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摧毀的城市

被摧毀的城市

被摧毀的城市,青銅雕塑,高600厘米,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奧西·撒丁創作於1951年至1953年間,現放置於荷蘭的鹿特丹市。

基本情況

被摧毀的城市點擊查看大圖
《被摧毀的城市》 (Destroyed City) 青銅雕塑,高600厘米法國著名雕塑家奧西·撒丁(Ossip Zadkine,1890--1967)創作於1951年至1953年間,現放置於荷蘭的鹿特丹市。

作者介紹

撒丁出生於俄國,後加入了法國籍。他就讀於法國的巴黎美術學院時,接受了立體主義(cubism)的影響,並把這一風格貫穿了自己的整個創作生涯。撒丁的雕塑作品中,體現出了濃厚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高度注意形式要素的同時,從未拋棄題材本身的意義,作品中經常流露著濃厚的人情味。同時,他對雕塑材料特質的愛好,使他努力追求對材料本質的表現,所以,其作品總是顯示出一種純樸的本色。由於撒丁曾於1915年入伍參加一戰,又在二戰期間歷險逃離納粹統治下的巴黎,因此,對於戰爭極其本質,比起一般的藝術家,他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這一點,在他的傑作《被摧毀的城市》中很好地體現出來。
二戰期間,荷蘭的第二大城市鹿特丹慘遭德寇蹂躪,市區和港口幾乎被損壞殆盡。戰後,經過重新規劃及建設,鹿特丹成為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撒丁在戰後拜訪了這座城市,隨後,經過數年的孕育,他創作了《被摧毀的城市》這件作品,把它作為為二戰中遭受德國法西斯鐵蹄蹂躪和屠殺的人民而立的紀念碑,獻給了鹿特丹市。 作品以扭轉的曲面及實體與空虛的對比構成了人物的軀體,有如建築性碎片的組合。被分割成實體與空虛的不同面的穿插,形成了尖銳的稜角和線條,人體的最大限度的扭曲,使形體表面的曲線一直指向天空,既富於裝飾性,又具有強烈的運動感。

作品特色

作品中,半跪的人體在極度痛苦中站立起來,揚起的頭和張開的嘴仿佛正在竭盡全力地呼喊著,伸向空中的雙臂極具表現力和號召力,扭轉的形體和充滿稜角的曲線表現出生命的強度和戰慄,傳達著一種極度亢奮的情緒。雕塑中幾何形體間的穿插和胸腹部的鏤空處理,雖然具有現代派的痕跡,但整個造型卻蘊含著巴羅克風格的意味。這種抒情和裝飾性的韻味,摻雜著強烈扭曲的體塊,在藍天下構成的緊張感所激起的人性的光芒給人以摧心泣血的感受。這個人物已經成為了在戰火中被摧毀的城市以及從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的人類的象徵。
《被摧毀的城市》是人類對戰爭的憤怒控訴,是對“野蠻和非人性暴行的憎惡和發自內心的吶喊”。它為撒丁贏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充分顯示了他的創作才能和成熟後的雕塑風格,是立體主義雕塑的不朽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