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誘惑

作者:(美)德魯克,吳程遠譯,東方出版社2009-10-1出版發行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行善的誘惑 行善的誘惑
人們的潛意識裡都有“行善”的傾向。比如,看到路旁躺著的缺腿乞丐,見到不慎跌倒的小孩,通過電視畫面目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難,讀到有關幾天沒吃飯餓昏的非洲孤兒的報導,等等,我們都會有一股憐憫和關懷的情愫湧上心頭或一掬同情的淚水奪眶而出,這難道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行善的念頭”嗎?可是,若通過理智的思考,往往這股瞬間迸發的行善念頭,就會極速地化為烏有,甚至不想再看、再想,最終就麻木了,變成了視若無睹,聞所不聞,成為一個社會的冷漠者——“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這樣嗎?
然而,縱然伸出援手主動救助,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幫助,這種樂於助人、悲天憫人的德行,固然是人人稱羨、家家喝彩。但萬一受騙時,反而成為真正的受害者,因而氣急敗壞、憤憤不平,直叫著善人不能做,惡人不該為,社會已敗壞,人心已淪喪,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感嘆!是這樣嗎?
德魯克洞察人性、掌握人性,一生寫了兩部小說,都是以“人性”為切入點,對人性的洞察力所進行的深入剖析十分罕見、對人性的細微刻畫入木三分。尤其對於“行善的誘惑”(TheTemptationToDoGood)更顯示其功力深厚。
然而,德魯克深深地體會到,單靠人性的局部光輝無以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更不用說是美好、幸福的人類精神家園。為此,他又引爆出另一個重大的人類的課題,就是每個人都要透過“自我管理”,每一個組織更迫切需要“組織經營”,更甚者,身為組織的領導者,務必要做到“謹言慎行、自我領導”,否則就會像書中的主角——聖主隆天主教大學校長海恩·森瑪曼神父一樣雖有成就卻不算成功,最終成為行善的祭品。

作者簡介

彼得·F·德魯克,社會思想家,集作家、顧問、教授於一身。1909年11月19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37年移居美國,一生著有41部巨作。1939年出版《經濟人的末日》,受到邱吉爾高度讚賞。1954年的《管理的實踐》則奠定其大師級的不朽地位。之後的一系列著作構建了現代管理學的根基,因而他被尊稱為“管理學教父”。但其本人則堅持以“社會生態學家”自居,通過管理的哲學思想貫徹落實“自由而有功能的社會”願景。2002年獲美國總統布希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2005年11月11日辭世,享年95歲。

圖書目錄

導讀 行善的誘惑
第1部
第2部
第3部
第4部
譯後記 德魯克、小說和《行善的誘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