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2001年,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矽酸鹽工程系,1991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1年與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套用技術系合併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以傳統的建築材料為特色,開展無機非金屬材料、電子材料、高分子及複合材料、金屬材料、材料物理、套用化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及複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金屬材料四個個方向)、材料物理、套用化學(下設精細化工、工業分析和材料化學)三個重點批次招生的本科專業。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和套用化學為四川省特色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和材料物理專業均為校級品牌專業。
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點建設點,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化學(一級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套用化學、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工業催化共十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材料工程碩士、化學工程連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材料科學與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材料學為國防重點學科和四川省重點學科中的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為四川省重點學科,套用化學為西南科技大學重點學科。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學院擁有四川省非金屬複合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生物質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四川省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先進建築材料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生物質化學衍生物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省生物質改性材料工程技術中心、核廢物與環境安全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與國防學院共建)、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環資學院共建)、材料基礎實驗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具有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25個,研究所(中心)4個,聯合實驗室7個。
學院現有教師133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2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58%,博士生導師3人,國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7人,四川省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3人,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和教學良師4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為47%,具有碩士學位的比例為40%。學院外聘教授98人,其中兩院院士4人。學院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等企事業單位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穩定和密切的合作關係。
近三年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14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軍工項目等29項,累計科研經費4000餘萬元。共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8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共31項。2006年以來,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17項,各級成果鑑定19項。

歷史沿革

1982年成立由教務處領導下的建材專業籌備組,1983年成立矽酸鹽工程系,1991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1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983年招收第一屆水泥專業本科生,1985年招收第一屆玻璃專業本科生,1989年招收第一屆陶瓷專業本科生,1997年為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水泥、玻璃、陶瓷三個專業合併為矽酸鹽工程專業,1999年設立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矽酸鹽工程作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的一個方向,並增設電子信息材料、裝飾材料與工程兩個新的專業方向,2001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升為一級學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即以前的矽酸鹽工程)、電子信息材料、裝飾材料與工程三個專業方向,2002年該專業增設高分子及複合材料專業方向。2003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重點專業以重點線招生。 2000年招收第一屆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
1993年招收第一屆工業分析專科生,2001年原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套用技術系的商品檢驗、環境檢測、工業分析三個專科專業合併到材料學院,2001年以套用化學專科專業招生。2003年招收第一屆套用化學本科生。 1989年招收第一屆礦物(岩石)材料專科生,1994年招收第一屆礦物(岩石)材料本科生,1998年該專業歸類調整為材料物理專業。2002年原屬於城建學院的材料物理本科專業劃歸材料學院。
1999年招收第一屆材料學碩士生。2000年招收第一屆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專業,2002年原屬於城建學院的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專業劃歸材料學院。2003年招收第一屆套用化學碩士生。2004年招收第一屆分析化學碩士生。2005年申報成功材料加工工程、無機化學及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材料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
2003年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建材料學博士專業

特聘院士

學院目前有特聘院士6人
經福謙院士
塗銘旌院士
武勝院士
傅依備院士
董海山院士
左鐵鏞院士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先進建築材料
研究方向之二:生態協調功能材料
研究方向之三:極限條件下材料的合成與物性
研究方向之四:低維功能材料與器件

研究成果

近三年來,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1項,其中十一五期間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軍工項目等 20 餘項,累計到校經費 1425萬餘元。共發表學術論文455餘篇,其中SCI、 EI、ISTP收錄113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共34 項。2006年以來,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9 項。

合作交流

在開展教學與科研的同時,材料學科還十分注重學術交流,已和國內外的大學、科研單位、大中型企業,如加拿大勞倫丁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套用磁學研究所、德國耐馳公司、東方絕緣材料有限公司、江油藝精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江油雙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在科研、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係。

專業方向

材料科學與工程

1.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該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是在原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和矽酸鹽工程專業基礎上整合和拓展而形成的。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電子信息材料、高分子及複合材料和金屬材料四個方向。從1999年以來,我校對本專業教學計畫(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改革。2002年結合我校在2002級實行完善學分制的改革,對2003級的培養方案又做了較為科學和系統的修訂,新制訂的2009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凝練和最佳化了課程體系,初步形成了“厚實基礎、突出特色、加強能力和素質訓練”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工科的套用型人才為目標。
1)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方向: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方向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重要的分支學科,我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方向教學設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歷史悠久。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學生具備水泥與混凝土、陶瓷、玻璃等各類無機非金屬材料所必需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術,具有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產操作、工程設計、分析測試、質量評價、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課程:除較強的數理化基礎知識外,還開設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熱工過程與設備、機械設備,粉體工程、材料分析測試方法、納米材料與技術、功能材料等課程及相關實驗。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驗、畢業論文與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
本專業畢業生面向建材、化工、建築、新材料及相關部門的設計研究院所、大專院校或工廠企業,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工程設計、科學研究、教學與生產過程管理、技術革新、質量檢測、行銷等方面的工作。
2)電子信息材料方向:本專業屬於材料科學與信息科學的交叉領域,學生在學習數學、物理、外語、計算機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材料科學基礎、固體物理、電介質物理、半導體物理、電子材料工藝學、現代材料分析測試技術、電子材料測量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掌握運用現代理論和先進科技手段,具有解決電子材料及器件生產中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並能夠進行新型電子材料與器件的開發與研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