西昌大通門

西昌大通門

大通門,又稱南門,是明代建昌衛的四大城門(東、南、西、北門)之一,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成後,經歷了無數次戰爭、洪水、地震等災害,大通樓毀了又建,建了又毀,屢毀屢建,歷盡風雨滄桑。1998年,中共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毅然決定應順民意重建大通樓。重建後的大通樓大致保持了明代的建築風格,復原了明代磚石城牆,搬遷了非法占用城牆城樓的單位和居民,並且還原了瓮城。重建後的大通樓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樓高23米,成為西昌一大歷史文化景觀。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大通樓高高地聳立在古老厚重的明代城牆上,城牆上樹根盤繞、青苔叢生,顯示出牆體的蒼老與古樸。城樓下人頭攢動,車流如梭,大通樓像一位居高臨下的歷史老人,照看著他的兒女、呵護著腳下的一草一木。西昌人一談到它,無不珍愛和自豪。

西昌大通門 西昌大通門

作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西昌大通門成了這座歷史名城的標誌性建築,大通門上的大通樓更是西昌歷史文化的象徵。它不僅僅象徵著歷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強烈的文化特性和高超的藝術品味。

紅牆綠瓦,飛檐斗拱,石刻木雕,楹聯詩詞,彩繪圖畫,無不閃耀著文化藝術的光輝。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樓中牆壁中立柱上的詩詞與對聯,讓人幾多思索,幾多回味。

東郊霽色映春旗,雨後鄉村處處宜。

十里秧田平似掌,三眠柳線軟於絲。

弦歌不輟川興堡,俎豆常新宋氏祠

正是農人無暇日,且同耆老話邠詩。

這首詩的作者查禮,是清朝乾隆年間西昌任寧遠府知府,是一位受西昌人擁戴的清官。他在春耕季節前往東郊川興堡視察農事時,被邛海沿岸的春光美景深深地迷住了:一馬平川的秧田平整如掌,水邊新綠嫩柔的柳絲在春風的輕拂下婀娜而動,青旗耀眼,一派風調雨順的景象。尤其令他悅心稱懷的是這裡十分重視禮樂教化,祠祀常新,弦歌不輟,一幅生機盎然的春鄉圖躍然而出。

地理位置

沿著西昌順城街東行,一座古銅色琉璃瓦復蓋的大屋頂中式閣樓,撲入眼帘,它就是大通樓了。

人文歷史

道光三十年(1850年)那次大地震,西昌城成了一片廢墟,有詩云:“遲明一望滿城平,欲辨街衢誰能曉。”大通樓垮塌殆盡。最悲慘的事發生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駐昌國民黨川康邊防軍司令劉元璋為了阻止紅軍入城,公然下令火燒西街、順城街。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使大通樓化為一片灰燼,數百年勝跡毀於一旦。從此,大通樓從西昌城消失了。

西昌解放後,由於經濟狀況的制約,也無力恢復重建。文化大革命時,大通門成了造反派的武鬥據點。一些部門和單位趁混亂之機將大通門占為己有,挖毀城牆,或建住房,或蓋倉庫,老百姓無不痛心疾首。改革開放以後,西昌一步步走上了發展之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