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蘇聯

內容介紹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蘇聯(1917年以來的批評理論和爭論概覽)》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蘇聯的理論關係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為國內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國外社會主義、蘇東研究、當代西方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視角、話題和主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貢獻。同時,《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蘇聯(1917年以來的批評理論和爭論概覽)》作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蘇聯研究進行了多年的理論跟蹤和材料積累,基本上把現有的國外資料一網打盡,僅本書附錄中的書目就可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線索和進路。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從十月革命到史達林時期(1917—1929)
第一節考茨基與布爾什維克:三次爭論
考茨基與列寧
考茨基與托洛茨基
考茨基與布哈林
第二節李、盧森堡與布爾什維克:批評與反批評

盧森堡
各種解釋
蔡特金、盧卡奇與考茨基
第三節左派共產主義者的批評
高爾特、潘涅庫克、魯爾
柯爾施
第四節總結
第三章從史達林的“大躍進”到“偉大的衛國戰爭”(1929—1941)
第一節國家資本主義
米亞斯尼科夫
阿德勒
魏格納
沃洛爾
波洛克
第二節托洛茨基:蛻化的工人國家論
第三節新生產方式諸理論
羅拉
韋爾
里齊
伯納姆
沙特曼
卡特
佩德羅薩
希法亭
第四節批判
國家資本主義諸理論批判
蛻化的工人國家論批判
新生產方式諸理論批判
第五節總結
第四章從“偉大的衛國戰爭”到東歐的結構趨同(1941—1956)
第一節蛻化的工人國家論
第二節國家資本主義諸理論
格蘭迪若/佩瑞特
詹姆斯/杜娜耶夫斯卡婭
卡斯托里亞迪斯/萊福特
克利夫
波迪加
第三節新生產方式諸理論
古特曼
第四節“無標籤”的種種解釋
斯泰因伯格
賽康
弗勒利克
科夫勒
第五節各種爭論與相互批判
多伊徹爭論
對伯納姆的回應
曼德爾的“國家資本主義”和“官僚團隊精神”批判
第六節總結
第五章從蘇共二十大到鎮壓“布拉格之春”(1956—1968)
第一節國家資本主義諸理論
圍繞克利夫的思潮
第二節蛻化的工人國家論
第三節新生產方式諸理論
吉拉斯
庫倫/莫扎列夫斯基
第四節各種“無標籤”理論
魏特福格爾及其批評者
馬爾庫塞
羅斯道爾斯基
博澤
第五節總結
第六章從鎮壓“布拉格之春”到改革(1968—1985)
第一節國家資本主義諸理論
克利夫思潮
馬蒂克
毛主義的變體:霍姆伯格;貝特爾海姆及其批評者
工人主義的變體
第二節蛻化的工人國家論
各種闡述
各種批判
莫漢的修正
第三節官僚團隊精神諸理論
斯托揚諾維奇
批判的里齊支持者:卡羅和梅洛蒂
范贊/邁奇奧瓦
斯威齊
第四節沒有一個(穩定的)統治階級的新生產方式諸理論
先驅者:阿瑟、納維爾、阿爾法特/紐索斯
《聯合》月刊上的辯論
杜契克及其批評者
季敏
其他例子:索恩一雷特爾、湯馬斯和“社會綜合體”
巴羅及其批評者
施米德雷爾
迪克亭及其批評者
匈牙利的“新左派”
坎佩亞努
第五節總結
第七章解體及其後果:從1985年至今
第一節(國家)資本主義諸理論
圍繞克利夫的思潮及其批評者
達姆及其批評者
薩皮爾
查托帕迪亞伊及其批評者
費爾南德斯
《揚棄》
桑德莫塞
賴斯尼克和沃爾夫及其批評者
第二節蛻化的工人國家論
第三節官僚團隊精神諸理論
盧恩
布倫納及其批評者
芬格
第四節沒有一個(穩定的)統治階級的新生產方式諸理論
弗雷迪
迪克亭及其批評者
考克斯
阿瑟
貝倫斯
坎佩亞努
第五節總結
第八章代結論
第九章元理論注釋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