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教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西寧市教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是指“十一五”時期,是我市構建和諧西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時期,也是全市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西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教育、區域教育、各類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為科學統籌規劃西寧教育,促進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西寧教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西寧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發文單位:青海省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文 號:寧政辦〔2006〕177號
發布日期:2006-10-26
執行日期:2006-10-26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辦:
《西寧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西寧市教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構建和諧西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時期,也是全市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西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教育、區域教育、各類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為科學統籌規劃西寧教育,促進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西寧教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一、“十五”期間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成績
(一)“兩基”鞏固提高工作不斷加強,各類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落實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健全了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機制,調整了政府教育投入的結構,確保了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全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3.01%,占地方一般預算支出的22%。實施了一大批重點教育項目,薄弱學校改造進程加快,中國小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進一步強化了“普九”執法檢查、教育督導和貧困救助各項措施,“控輟保學”工作取得實效。制定了《西寧市關於農民工子女及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管理暫行辦法》,解決了2.1萬省內外流動人口子女及農民工子女在寧入學問題。“掃盲”與農民教育培訓相結合的機制進一步健全,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了95%。全市“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核查和複查,西寧市連續3年在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目標考核中被評為第一名。
學前教育有了較大發展,全市學前教育機構達到156所,班數1496個,在園幼兒數達4.88萬人,學前教育入園(班)率達到80%,城鎮學前三年教育率達到了85%,比“九五”末分別提高了4%和10%。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入學率穩定在99%以上,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國小、國中在校生數分別達到16.46萬名和8.99萬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取得進展,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數達到4.81萬名,比“九五”末增長了79.36%,城市、三縣高中階段入學率分別達到了85%和52%。民族教育有了新的發展,少數民族學生數占全市中國小學生總數的29.1%,九年義務教育少數民族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分別保持在98%和96%左右。
(二)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逐步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進展
素質教育不斷推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不斷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不斷更新,創新教育和發展性教育評價觀的探究與實踐取得初步成效。課程改革穩步推進,形成了課程改革“培訓、實驗、管理、研究‘’為一體的良性運行機制。建立了校本教研製度,開發了校本課程,開設綜合實踐課程,音體美課程和健康教育得到足夠重視。”減負提質“取得實效,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逐步形成。
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五愛”教育、傳統美德教育、“三觀‘’教育、法紀教育和理想教育規範了學校德育的主體內容,學校德育的各項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增強。進一步健全了學校德育工作機構,建立健全了社會、學校、家庭德育聯繫制度,協調、順暢了社會教育網路,重新修訂了《西寧市中國小德育規程》、《西寧市中國小德育指導評價手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性工作機制 初步得到建立和健全。
(三)教育綜合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逐步建立健全現代教育管理運行機制
辦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基本打破了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辦學為主和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相結合的新體制。全市社會力量辦中國小、幼稚園及其它校外培訓教育機構達180餘家,中國小及幼兒在校(園)學生達到2.35萬名,教學及輔助用房12.7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53億元,民辦教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校長負責制、教師聘用制、結構工資制”不斷深化。定崗、定責、定薪的崗位管理工作全面推進。進一步完善崗位聘任考核評價辦法和工資分配辦法,“公平、公正、平等、競爭”的激勵機制基本形成。
加快了教育管理運行機制改革的步伐,教育評估機制不斷健全,學校經費總額包乾制度在探索中邁進,校長年薪制改革調動了校長辦學的積極性。中考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實行了計畫分配招生、推優招生、特長生招生相結合的多元化招生制度。以名校為依託的集團辦學、聯合辦學開始顯現效益,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明顯提升。繼續加快了標準化學校評估與建設步伐,有88所中國小校被評定為省、市標準化學校,有力帶動了教育均衡化發展。
(四)教育項目工程進展順利,教育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
全市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5.4億元,實施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358個,改造和新增校舍面積達58.29萬平方米。實施了總投資達1.56億元的湟川中學二分校、新世紀中等職業學校等6所學校新建工程;實施了總投資1.24億元的168箇中國小危房改造國債工程;完成了投資達0.63億元的16個高中擴招項目工程;建成了投資達0.27億元的47所希望國小援建工程;實施了總投資為1.6億元31所學校改擴建工程、45所學校採暖工程和40個政府貼息貸款項目工程;投入0.13億元建成了市少年宮等5個校外活動場所。
中國小布局調整進展順利,以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為主線,結合城鄉建設、人口變化趨勢及學生入學需要,以新建、擴建、改造、接收、撤併、預留教育用地為手段,對全市教育資源進行合理調整,新建、擴建和改造中國小校296所,接收企辦學校43所,撤併中國小校及教學點173所,以人大法規形式預留了13處教育用地。
(五)教育信息化工程取得了實效,信息技術套用取得突破
教育城域網建設積極啟動,100所中國小校園網基本建成,城域骨幹網與校園網的聯通已初步實現,採集、處理、傳輸信息工作已開始實施。農村中國小“校校通”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已有645所(三種模式、占農村學校98%)的中國小安裝了教學光碟播放系統、衛星教學收視系統和計算機網路教室,為農村中國小師生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供了可能。全市城鎮中國小及鄉中心學校全部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中、國小人機比例分別達到15:1和23:1.
信息技術套用邁出堅實的步伐,投入120萬元購置了32所學校校園網平台套用軟體。大力開展網路套用培訓,受訓專業骨幹教師達600人,形成了全市信息技術套用的師資骨幹隊伍,初步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有力促進了中國小教學觀念、方式的根本改變。
(六)教師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強化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廣大教師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意識明顯增強,師德標兵和師德先進群體不斷湧現。跨世紀園丁培養工程取得成效,培養選樹了一批名教師、名校長,全市已認定評選出89名學科帶頭人、386名骨幹教師,有232名教師在國家和省舉辦的教學比賽活動中獲獎或獲省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小師資隊伍建設的培養、培訓、激勵機制,有1.5萬名中國小教師參加了崗位職務培訓,有近2000名中國小骨幹教師和中青年教學能手分別被選送高等師範院校及教育發達地區研修掛職,有1500餘名教師通過各種成人教育形式參加學歷補償教育,獲取了高層次學歷或雙學歷。
教師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教師來源渠道進一步拓寬,全市已面向社會和教育系統認定教師資格2.2萬人次。積極推行“凡進必考”的用人制度,通過競爭擇優方式,已有近千名中青年教師補充到我市教師隊伍中。全面推行教師全員聘用制,校長聘任制,實行競爭上崗,教育活力得到了充分展現,師資隊伍進一步最佳化。
二、“十一五”期間全市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主要矛盾
面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要求,以科學的發展觀規劃具有時代特徵和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特點的西寧教育發展未來,關係到全市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關係到西寧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當前,西寧教育事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有利因素。
1.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戰略,將加大對西部及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特色產業和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的扶持,為西寧教育進一步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創造了條件。
2.國家將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強化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為全市農村教育的振興和城鄉教育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十一五”時期,是西寧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經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的關鍵時期,全市面臨人力資源開發、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戰略性任務,面臨著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的繁重任務,全市將突出發展工業經濟和特色經濟,積極圍繞青藏鐵路的開通和運營擴大和提升三產的規模和層次。尤其是國務院作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戰略重點來對待,這將有力促進我市職業教育的發展。
4.省委、省政府對西寧工作關心、支持,西寧作為省會城市在集聚資源、技術、資本、人才等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區位優勢,各族人民希望子女接受高質量、高層次教育的願望強烈,為加快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西寧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gdp年均增長達到13.5%,人均國民總產值突破1000美元,為全市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現階段,西寧教育與建設“和諧西寧”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教育的整體水平仍然偏低,教育改革與發展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約教育均衡和諧發展的主要問題
西寧市經濟總量較小,生均教育經費,尤其是生均公用教育經費需求與實際保障能力差距較大,列西部12省會城市的第10位。教育事業發展規模的擴展、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校舍改擴建、中國小危房改造以及教育信息化存在資金投入的困擾。學校布局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大班”與“擇校”問題嚴重。
(二)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
全市“兩基”基礎十分薄弱,農村存在一大批薄弱學校,校舍危房亟待改造,實驗儀器裝備達標比重低,農村教師素質亟待最佳化和提高,貧困助學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不適應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城鄉教育尤其是城鄉高中教育發展不和諧問題表現突出,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很不適應。
(三)受傳統教育思想和觀念的影響,人才培養 模式和方法依然陳舊,教育教學水平較低
教育長期受“升學”思想的束縛和師資素質、教育管理水平的影響,學校教育長期習慣於固守書本知識繼承和傳授,致力於智力因素培養,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影響了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不協調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緩慢,投入嚴重不足,職業教育基礎能力較弱,辦學條件和質量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未能建立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力就業緊密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比重僅為22%,與國家提出的高中階段教育普職比例要達到大體相當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職業教育滯後於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職業教育巨觀管理和改革與發展工作滯後,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導向、經費投入、辦學機制尚未建立健全。
(五)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新體系尚未形成
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措施沒有得到完全落實,統得過多,管得過細的狀況依然存在,影響了各種新機制、新體系的形成與健全,阻礙了學校自主發展和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制約了辦學效率水平的提高。
三、“十一五”期間西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
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大力實施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全面推進農村教育提升工程,統籌實施職業教育促進戰略,著力擴充高中優質資源,加快推進標準化學校和示範性學校建設步伐,努力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體系,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城鄉、區域、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步形成教育資源合理配置、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改革充滿活力、育人質量穩健提升、教育管理法制民主、教育權益公平公正的發展局面,使西寧成為全省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引領的中心。
(二)基本原則
----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統籌兼顧,科學規劃,以“兩基”鞏固提高為切人口,大力實施農村教育提升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加快中國小校標準化建設步伐,促進城鄉、區域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努力推動全市教育均衡化進程。
----堅持教育發展的“最佳化、和諧、普及、提升”的原則。突出重點,分層推進,進一步最佳化教育結構,大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著重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和諧發展。
----堅持教育改革創新推進的原則。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健全教育管理運行機制,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形成充滿活力、和諧並進的教育發展格局。
----堅持教育權益的公平公正原則。積極推進依法治教進程,切實維護廣大人民民眾受教育的權益,進一步加強教育就學貧困救助制度,大力推進陽光招生,嚴肅教育收費政策,努力維護和實現教育公平公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三)主要目標
到2010年,全市高標準、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初步實現中國小標準化辦學,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建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
----幼兒教育人園(班)率有較大提高。學前教育體系較為完善,全市幼兒人園(班)率達到90%以上,城鎮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農村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
----“雙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市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中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學生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流動人口及農民工子女、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逐步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7年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湟中、湟源、大通三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平均每年增長27%,到2010年,全市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總數達到3萬人,市、縣屬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規模達到0.6萬人,實現高中階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初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完善成人教育、社區教育體系。大力開展在職人員崗位培訓、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和弱勢人群的技能培訓。繼續推進“農科教結合”的“三教”統籌,完善縣、鎮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訓。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基本滿足社會需要。
(四)主要任務
“十一五”期間,主要圍繞全市教育事業發展六項戰略和確定的目標,著力抓好八項工程的實施。
----實施素質教育創新工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深化中國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進校本研究、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改革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體現教育公平的學校考試評價、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和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重視中國小音、體、美綜合實踐和心理教育課程的開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實施農村教育提升工程。統籌城鄉、區域教育和諧發展,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農村義務教育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圍繞全市高質量、高水平實現“兩基”目標,大力實施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學校布局調整。投資1.5億元,對城鄉174所學校的12.35萬平方米的校舍危房進行改造;投資1.1億元,實施157個薄弱學校改造項目;投資1億元,實施67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通過危房改造、薄弱學校建設和寄宿制學校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擴展和最佳化農村教育資源,提升農村辦學條件。“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國小基本實現縣(區)級以上標準化辦學,力爭有100所學校創建成為市標準化學校,有45所學校創建成為省標準化學校或西寧市示範性學校。
----實施職業教育促進工程。積極實施《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實施“四大工程”、深化“四項改革”、推進“四項計畫”的重大措施,大力推行職業教育貧困學生救助、就業資格準人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認真落實國家關於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政策。對全市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最佳化重組,建立健全"52學結合“、”校企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十一五“期間,力爭創建4所國家級、省級重點職校,建設20?D30個重點骨幹中職專業,建立3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和8個特色產業、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技能實訓基地。力爭以發放職業教育券形式,資助5000名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和城鎮貧困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為服務“三農”,推進我市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積極爭取,不斷完善硬體設施,吸引國內知名大學在西寧設立分校,針對地方特色經濟,開設急需專業,為創辦西寧職業大學奠定基礎。
----實施優質高中擴充提質工程。立足於普及高中教育,滿足民眾高質量、高層次教育需要,積極培育和擴充優質高中資源。通過土地置換、政府貼息貸款、社會融資、市場運作等方式融資3.6億元,將市內規模小、難擴充的優質高中,遷移到新興城區和城郊,擴大辦學規模,形成全市的視窗、示範、品牌學校;投資1億元,採取新建與改造相結合的辦法,強化10所示範性高中建設,加強與省內外高院的合作辦學,做強做大示範性高中,建設一批規模較大、設施完善、師資強、管理和教學質量好的示範性高中。
----實施學校布局調整新建工程。主動圍繞西寧“擴市提位”戰略的實施,結合城市拓展和人口分布變化,強化與城市建設規劃部門的銜接,加大在新興城區和市區學校布點與調整力度,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計畫投資4.1億元,在經濟開發區、生物園區及市區內的樹林巷、西山四巷、大寺溝規劃新建7所中國小校;計畫投資0.3億元,在大通、湟中、湟源各建1所特殊教育學校。全市基本消除學校布局盲點,滿足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
----實施教育信息化推進工程。全面實現農村中國小“校校通”,力爭投資0.4億元,新建80所學校校園網,在農村完小和鄉中心國小建成309個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和電子閱覽室,全市教育信息技術覆蓋率達到100%。加快教育城域網建設步伐,建立市、縣(區)教育信息資源中心,重視教育教學資源平台、教學管理信息平台、遠程教育平台的建設,加快網路環境下學習推進步伐,積極發展網路教育產業,基本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大力培養和選樹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培養和評選300名學科帶頭人、2000名教學骨幹,選送500名校長、骨幹教師到高等院校和沿海發達地區研修或掛職。實施全市第二輪教師全員培訓、骨幹教師教科研能力和計算機套用能力培訓。推進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畫,全面落實校本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歷補償提高教育,力爭使國小教師專科化比例達到60%,中學教師本科化比例達到75%,研究生學歷教師達到6‰。大力引進高素質、高學歷中青年優秀教師,建設一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學科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中國小教師隊伍。
----實施教育陽光工程。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制度,繼續執行貧困生“減、免、緩”和資助政策,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積極維護弱勢群體的教育權益,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保障機制,逐步推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
(五)2020年戰略目標任務
學前教育較好滿足社會需要,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和水平顯著提高,民族教育有較大發展,校外教育社會效益明顯提升,普通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民辦教育顯現良好發展態勢,教育資源配置合理最佳化,規模、效益滿足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需要,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布局結構更加合理,社區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建立。
四、“十一五”期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推進農村教育振興戰略,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高質量、高水平實現“兩基”
加強領導,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地位,繼續實行目標責任制和領導幹部聯繫教育制度,強化政府行為和地方教育事業發展意識,依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保證教育優先並適度發展,切實落實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地位。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運用立法、規劃、撥款、評估、信息服務、政策指導、輿論導向和執法監督等手段加強對教育的巨觀管理,順暢基礎教育管理中的人權、事權、財權,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堅持“普九”與“掃盲”並重,實施農村“掃盲”攻堅計畫,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做好“普九”鞏固提高工作。積極實施農村學校提升工程、農村中國小信息化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強化農村中心校建設和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不斷完善農村學校的教育設施。加大學校布局調整力度,結合新興城區拓展和城鄉人口變化,合理布點建校。建立和完善農村學校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師資最佳化機制,強化對農村教育的教育科研指導力度,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
依法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權益。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繼續實行貧困學生“減、免、緩”政策和中央“兩免一補”政策,切實資助貧困學生。認真貫徹中央“三農”政策,建立由教育、公安、勞動、工商等部門間關於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聯繫協作制度,切實保障流動人口及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加強教育督導和教育評估。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加強教育督導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兩基"工作的核查、複查制度,進一步強化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措施,完善”兩基“常規督導和地方教育事業目標考核辦法。建立對縣(區)級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制度,逐步健全教育督導評估體系,形成鼓勵各地發展教育的激勵機制。
(二)推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大力普及高中教育。結合地區教育結構調整,依靠政府增加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省實施的教育項目,強化高中階段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示範性高中建設,實施優質高中擴充工程,組建以示範性高中為核心的高中學校集團,進一步擴大優質高中教育面。加快農村高中擴能步伐,努力擴大農村高中資源,切實緩解農村高中校舍資源短缺矛盾。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中,對一些條件較差、生源不足的薄弱高中,允許按民辦機制進行改革試驗,培育高中教育新的增長點。
積極發展職業教育。主動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專項配套建設計畫,重點扶持建設3個縣級職教中心。實施示範性中等職業教育建設推進計畫,重點建設5所省級以上重點職校或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強化模擬企業實際的實訓基地建設,抓住國家採取獎勵政策支持重點建設2000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計畫的歷史性機遇,力爭建立8個不同專業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立職業教育的辦學新體制,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異地合作,加快公辦職業學校資源的最佳化重組。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實習制度,突出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培養。進一步深化職業學校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大力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拓寬職校人才引進渠道,注重“雙師型”及特殊技能型人才的引進。爭取建立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制度,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建立就業準人制度推行的動力機制和勞動監察機制,進一步完善職業準入辦法。
加強幼兒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貫徹落實《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鼓勵社會分層次、多渠道發展學前教育,努力提高學前教育的受教育率。加強示範性幼稚園建設,不斷強化等級評價機制,大力推動鄉鎮中心幼稚園的標準化進程。積極發展農村幼兒教育,加強鄉村幼稚園建設,普及農村學前一年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保障民族教育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努力擴充特教資源,最佳化特教辦學條件,依法保障殘疾學齡人口的受教育權利。
(三)實施改革創新推進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充滿活力、和諧並進的教育發展格局
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堅持鼓勵、支持、規範、引導的指導思想,通過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多種模式,重點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舉辦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切實把好辦學資格和條件的審查關,規範審批程式,建立有效的民辦教育管理機制。
加快教育管理運行機制改革。積極推行中國小經費總額包乾管理,落實學校經費使用權,調動學校辦學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評估體系,切實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中考及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化中考招生模式。進一步轉變教育巨觀管理職能,建立高效、激勵、具有時代特點的政府巨觀管理和學校自主辦學的教育內部管理運行機制。
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化課程改革的教學評估、信息服務和政策指導,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強化新課程培訓力度,深化中國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大力推進校本教研製度建設,著力開展課改實踐基礎上的課題研究工作,改革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建立和完善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
(四)推進教育信息化帶動戰略,創新教育培養模式,不斷提升西寧教育現代化水平
加快構建信息化教育平台。進一步貫徹落實《西寧市中國小教育城域網建設實施意見》,大力實施城鎮中國小校園網建設工程和農村“校校通”工程,著力開發和建設教育資源庫,建立省、市、區(縣)聯通共享的教育信息中心。
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套用普及推進計畫。引導和鼓勵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大力加強信息技術套用型人才培養,加快資源開發進程,推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加快網路環境下學習的推進步伐。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設施在教育教學、師資培訓和學校管理方面的作用,為全面提高教學和教研水平提供技術支持。啟動教育系統辦公自動化,提高教育行政和學校教學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不斷提高全市教育現代化水平。
(五)推進師資最佳化提高戰略,健全和完善人才成長的培養、引進激勵機制,建設一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堅持“凡進必考”的用人原則。全面實施教師資格準人制度,積極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嚴把教師隊伍人口關,健全師資人才的引進和儲備機制,拓寬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途徑,促進教師隊伍的最佳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建立教師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競爭上崗的機制。
不斷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校長負責制、全員聘用制、結構工資制”為核心的教育人事管理體制。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觀和發展觀,創設有利於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用人環境。加強中國小教師編制管理,進一步完善“資格準人、競爭上崗、全員聘任”教師崗位管理辦法。不斷深化校內分配製度改革,切實落實“按勞分配、按崗取酬、效率優先、優績優酬”的分配製度。
著力實施校長、教師培養計畫。繼續實行校長持證上崗制度,進一步完善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選評機制,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健全師資培訓的考核、評估、獎勵制度。大力開展以“校本培訓”為基礎的教師第二輪全員崗位技能培訓,選拔校長、優秀教師、骨幹教師、教學新秀研修培訓,強化教師教科研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薄弱邊遠學校師資最佳化機制,強化農村薄弱學校師資的穩定管理機制和最佳化導向機制,加大城鄉教師輪校代教、交流任教的力度,促使薄弱學校師資不斷最佳化。
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宣傳力度,不斷創新師德建設的載體和形式,建立和完善師德師風建設的社會監督、考核評價、工作激勵和研究交流機制。推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備案告誡”制度,大力實施“師表工程”,努力塑造教師良好形象。
(六)推動依法治教促進戰略,大力實施“陽光教育工程”,努力提高全市依法治教水平
依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和管理。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投入體制,保障教育財政撥款的“三個增長”。切實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加強教育經費的審計和監督,切實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進一步完善、規範學校收費政策,完善貧困學生救助制度,嚴格教育收費行為,堅決制止亂收費現象。
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大力轉變職能和管理方式,實行決策聽證制度,增強教育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強化“科研興教”意識,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在教育管理、事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加強教育行政法制建設,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探索教育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維護教育活動正常秩序。積極探索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學校領導、管理、治學體制,建立學校依法自主管理和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重點解決人民民眾關注的教育收費、招生、考試和師德行風熱點問題,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