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瘀阻證

血脈瘀阻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脾氣不健,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凍,寒濕之邪入侵,則氣血凝滯,經絡阻塞所表現出來的局部酸脹疼痛加重,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的一類病證。常見於脫疽。

病因

脾氣不健,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凍,寒濕之邪入侵。

辨證要點

寒邪凝滯,陽氣不布,氣血瘀滯,則患肢酸脹疼痛;入夜陽氣內閉,故疼痛加劇;氣血瘀滯,肢末失養,則步履艱難,皮膚乾燥發涼,肌肉萎縮;氣血瘀阻脈絡,則趺陽脈搏動消失;氣血瘀阻,則患趾(指)皮色暗紅或紫暗,舌暗紅或有瘀斑;弦脈主痛,澀脈主瘀滯。

臨床表現

患趾(指)酸脹疼痛加重,夜難入寐,步履艱難,患趾(指)皮色暗紅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膚發涼乾燥,肌肉萎縮,趺陽脈搏動消失;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劑

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中藥

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桃仁、紅花、炮山甲、地龍、乳香、沒藥。

常見病

脫疽。

預防與調護

1. 禁止吸菸,少食辛辣炙煿及醇酒之品。

2. 冬季戶外工作時,注意保暖,鞋襪宜寬大舒適,每天用溫水泡洗雙足。

3. 避免外傷。

4. 患側肢體運動鍛鍊可促使患肢側支循環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