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鎮

襄陵鎮

山西省襄汾縣下轄鎮,原為襄陵縣,後撤縣改鎮,襄陵鎮位於縣城西北 25公里處,由原襄陵鎮與浪泉鄉合併而成,東臨汾河與鄧莊鎮相望,西依姑射山與鄉寧縣相連,南與南辛店毗鄰,北同堯都區金殿鎮接壤。全鎮共有 29個行政村,面積5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0970畝,總人口 41276人。全鎮地勢西高東低,地上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河渠縱橫,七一渠、躍進渠穿鎮而過,大部分土地可自流灌溉,土壤肥沃,林茂糧豐,素有“金襄陵”之美稱。 全鎮境域面積5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970畝,共有29個行政村,居民共10379戶,總人口41276人,最大的黃崖村2832人,最小的向陽村500人。截止2009年底,全鎮 工業生產總值完成 9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300元。 襄陵鎮以前以生鐵、鑄造加工業為主,擁有大小鐵廠數十家,還有西山附近的石膏石開採、木材加工,以及一些養殖業。現在由於政府限制,大部分鐵廠都已經關閉。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襄陵為平陽次邑,密邇堯天,依切舜日,四表上下,格被獨先。

根據《襄陵縣誌》和《襄汾縣誌》記載:

襄陵縣,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建縣,以晉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屬河東郡。

新朝王莽(公元9年)改名乾昌,東漢(公元25年)復名襄陵,仍屬河東郡。

三國時(公元220年),縣入曹魏,屬平陽郡。

西晉(公元266年),仍屬平陽郡。

十六國時(公元304——385年),前趙劉淵於308年建都平陽(今堯都區金殿鎮),縣屬之,並將浮山地劃入襄陵縣。之後,相繼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後燕,386年入北魏,均屬平陽郡。

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公元404年)將今浮山地另置葛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將襄陵併入擒昌縣。

北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擒昌縣治移於襄陵古城,將郭城縣(葛城縣)劃入。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擒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郭城縣又從襄陵分出,置浮山縣。

五代時(公元907年),縣入後粱,屬建寧軍;入後唐,屬建雄軍;入後晉先屬絳州,後屬河中府。

北宋(公元960年),縣屬建雄軍,後復屬晉州。

北宋神宗熙寧間(公元1064年),鄉寧縣北部來屬。(鄉寧縣南部劃歸太平縣)。

金(公元1115年),縣屬平陽府,鄉寧縣北部,從襄陵縣分出。

元(公元1279年)先屬平陽路,後屬晉寧路。

明(公元1368年)屬平陽府。

清(公元1644年)初屬平陽府,繼屬絳州,後又屬平陽府。

辛亥革命後,先屬河東道,1919年後屬山西省。

抗日戰爭時期,襄陵和臨汾的汾西地區成立過臨襄縣,汾東地區成立過汾陵縣;汾東東南部和曲沃縣、汾城縣的部分地區成立過曲襄汾縣。

1948年,汾東地區復歸襄陵縣。

1954年9月,襄陵和汾城(曾用名臨汾、泰平、太平)兩縣合併為襄汾縣。

1959年1月,襄汾縣制撤銷,原襄陵縣劃入臨汾縣,原汾城縣劃入侯馬市。

1961年7月,原襄陵縣從臨汾縣劃出,原汾城縣從侯馬市劃出,又復設襄汾縣。

襄陵縣從公元前206年建縣,到公元1954年撤銷與汾城縣並縣為襄汾縣,歷經2160年。

期間曾用名乾昌縣16年,用名擒昌縣50年。

襄陵縣城有4處,西漢初縣城設於古城莊,歷時近800餘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縣治移至宿水店(古襄陵),歷時405年。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縣治移於晉橋店(襄陵鎮),歷時929年。1952年4月,縣治移於趙曲村,歷時2年多。

人們常說,襄陵縣管得寬,東有浮山縣,西至黃河岸。

明末清初,襄陵分御英鄉、湖波鄉、安澤鄉、吉方鄉等四鄉;城關鎮、南辛店鎮、京安鎮、趙曲鎮、鄧莊鎮等五鎮;通城裡、齊薛雙里、泉柴許里、······共二十九里;157個村莊。

1936年,襄陵縣分為三個區,21個編村。第一區有城關、齊村、薛村、燕村、東柴編村;第二區有令伯、鄧莊、大鄧、安李、陶寺、東張、盤道、夏梁、趙曲編村;第三區有北靳、福壽、京安、上北戍、南辛店、西徐、崔村編村。

襄陵鎮 襄陵鎮

1953年,襄陵縣分為襄陵、東柴、浪泉、四柱、許留、溫泉、賈莊、鄢里、趙曲、城南、夏梁、陶寺、安李、盤道、青楊、張崇、鄧莊、北梁、東侯、南梁、大鄧、上西梁、龍王廟、裴家莊、安樂莊、南辛店、東徐、北關、京安、賈朱、司馬、大陳等32個鄉。在劃鄉中,高村劃歸浮山縣,東亢村劃歸臨汾縣,張家灣劃歸曲沃縣。

歷史資料

《統典卷第178卷》

1、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縣一百三

河東蒲八縣河東桑泉猗氏安邑解虞鄉寶鼎永樂

絳郡絳十一縣正平曲沃翼城絳聞喜垣夏龍門稷山萬泉太平

平陽晉九縣臨汾襄陵霍邑冀氏汾西洪洞神山趙城岳陽

高平澤六縣晉城陵川沁水端氏高平陽城

上黨潞十縣上黨長子潞城壺關銅鞮武鄉屯留黎城涉襄垣

樂平儀四縣遼山榆社和順平城

陽城沁三縣沁源和川綿上

(太)[大]寧隰六縣隰川(太)[大]寧石樓永和溫泉蒲

文城慈五縣吉昌仵城文城呂香昌寧

西河汾五縣隰城介休靈石孝義平遙

太原並十三縣太原晉陽文水陽曲樂平清源太谷祁

揄次孟壽陽廣陽交城

昌化石五縣離石定胡平夷臨泉方山

樓煩嵐四縣宜芳合河靜樂嵐谷

雁門代五縣雁門五台繁畤崞唐林

定襄忻二縣秀容定襄

安邊蔚三縣靈丘飛狐安邊

馬邑朔二縣善陽馬邑

雲中雲一縣雲中

2、

襄陵漢舊縣。有趙襄子墓。又有晉襄公之陵,因以為名。後魏擒赫連昌,又分此縣置擒昌縣。

《浮山縣誌》

浮山縣自唐虞至閭屬冀州,即平陽府。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屬河東郡。漢屬襄陵。三國、晉屬平陽郡。北魏改平陽郡為唐州,後又改稱晉州,縣屬之。北齊、後周屬擒昌縣。後周置郭城縣縣屬之,仍歸晉州。隨初改平陽郡為平河郡,未久即廢,大業初改置臨汾郡,後復稱平陽郡,屬冀州,本縣歸屬平陽郡。唐武德二年(619)析襄陵置浮山縣;三年改名神山縣,屬晉州。五代、宋均稱神山縣,宋屬平陽府。金大定七年(1167)復名浮山縣。興定四年(1220)改名忠孝縣。元大德九年(1350)復稱浮山縣,屬晉寧路。明洪武辛未(1391)改晉寧路為平陽府,縣隸之,全縣劃為3鄉7坊8里。清仍屬平陽府,全縣劃為4路8里4所432村。民國初屬河東道,16年(1927)廢道,屬省。

堯都區縣底村的一位作者

漢襄陵城西漢初置襄陵縣於此,屬河東郡,經200多年,至王莽新朝,改名為乾昌縣。漢末農民起義,經過戰亂,到東漢初將縣治南徙於古城莊,這裡廢縣留下乾昌的名字,簡稱干城或乾城。

禽昌城後魏太武帝神顴年(428年),魏禽獲夏主赫連昌於甘肅的安定(陘川),太武帝拓跋燾為了炫耀武功,威懾百姓,於是廣築禽昌城,又析平陽置禽昌郡於北屈(吉縣)。後改郡為縣,徙治於楊縣(洪洞),經過約80年,析襄陵置禽昌縣,徙治禽昌城(喬李),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又廢襄陵入禽昌。周平齊(577年)因縣治偏北,從禽昌城徙治於廢襄陵故城(縣底)。隋大業二年(600年)廢禽昌恢復襄陵縣舊名,將縣治南徙於古城莊。此城歸禽昌約百餘年,禽昌縣治此城約三十年。臥虎山下一帶地方直至金朝時仍屬襄陵縣。《金史·地理志》:襄陵縣有浮山、汾水、囑水。臥虎山為浮山西北一個山岡,上述襄陵縣轄域有浮山,說明臥虎山周圍一帶仍屬襄陵縣轄域。可能到金元之際,金朝在將臨汾河西區劃為平水縣時,將臥虎山一帶地方劃歸臨汾的。這一段真實的歷史,按理應該寫入有關縣誌之中。

《山西通志》卷十八

襄陵縣有“巢溪”,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洗耳河,一名頴水,相傳巢父洗耳處。有“丹朱泉”,在縣西南十里景村,相傳丹朱插劍得泉。有“娥英泉”,在縣西南十里薛村里,東入汾。相傳娥皇、女英游此。有“平水”,在縣西北十五里平山下,一名晉水。並且還有一條河亦名“晉水”,在縣城屏霍門外,源出姑射山,東流入於汾河。有“九箕山”,在縣東十三里,東北接霍山之麓,高二里,盤踞三十里有奇,南北袤十里,東西廣二十五里,狀類箕,南向者九,故名。相傳許由居此,下有“洗耳泉”、“棄瓢池”遺址。有“英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圏頭村,西望婁山,南連天石,上有娥皇、女英祠,故山以英名。堯讓許由,而許由洗耳,這是堯理天下的鼎盛時期,也不是封丹朱之時;重要的是這裡也無世傳的與“丹”有聯繫的地名。

《平陽府志》

《禹貢》冀州地,即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世紀》云:其地在平水(今龍子祠泉水)之陽而名。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兩漢因之。三國魏始置平陽郡。晉因之。永嘉三年,劉淵字元海僭號,建都於此。其後石趙慕容燕及苻、姚之徒,相繼有其地。後魏亦為平陽郡,兼置東雍州。太和中罷。孝昌中,改置唐州。建義元年,又改晉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東雍州。太和十八年罷。孝昌中置唐州,建義初改晉州,後又置總管府於此。東魏、北齊皆為重鎮。後周亦曰晉州。隋初改平陽郡為平河郡以陽與楊同音也,三年廢郡,而州如故。煬帝改州為臨汾郡。義寧二年,復曰平陽郡。唐武德元年,復曰晉州。天寶初,亦曰平陽郡。乾元初復故。五代梁置定昌軍節度開平三年,分護國節度置,兼領絳、沁二州,尋又改為建寧軍。後唐同光元年,曰建雄軍。宋仍為晉州亦曰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政和六年,升為平陽府。金因之河東南路置於此。元曰平陽路。大德九年,改為晉寧路。明初復曰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

行政區劃

襄陵鎮下轄行政村
東街村 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許留村南柴村
北太柴村南太柴村黃崖村景村西陽村雙鳧村
胡村薛村井頭村齊村四柱村浪泉村
向陽村莊頭村屯南村屯大村鞏固村西院村
東院村中興村中和莊村李村河北村 

農業方面

襄陵鎮按照“抓根本,重調產”的基本思路,在狠 抓糧食生產的同時,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特色農業生態基地建設上,狠抓黃崖大棚西紅柿示範基地建設,且新增了薛村農業基地,為大棚戶調地、修路、提供資金和技術服務,又新增溫室大棚170餘棚,面積達300餘畝,同時成立了“黃崖大棚西紅柿專業合作社”,註冊了“龍澍峪”品牌,為提高黃崖大棚西紅柿的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同時引導農戶連片發展養殖業。全鎮有規模養豬場21個,生豬存欄3.1萬頭,其中07年新建標準化養豬場6個,有規模養雞場9個,蛋雞存欄2404萬隻,養兔場7個,養狐場2個,新建標準化屠宰場1個。

林業方面

根據鎮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種植樹木的特點,襄陵鎮積極引導農民栽植速生高產林木品種,全鎮已形成片林、間作林、山坡林、閒地林、“四旁林”(路旁、樹旁、溝旁、房前屋後)為主的栽植格局,完成了高速路、臨夏線、循環路寬林帶、環村林帶、“三院綠”、企業綠化等綠化工程。

工業方面

對現有的鑄造企業控制發展數量,採取橫向聯合的方式,走集團化經營之路;產品結構上,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開發多種產品;發展原料與加工一體化大型生產企業,改造合併現有的粉廠、板廠和礦山企業,形成集石膏礦、石膏粉、石膏板生產三位一體的大型建材企業和集石灰岩、石灰、專用石灰產品生產兩位一體的大型石灰生產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引導發展環保型、高科技型新興產業。

旅遊產業

襄陵人傑地靈,風光秀麗,名勝古蹟遍及全境,襄陵縣曾列有五大景觀:“十里荷香”、“晉橋梅月”、“汾流晚渡”、“平水拖蘭”、“龍斗雙闕”。東柴坡垣有晉襄公墓、許留村有“許褚墓”、襄陵城中有城隍廟“鐘鼓樓”、城東南角有“文鋒塔”、城北屏霍門外有“晉橋”、北街國小有300多年歷史的珍稀樹種“銀杏樹”、西街有《關帝廟》,姑射山腳下一帶尚有“娥皇泉”、“娥英泉”、“九色泉”,更有龍澍峪古建築群風景區。

襄陵鎮黨委、鎮政府結合全鎮實際,將“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經濟強鎮”的目標同開展“一舉四愛”、“創業在襄汾”主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全鎮人民把思想統一到“高舉旗幟、愛我襄汾、愛崗敬業、愛民為民、愛的奉獻”上來,鼓勵農民創家業,激發企業家創新業,引導能人創企業,要求幹部創事業,帶領全鎮人民在“創業在襄汾”活動中體現人生價值,構建和諧新襄陵。

產業調整

二OO二年之前,我鎮農業主要以單一的種植糧食為主,工業以上小冶煉、小型石膏粉廠為主,襄陵人民依靠黨的富民政策,憑著腦子活,善經營,會管理,依託特有的區位優勢及石膏資源優勢,按照縣委、縣政府確立的“五大突破,二十項任務”和建設輕型建材工業園區的戰略目標,農業上,走種草養畜一體化之路,新建規模養殖場13個,其中百頭養牛場5個,3000隻養羊場2個,萬隻獺兔場一個,千隻養雞場5個,建成了井頭、齊村、東街、李村、屯大百頭養殖區。實施林業富民工程,完成了臨夏線、高速路、園區路、開發路、循環路通道綠化工程,完成了黃崖村1000畝退耕還林工程,500畝棗糧間作工程,景村1000畝天然林保護工程。與此同時,建立木材交易市場8個,建立木材加工企業3個,有利地消化了樹林,提升了林木經濟效益。以薛村以及黃崖村為重點,大力發展了大棚蔬菜,全鎮共發展大棚400餘個,種植露地菜300餘畝,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工業上,東以臨夏線沿線為主,重點發展冶煉、鑄造業,共有大型冶煉企業10座,全部為100m3以上煉鐵爐,暖氣片廠2個,鑄造企業8個,注重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變廢為寶,建水泥廠1個,煤氣發電廠3個,水渣磚廠15個,有效地消化了廢氣、廢渣,淨化了環境。與浙江杭州聯營的年產60萬噸水泥項目已完成地基勘探、工藝設計、設備選型等工作,建設資金已經到位,正準備開工建設。西以西陽村宏森裝飾建材公司為軸心,大力發展為石膏板為主的石膏建材產品,園區內目前共有大型石膏板廠10個,石膏粉廠56個,產品有石膏粉、高強石膏粉、石膏板、礦棉板、鉑鎂板、石棉瓦、地板磚,形成了從上到下,從屋內到屋外,品種繁多,種類齊全的裝飾系列產品。同時引進投資建成純淨水工程項目,改變了襄陵鎮只有重工業無輕工業的歷史。截止去年年底,上交國家稅金2000餘萬元,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

小康建設

撤併鄉鎮以來,我們按照“一年起好步,二年打基礎,三年上檔次”的工作思路,以整治村容村貌為重點,開展了“五清、三建、三比”活動,掀起了農村小康村建設高潮,二OO二年,我們投資300餘萬元,先後開通了園區路、開發路、環城路,整修了循環路,全鎮形成了“三縱八橫”的交通網路,同時硬化街道800餘條90000餘米,新修排水溝10萬餘米,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二OO三年,我們以消滅髒亂差為重點,著力解決垃圾亂堆亂放,茅廁亂建,交通要道、村內街道工程。特別是抓住非典機遇,大力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家家講衛生,人人抓衛生,各村先後建立了村規民約、衛生制度、劃分了現任區,確定了現任人,固定了垃圾點,建立了垃圾場,形成了人人自覺講衛生,個個自覺守制度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安路燈、建文明廁所、修燈光球場的目標,全鎮共有13個村安裝路燈,南柴、李村、薛村修建衛生廁所500餘戶,屯大李村、南街修建了燈光球場,如今襄陵是男人進廠上班,女人在家養兔,白天勞動,晚上到體閒中心,燈光球場、網咖、老年活動中心消閒享受,實現了有勞有逸,幸福健康生活。

在村容村貌強化、提升檔次的同時,我們始終把教育工作作為小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抓緊抓實抓出了成效,在投資527萬元完成危房改造、擴建新校舍508間8127平方米,實現襄陵、東院、星光三校合併的基礎上,圍繞“四化”學校建設,投資25萬元對2所國中、6年國小84個教學班配置了“四機一幕”;還累計投資150餘萬元,建計算機教室8個,購電腦250台;同時還投資18萬餘元,硬化校園路面4600平方米,粉刷牆壁57800平方米,刷寫永久性標語580餘條,綠化面積達50000餘平方米,四化學校建設位居全縣前列。

歷史名人

鄭光祖

襄陵鎮 襄陵鎮

字德輝,是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最著名的著作為《倩女離魂》,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裡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賈充

字公閭(217年-282年),魏晉時平陽郡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魏豫州刺史逵(賈逵)子。太和中襲爵陽里亭侯,拜尚書郎,後累遷黃門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參大將軍軍事,轉右長史,以從征諸葛誕功進爵宣陽鄉侯,遷廷尉,轉中護軍,弒高貴鄉公。及陳留王即位,進封安陽鄉侯,加散騎常侍。晉國建,封臨沂侯。武帝即王位,拜衛將軍、儀同三司、給事中,改封臨潁侯。及受禪,轉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僕射,更封魯郡公,尋代裴秀為尚書令,改侍中,出為使持節、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不行,遷司空,尋轉太尉,行太子太保、錄尚書事。鹹寧末,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伐吳。吳平,增邑八千戶。太康三年卒,追贈太宰,禮官議謚曰荒,不納,謚曰武。有集五卷。

盧鳳翔

字瑞庭(1872-1930),祖居襄陵鎮東街,1921年遷居北街,世代務農。父早喪,家境貧窮,14歲起以販賣草帽為生。25歲時到湖北老河口商店學徒,人稱“老相公”。初任炊事,後隨莊客到陝南山區收漆。他拜漆農為師勤懇學習,在辨漆技術上總結出;望(望顏色)、嗅(嗅氣味)、煎(煎雜質)、試(試成份)、踢(踢桶聽音)的五字要領。對配料熬漆,收藏管理有獨到之長。後自立門戶經營漆業。先在老河口開設瑞源長漆店,經10年經營增設了瑞源漆店、瑞源錢莊、瑞源貨棧,並在南京建起了晉大昌,無錫建立益源昌,安康建立益壽祥等商行7處,貨運發展到上海、福州、廣州、天津、大連、煙臺等地。貨棧分號辦理信託、購銷、貨運、轉匯業務,盧號各地店莊年盈利達20萬元之多,成為知名一時的大企業家。
盧鳳翔經商致富後,積極贊助公益事業。1921年山西義賑,盧在江南募洋800元,自捐100元,山西賑務處授給他五等銀色獎章1枚,襄陵縣知事李世佑以大總統題褒“見義勇為”匾額旌其門。山西興修水利時,捐洋800元,省財政廳賜予“行道有福”匾額。1922年,襄陵發展蠶桑事業、邀士紳、富戶募捐,鳳翔熱情支持,帶頭捐洋500元,縣長題贈“里黨觀型”,立碑門側,褒其義行。盧先後對重修晉橋、北閣、戲台、鎮汾樓以及為東街朝山會添置傘旗、鑼鼓等公益事業共捐款6000餘元。
在老河口投資修建“太平池”1座,籌建了育嬰堂、貧民收容所、貧民國小等設施,並給老殘病疾貧民發衣米,民眾稱為“大善人”。一貧苦青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學,無力攻讀,盧3年資助學費200餘元。
晚年回鄉後,更是樂善好施,某次,有一乞者上門討食,盧給白饃1個,次日復來,盧子春康厭其奢求,盧作書訓道:“應憐乞者苦,不能責反覆,想咱當日貧,亦曾靠憐撫。”某年春節,遇一貧婦分娩於城西古廟,求告無門。盧命送去年糕1籃、小米10斤,銅錢10貫。1926年,周濟本鄉貧苦學生銀幣100元,使其不致廢學。盧家業百萬,不吝施捨,自己卻僅住普通房宅一所。58歲病逝。

史成娃

又名仰端(1870-1930),襄陵鎮人。自幼喜愛木偶藝術,與浮山縣悶娃,曲沃縣車娃,被譽為木偶“三娃”,而成娃則居“三娃”之首,名重晉南。
成娃把戲劇演員的舞台動作,通過木偶活動 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如踢飛腳、甩袖子、吹鬍須、甩馬鞭、 撩袍抖袖等,都形象逼真。他的拿手戲有《斬子》、《釘缸》、《出慶陽》、《五雷陣》等。1924年陰曆七月二十日曲沃縣城關有30多個木偶戲班參台演出,成娃以高超技藝,博得台下陣陣彩聲。成娃藝高名大,但樂與人交,浮山、曲沃等縣的木偶藝人,聞名拜訪者很多。
成娃從事木偶戲生涯40餘年,精益求精,不斷創新,使木偶戲這朵奇花,在藝苑中大放光彩。60歲逝世,殯葬之日木偶戲界參與送殯者達200多人。

賈南風

生於三國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256年)。卒於晉惠帝永康元年( 300年),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晉開國元老賈充之女,晉惠帝司馬衷之妻,又稱惠賈皇后。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