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居延海

西居延海

西居延海(嘎順淖爾),蒙古語意為“苦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北部,臨近中蒙邊境。弱水下游西支木林河注入湖中。

概述

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
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歷史上的居延海,由東、西、北三個湖泊組成。人們早年所說的居延海主要是指西居延海(蒙古語:嘎順諾爾);現在所說的居延海一般指東居延海蘇泊淖爾,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北約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為古弱水的歸宿地。
居延海並不是海,而是蒙古人對湖的暱稱。居延海形狀狹長彎曲,有如新月,額濟納河匯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補給水源。額濟納河則是由黑河匯聚形成。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乾涸以來,一直被白茫茫的鹼漠和荒沙覆蓋,已成為飛揚沙塵的發源地之一。東居延海解放後已乾涸了6次,到1992年徹底乾涸。居延海的乾涸是由額濟納河水量逐年減少所致,由此引發的居延海綠洲萎縮、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額濟納旗生態環境,為保護居延海綠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17日黑河水流入東居延海後,東居延海湖泊的最大水域面積已超過46平方公里,而且繼2003年黑河水調入西居延海後,2006年再次實現西居延海全部過流。2007年,居延海附近的地下水位明顯上升。乾涸十年之久的東居延海終於重現波光粼粼的壯觀景象。

氣候與資源

西居延海,也叫西海、嘎順諾爾、居延澤、苦海等;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一個鹽湖;地理坐標:東經100°44′,北緯42°25′。西居延海湖區氣候乾燥,年平均氣溫8.4℃;年降水量36.70mm,年蒸發量3774.4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00倍;相對濕度34%,年日照時數3480小時;經常刮西北風,平均風速3.9m/s,屬於乾燥的大陸性氣候。鹽湖面積260.0km2,湖面海拔820m,湖水面積取決於入湖水量,近年來河水逐年減少,導致湖水面積縮小,水深0.3-1.0m。鹽湖滷水為湖表滷水,礦化度88.0-103.0g/L,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鹽型硫酸鈉亞型。固體鹽類資源主要是石鹽和芒硝。

歷史變遷

西居延海(蒙古語:嘎順諾爾)西居延海(蒙古語:嘎順諾爾)
居延海遠古時期就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湖泊之一。古居延海在古弱水和居延城遺址的東北,由津斯圖淖爾、天鵝湖及其東、南大片沼澤地組成。今天,這些水面基本上不存在了,只有一些很小的水泡子。
據衛星遙感圖像和考古發現證實,居延海湖面曾達到近3000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居延海鼎盛時期的面積相當於近3個香港那么大。
現在的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在漢代並不存在,是在十三、四世紀的元代以後因弱水改道瀦積而成的。
歷史上,由於弱水流量大小的變化,居延海也忽東忽西、忽南忽北變化不斷,使居延海成為一個十分神奇的“游移湖”。
古居延海煙波浩渺,神情幻化,氣勢壯觀。每當夕陽西下,便有紫氣於湖面隱隱生成,裊裊不絕。當年,匈奴的居延部落首領曾率眾在居延海邊供奉祭祀。《張掖縣誌·古蹟篇》中也謂居延海有“流沙仙蹤,以耀其輝”。
相傳,西周末年,道教創始人老子騎著青牛冉冉西遊,到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為天水人尹喜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之後,便西行千里,沒入流沙。原本要於漠北得道,結果卻在居延海畔成仙。
老子在居延海畔得道雖是傳說,但居延海內魚蝦鮮美,老子在此終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無獨有偶,莊子在夢境中變成蝴蝶後幻化為一縷青煙,成仙升天,據說也是在居延海畔。當然,還有西王母與“遷流沙於居延海”的周穆王在居延海畔的一段動人愛情傳說。
神話雖皆無從考證,但這些故事千百年來都流傳於額濟納綠洲,卻是真的。

中國主要的鹽湖

池鹽離不開鹽湖。鹽湖可以定義為湖水礦化度大於35g/L的湖泊。或離子含量近於飽和的湖泊。按主要成分可分為碳酸鹽湖、硫化物湖和氯化物湖。又或者水中含鹽度大於35 000mg/l的湖泊。 中國是個多鹽湖的國家,並有悠久的鹽湖開發歷史,共有鹽湖1500多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