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化

西安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它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時代,先後有13個王朝建都於此,各種名勝古蹟數不勝數。舉世聞名的半坡遺址、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及大小雁塔和西安碑林。在西安藝術文化的長河中,同樣湧現了無數的藝術明珠,唐詩、秦腔、長安畫派、關中皮影戲、木偶戲以及農民畫等等,無一不在中國的藝術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安文化
秦腔

也稱“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邦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它發祥與陝西關中,流傳於西北地區。

京劇
有近200年歷史,流行全國,是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劇種,被稱為“國粹”,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京劇唱腔優美、舞蹈獨特,且融入了中國武術的技巧,演唱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醜,正、邪,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除此之外,令人驚嘆的臉譜和輝煌艷麗的服裝頭飾也堪稱,不愧為中華國寶。

豫劇
豫劇在陝西流傳也很廣泛,經典劇目《花木蘭》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歌舞劇
陝西省歌舞劇院創作並演出的大型古典宮廷樂舞《仿唐樂舞》《唐-長安樂舞》展現了唐代舞蹈輝煌、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編舞和配樂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贏得了國內外廣大觀眾和專家學者的讚譽,已連演上萬場,長盛不衰,成為陝西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話劇
話劇傳入中國已有70多年歷史,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吸取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嶄新的面貌和旺盛的生機贏得了廣大觀眾。1999年《遲開的玫瑰》獲得諸多好評,引起廣泛關注。

電影藝術
西安的電影藝術可以說全國出名,大導演張藝謀《秋菊打官司》《紅高粱》等劇在國際影壇都占有一席之地,《水滸傳》里的許多演員也均是陝西文藝界的知名演員。西安電影製片廠也有眾多高水平的電影作品問世,其創作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文學藝術
陝西的文學藝術創作在全國有著明顯的代表性。柳青《創作史》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均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改革開放後,陝西文學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湧現出賈平凹、陳忠實、京夫等一批優秀的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震動了文壇,被稱為“陝軍東征”和“西北風”。

國畫藝術
——長安畫派尊基人為中國現代畫壇一代宗師趙望雲石魯先生。長安畫派的創作以中國西部的人文風情為主要題材,藝術表現上追求生動、新鮮、活潑,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畫壇上一支雄大的力量。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民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髮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陝北剪紙
剪紙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喜愛,其中陝北剪紙猶為引人注目。陝北剪紙包含秦、漢之風,風格既纖細秀美,又粗獷大方,粗中見巧工,土中觀美感,曾連續數年分別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獲得好評。近年來,陝北剪紙藝人多次出訪外國獻藝,引起轟動。
著名民間剪紙藝術家楊玉琴,自幼酷愛剪紙,是陝西民間剪紙協會的會員,其剪紙作品多次獲獎並被各國友人收藏。從1994年6月份起,楊玉琴老人用了整整三年半的時間,精心剪成了1000幅精美的大型剪紙作品。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包羅萬象,人物、典故、歷史、傳說、民間故事、花鳥蟲魚等無所不有。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源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紮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閒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唐三彩
中國唐代以黃、綠、藍、褐、紫等多種顏色為主要釉色經焙燒而成的陶製品。在燒制過程中由於鉛釉的流動,各色均呈現出濃淡的層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絢麗多彩的色釉。俗稱“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現與發展和唐代厚葬風氣有著直接的關係。唐三彩雖然屬於陶器的範疇,但與一般低溫釉陶器不同。從原料上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高嶺土)製成。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鍛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如利用氧化銅燒成綠色,氧化鐵燒成黃褐色,氧化鈷燒成藍色,並在這些基本色調的基礎上,成功地燒製成澄黃、赭黃、翠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色彩。從燒造工藝上看,它是經兩次鍛燒而成,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溫下素燒,然後施釉,再經過約 900℃低溫燒制而成。
三彩陶器的造型,一般可以分為3大類:一類是生活用器,一類是俑,再一類是各種模型,以前兩類為最多。生活用器有瓶、壺、罐、缽、杯、盤、碗、盂、燭台、枕等10多種,每種又有許多式樣,如瓶有雙龍耳瓶、雙系扁瓶、花口瓶、洗口瓶和細頸瓜腹瓶等。俑可分為人和動物兩類:人俑有貴婦人、男女侍俑、拉馬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動物俑有馬、驢、駱駝、豬、牛、羊、狗、雞、鴨等。模型常見的有亭台樓閣、花園中堆砌的假山和各種房屋、倉庫、廁所、車、櫃等,凡是與死者在世時生活有關的各個方面,無不具備。
三彩器作為一種隨葬品出現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650~756)。出土三彩器的重要紀年墓按其年代順序有:昭陵陪葬鄭紅泰麟德元年(664)墓、獻陵陪葬虢王李鳳上元二年(675)墓、西安東郊紅慶村獨孤君妻元氏長慶三年(703)墓、乾陵陪葬永泰公主神龍二年(706)墓、乾陵陪葬懿德太子神龍二年(706)墓、昭陵陪葬越王李貞開元元年(718)墓以及西安西郊鮮于庭誨開元十一年(723)墓等。可見三彩陶器的製作至遲在唐高宗時期就已經開始並很快發展起來。長安是唐代都城,洛陽時稱東都,三彩器以這兩地唐墓出土數量最多。此外,還有今江蘇揚州山西甘肅兩省的唐墓也有三彩陶器出土,其他地區出土者甚少。這說明以三彩陶器隨葬,盛行於西安和洛陽的皇室和權貴,此後才推廣到其他地區和其他階層。

皮影戲
皮影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一,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戲映照在螢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是一種深受人民歡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萌芽於漢,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麻鞋
麻鞋是一種製作精巧、美觀、經濟、實惠,留傳於民間的工藝品。 麻是一種草本植物,用麻的徑皮纖維製成繩索、布,再編成鞋子-麻鞋,也即是草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