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是體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長的偏棕色鷦鶯。眉紋色淺,上體暗灰褐,下體淡皮黃色至偏紅,背色較淺且較褐山鷦鶯色單純。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褐頭鷦鶯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鷦鶯屬
拉 丁 名:Prinia subflava
英 文 名:Greater Brown Hill Prinia
屬中文名:鷦鶯屬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四川中部成都、灌縣、雅安、邛崍、金堂、峨眉、南充、東部萬縣、東南部秀山、彭水、南川、重慶、南部合川、宜賓、屏山、西南部西昌、米易、鹽源、布拖,貴州北部赤水、西南部興義、安龍、南部羅甸、東南部榕江,雲南西北部、麗江、貢山、西部騰衝、盈江、保山、大理、耿馬、西南部瀾滄、西雙版納、南部墨江、元陽、東南部蒙自、馬關、東部尋甸、東北部永善、巧家、北部永仁、中部昆明、景東,以及廣西、廣東、香港、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地。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國緬甸泰國中南半島

經濟用途

是田園間常見的一種鳥類,純以蟲為食,對人類帶來不少益處。

形態描述

體型略大(15cm)而尾長的偏棕色鷦鶯。尾上覆羽棕褐色,翼羽暗褐,飛羽外緣棕褐。上體棕褐色,頭頂具暗色軸紋。眼先、眉紋及眼周棕白,耳羽淡黃褐色。背、腰橄欖褐色;尾羽褐色,羽端微黃。下體皮黃色,胸部沾棕。背色較淺且較褐山鷦鶯色單純。兩脅及尾下覆羽棕褐。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多在灌木下部和草叢中跳躍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一般除受驚後急速從草叢中飛起外,其他時候很少飛翔,特別是很少做長距離飛行,通常起飛後飛不多遠又落入附近草叢中,飛行呈波浪式。叫聲單調、清脆,其聲似’ze-ze-’,繁殖期間雄鳥亦常站在高的灌木枝頭鳴唱。
·

遷 徙

留鳥。 ·

體 型

體重♂7-11g,♀7-11g;體長♂117-148mm,♀111-152mm;嘴峰♂10-12mm,♀10-11mm;翅♂43-50.5mm,♀42-50mm;尾♂56-87mm,♀55-82mm。
食 性
主要以甲蟲、螞蟻等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習 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多在灌木下部和草叢中跳躍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一般除受驚後急速從草叢中飛起外,其他時候很少飛翔,特別是很少做長距離飛行,通常起飛後飛不多遠又落入附近草叢中,飛行呈波浪式。叫聲單調、清脆,其聲似’ze-ze-’,繁殖期間雄鳥亦常站在高的灌木枝頭鳴唱。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在四川發現的6個巢,其中5個為囊狀,1個為深杯形。囊狀巢主要由巴茅葉絲編織而成,巢口位於上側方,通常築在巴茅草叢和小麥叢間,距地高0.5-l.0m,巢外徑6-7cm,內徑3-5cm,高9-14cm,深5-7.5cm。杯形巢亦築在小麥叢間,距地高0.5m,巢用纖維、毛茛科植物種毛和蛛絲構成,外砌以小麥葉片,巢外徑6.5cm,內徑5cm,高7cm,深5cm。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綠色和亮藍色沾黃,被有稀疏的紅褐色或赭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3.7-16mm×11-12.8mm,平均14.8m×11.5mm。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1-12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