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其父
裴讓之父裴佗,仕北魏為趙郡太守、荊州刺史。裴佗死時,裴讓之年僅16歲。其母辛氏頗有見識,任勞任怨,或廣延師友,或親自教授,裴讓之兄弟才得以成才。
本人
裴讓之自幼好學,以富於文才、伶俐善辯知名。東魏天平中(534—537年)舉秀才,對策高第,陸續被授為屯田主客郎中、太原王府記室,以及負責接待外賓的主客郎。
後來裴讓之的二弟裴諏之逃往西魏,兄弟五人因此被囚禁入獄。北齊神武帝高歡懷疑裴氏兄弟對自己不忠誠,責問他們裴諏之為何不在東魏?裴讓之回答說:“昔吳、蜀二國,諸葛兄弟各得遂心,況讓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與孝,愚夫不為。伏願明公以誠信待物,若以不信處物,物亦安能自信?”高歡很稱讚他的話,遂釋放了裴讓之兄弟幾人,不再追究。
其事跡
裴讓之曾擔任過文襄大將軍高澄的主簿,兼中書舍人。後來又兼散騎常侍,出使梁朝。高澄入朝時,裴讓之為他導引,舉上文雅,神態端莊蘊籍,因而得到高澄貫識,被提拔為中書侍郎。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受魏禪建立北齊,裴讓之又被任命為清河太守。
清河境內有兩個豪強官僚,名叫石轉貴、孫舍興。兩人在當地任官很久,性情奸猾,常以各種藉口詐取人民財貨,民憤極大。裴讓之到任後,即將二人捉拿在案,以貪贓枉法之罪處死,於是清河地方貪官污吏紛紛收斂惡行,社會秩序很快趨於安定,百姓安居,人稱善政。而裴讓之卻因此得罪了權貴。當時清河王宇文岳為司州牧,派人來追查這個案子。侍中高德政素與裴讓之不和,便乘機以裴讓之在魏靜帝遜位與諸臣告別時表現得十分悲傷的事密奏於齊文宣帝高洋,說裴讓之“眷戀魏朝”,高洋大怒,雖然裴讓之的好友楊愔挺身相救,仍無濟於事。裴讓之遂被“賜死”於家。
擅長
裴讓之擅長詩文,與其弟諏之及皇甫亮並知名於洛下,且得時人“能賦詩,裴讓之”的美譽。他的詩作傳至今日的有《有所思》、《從北征》、《公館宴酬南使除陵》等,載於《藝文類聚》、《樂府詩集》中。
作品
《從北征》
沙漠胡塵起,關山烽燧驚。皇威奮武略,上將總神兵。
高台朔風駛,絕里寒雲去。匈奴定遠近,壯士欲橫行。
《有所思》
夢中雖暫見,及覺始知非。展轉不能寐,徒倚獨披衣。
淒淒曉風急,晻晻月光微。室空常達旦,所思終不歸。
《公館讌酬南使徐陵詩》
嵩山表京邑,鍾嶺對江津。方域殊風壤,分野各星辰。
出境君圖事,尋盟我恤鄰。有才稱竹箭,無用忝絲綸。
列樂歌鐘響,張旃玉帛陳。皇華徒受命,延譽本無因。
韓宣將聘楚,申胥欲去秦。方期飲河朔,翻屬臥漳濱。
禮酒盈三獻,賓筵盛八珍。歲稔鳴銅雀,兵戢坐金人。
雲來朝起蓋,日落晚摧輪。異國猶兄弟,相知無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