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胃湯

補脾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脈症正宗》卷一。具有益氣補中,健脾化濕之功效。主治脾虛濕滯證。乏力肢軟,氣短自汗,納呆食少,脘悶嘔惡,大便稀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弱。

組成

人參八分,黃芪一錢,白朮一錢,蒼朮八分,蓮肉一錢,麥芽一錢,陳皮八分,草蔻八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氣補中,健脾化濕。

主治

脾虛濕滯證。乏力肢軟,氣短自汗,納呆食少,脘悶嘔惡,大便稀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弱。

方義

方中黃芪、人參為君,益氣補中。白朮、蒼朮為臣,健脾燥濕。佐以陳皮、草豆蔻理氣調中,化濕和胃;麥芽消食健胃;蓮子健脾止瀉。

運用

本方主治為脾胃虛弱,濕邪停聚,氣機不暢。治當調補脾胃,理氣化濕。本方較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理氣化濕之力更佳。但諸藥用量較小,臨床套用可酌情增加。

加減化裁

若中虛有寒,喜得溫熱,手足常涼者,可酌加高良姜、吳茱萸等,甚則加附子、乾薑等;胃脘脹悶重者,可加枳殼、砂仁等;嘔惡明顯者,可加半夏、厚朴等;若食少難消者,可加雞內金、萊菔子等;若便瀉較重者,可加茯苓、車前子、焦山楂等。

附註

附方 參術調中湯

組成 白朮五分,黃芪四分,桑白皮、甘草(炙)、人參各三分,麥門冬(去心)、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地骨皮、白茯苓各二分,五味子二十個。

功用 瀉熱補氣,止嗽定喘。

主治 氣陰不足。氣短乏力,肌膚蒸熱,自汗口乾,咳喘痰少,食欲不振,甚或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虛數。

出處 《內外傷辨惑淪》卷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