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為保證到2007年西部地區實現“兩基”目標,保障“兩基”攻堅縣擴大義務教育規模的需要,解決制約西部農村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瓶頸”問題,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即從2004年起,用四年左右的時間,中央財政投入資金100億元,幫助西部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以農村國中為主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在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加快對現有條件較差的寄宿制學校和不具備寄宿條件而有必要實行寄宿制的學校進行改擴建的步伐,使確需寄宿的學生能進入具備基本條件的寄宿制學校學習。

基本信息

實施範圍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實施範圍以2002年底西部地區尚未實現“兩基”的372個縣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8個團場為主,包括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範圍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以及中部地區到目前尚未實現“兩基”的縣,兼顧中西部已經實現“兩基”、但基礎仍然薄弱的部分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學校必須是由政府部門舉辦的、在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中要保留的、單獨設定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含縣鎮)學校(含職業初級中學和特殊教育學校)。

實施目的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一半省(區)地處祖國邊疆,其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71.4%,是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西部的6個邊境省(區)中,邊境線長1.9萬公里,占全國邊境線長的79.6%。其中有7個省(區)山區、半山區面積超過50%以上;有5個省(區)的牧區和山區的面積占70%以上;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區也全部集中在西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辦學形式使西部地區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低水平的教育投入難以保證基本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
在“兩基”攻堅進程中,西部地區學齡兒童少年“進不來,留不住”是當前制約西部農村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瓶頸”問題。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有一師一校點約9萬個,占全國校點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荒漠地區,80%左右的國中生、50%左右的小學生需要寄宿。為解決西部地區實現“普九”的辦學容量問題,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決定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寄宿制工程”的實施,對擴大“兩基”攻堅縣義務教育規模,保證西部地區學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完成義務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影響因素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充分考慮下列因素:
一是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充分考慮城鎮化建設、移民建鎮、人口增長與流動、學齡人口變化的影響等因素,使新建、改擴建中國小布局既能適應當前普及義務教育的需要,又能適應當地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需要。
二是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儘可能少布新點;易地新建和大面積改擴建的學校,一般應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或鄉鎮,做到交通方便,輻射力強;一個鄉鎮應集中建設好1所國中和1所中心國小,人口相對較少的鄉鎮應聯合鄰近鄉鎮集中辦好1所國中;要建一所成一所。
三是項目學校必須是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學校。

質量要求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學校建設要堅持“牢固、實用、夠用、方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原則,必須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式,堅持先勘察、後設計、再施工的原則,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式履行報批手續,新建和改擴建後的校舍最低使用壽命必須保證在50年以上。
要按照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契約管理制等建設管理的法律法規,嚴格項目管理,建立質量目標責任制。在工程監理方面,對於具備條件的地方,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的監理機構,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理;對於尚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應由項目學校選派一名熟悉業務、責任心強的負責人,經過統一培訓後出任施工現場監理員。建設項目竣工後,應由縣級“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管理機構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施工單位對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土建項目竣工驗收後,應由施工單位出具工程項目保修單。

資金管理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中央專項資金總的使用原則是幫助西部地區尚未實現“兩基”的縣新建、改擴建一批以農村國中為主的寄宿制學校,兼顧中西部雖已實現“兩基”但基礎仍然薄弱的部分地區。中央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項目學校主要建築的建設、改造,優先保證教學用房、學生生活服務用房和教學輔助用房,此部分資金安排額度不低於中央專項資金總額的90%;在優先保證學生用床及學生基本生活設施配置的前提下,可配備適量的課桌椅、圖書及教學儀器設備。
中央專項資金要根據工程總體規劃和實施步驟,實行項目管理,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集中投入,專款專用,保證效益。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中央專項資金要統一納入財政國庫管理,實行分賬核算、集中支付、封閉運行;中央專項資金集中在縣級管理,不得下撥至鄉鎮和項目學校;中央專項資金要專款專用,不能擠占挪用或變相挪用。二是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中央專項資金使用的檢查力度。“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完工後,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內審機構要組織對中央專項資金進行專項審計。“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完工驗收前,必須提交“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專項審計報告。三是要建立中央專項資金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不按照規定設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資金專戶,擠占、挪用、截留“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資金,疏於管理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行為,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同時視情節輕重,緩撥、減撥、停撥直至追回“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資金。

規劃總體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是,從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時間內,中、西部23省、市、自治區新建、改擴建學校7727所,其中國小2579所,國中4381所。建設教室、實驗室等教學及輔助用房和學生宿舍、食堂等學生生活服務用房1380.5萬平方米,購置圖書1040萬冊、課桌凳112萬單人套、學生用床163萬張。這些項目學校覆蓋953個縣(市、區、旗、場),其中西部地區404個(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38個團場)。工程完成後,上述項目學校將增加學生165萬人,增加寄宿生204萬人,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規模明顯擴大。

目前進展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2004年、2005年兩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已批覆各地項目學校4852所,下達中央專項資金60億元。批覆項目工程總投資63.4億元,擬建校舍面積近921.42萬平方米。已批覆2004年項目大部分相繼開工,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2005年項目少數省份已開工,大多數正在前期準備階段,近期將全面開工。
已批覆的2004年項目學校總計2364所。目前,已開工2233所學校,占批覆數的94.5%。其中,有504所學校竣工,竣工面積105.6萬平方米;有1729所學校在建,在建面積330萬平方米。

政策導向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在國務院領導下,西部地區各級人民政府為保障“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順利實施,採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總體上開局良好,進展順利。但是,隨著“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深入實施,各地逐漸反映出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是一些地方存在不按批准的規劃和年度計畫組織實施的傾向;二是一些學校在安全、衛生、飲食、集體活動的組織管理等方面缺乏經驗、存在隱患;三是一些地方在工程實施中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力量單薄,對工作缺乏指導和檢查。特別是一些地方相關部門在工程的設計、勘查、招投標、監理等環節中收取了諸如放線費、綠化費、牆改費、城市建設配套費、可研報告費、散裝水泥管理費、環境影響評價費排污費公證費、避雷設施費等30多項行政事業性或經營服務性收費。這些收費涉及10多個部門(系統),占工程總造價的10-20%,最高的近30%。
為落實國務院領導提出的建設“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要求,使有限的工程專項資金真正用在建設上,用在孩子身上,發揮最大效益,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五部門根據國務院領導指示研究制定了這個檔案。檔案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出台優惠政策,儘量減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建設收費,提高工程資金的使用效益,督促各地進一步採取切實措施加快工程進度、加強建設質量管理、保證“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順利實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