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腸肽

中文名稱:血管活性腸肽英文名稱: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 定義:在胃腸道發現的一種二十八肽。在體內分布廣泛。不僅局限於胃腸道。能舒張血管,增加心臟輸出,促進糖原分解,抑制胃液分泌,刺激腸液分泌和脂解作用。 套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激素與維生素(二級學科)

概述

血管活性腸肽,又名舒血管腸肽,是由含170個胺基酸的前血管活性腸肽原經酶解而成的二十八肽的一種神經遞質,是ENS中的一種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血管活性腸肽是肽家族中一個,此家族包括的肽有胰高血糖素和胰高糖素像肽1和2(GLPs),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激素(CRH)、甲狀旁腺素(PTH)、胃抑制多肽(GIP)等。血管活性腸肽與垂體(PACAP)結構很相似,N末端約68%同源,許多情況下,這2種肽呈現出相似的藥理學特性一。血管活性腸肽在許多代謝活躍的器官表達如腸、胰腺、泌尿生殖器官、甲狀腺、腎上腺、下丘腦。其中在大腦皮質、海馬、杏仁核、下丘腦具有最高的表達水平。研究發現血管活性腸肽也被證明出現在舌頭的味蕾中。血管活性腸肽在眾多的生物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靶向作用包括血管舒張和平滑肌鬆弛,刺激分泌胃蛋白酶原等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VIP表達和信號改變可見於許多神經系統疾病中。兩個密切相關的神經多肽,血管活性腸肽(VIP)和垂體腺苷環化酶激活肽(PACAP)在神經元和免疫細胞損傷和/或炎症後,發揮強大的體內免疫調節行為,這些肽抑制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產和釋放炎症介質如TNF-et和IFN-7,抑制t細胞極化反應遠離Thl和Thl7,轉向Th2表型。

血管活性腸肽臨床檢查

正常值

RIA法:20~53ng/L 20~53pg/ml。

化驗結果意義

升高:WDHA綜合徵(水瀉伴胰島細胞腺瘤綜合徵)、短腸綜合徵、尿毒症、胰島素瘤等。

化驗取材

激素

化驗方法

消化道激素測定

化驗類別

激素類測定 > 消化道激素測定

參考資料

《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

​神經系統疾病與血管活性腸肽的關係

中樞神經系統(CNS)神經退行性疾病,存在著廣泛的神經細胞不可逆的損害,在大多數情況下,常規的治療策略對這些疾病的療效較差。但是血管活性腸肽目前已被證實是一種很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調節晝夜節律,在學習和記憶、對壓力的反應等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血管活性腸肽受體信號和它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給神經領域疾病治療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在今後的治療中會有更多的方法出現。

血管活性腸肽與腦血管疾病

作為神經介質,血管活性腸肽同時兼有調節神經血管、腦血流、皮層能量代謝、下丘腦和垂體間功能、擴張血管作用。主要通過其受體發揮相應的生物學作用,已證實的受體有:VPACl、VPAC2和PACl,其中,VPACl受體和VPAC2受體對VIP/PACAP兩種神經肽的親和力相似,但PACl受體對PACAP的親和力對VIP的親和力要高300~1000倍。VIP釋放與特異受體結合發揮生理功能,可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調節腦及胃腸血管壓力的應激性反應;提高神經細胞對應激反應的耐受性。同時還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細胞凋亡等生物學作用。近年來,不少實驗證據顯示許多內源性神經肽,特別是病理條件下,在血管再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用VIP治療顯著促進了鼠腦微血管細胞增殖和增強缺氧缺糖誘發的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而且這種效應被VPAC受體拮抗劑VIP6-28和VEGF抗體拮抗。VIP在培養基顯著增加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和內皮生長因子含量。亦可誘導生產的VEGF被H89,蛋白激酶(PKA)抑制劑阻止。這些數據表明,VIP在缺血性損傷後促進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介導內皮細胞體外增殖,這種效應似乎是由VPAC受體導致cAMp/PKA途徑的激活。

血管活性腸肽能促進膠質細胞源性因子的表達和釋放。趙朝華等研究結果顯示大鼠側腦室內注射VIP後腦梗死體積明顯縮小,較缺血對照組大鼠減少約25%。VIP腦內注射可明顯減小腦缺血後梗死體積,具有神經保護作用。S100B在腦組織中的含量最多,存在於星形膠質細胞的胞漿中,可能調節細胞內外鈣離子水平,參與微管、微絲的解聚,並參與神經元的生長分化、代謝調節並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星形膠質細胞壞死後從胞漿中釋出,被認為是腦梗死程度和預後判斷的標誌物。楊傑等在大鼠腦缺血損傷動物實驗中發現VIP腦內注射可以明顯降低缺血後大鼠腦組織中S100B的表達和血清S100B含量,在腦缺血損傷中的起到了神經保護的作用。

體外和活體研究顯示血管活性腸肽可以J二調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表達。楊傑等在實驗中發現VIP能促進缺血半球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實驗數據顯示VIP能明顯提高缺血側半球VEGF水平,上調fit-1和ilk-1在內皮細胞的表達。認為提示上調的VEGF和其受體fit-1和ilk-1可能介導了VIP的促血管再生作用。實驗發現VIP注射後明顯增加了缺血邊緣區的增殖內皮細胞,證實VIP能促進腦缺血大鼠的血管再生。在缺血腦VIP促進血管再生可能有助於功能恢復。通過活體實驗證實VIP能促進缺血腦的血管再生,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上調的VEGF及受體fit-1和nk.I介導。VEGF是一種強烈的促血管生長因子,當血管再生增高時VEGF表達,當血管再生停止後VEGF低表達。

腦缺血初期,白細胞的浸潤和細胞毒性因子在受損腦組織中的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發現白細胞在腦缺血後還能促進血管平滑肌收縮,增加對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以及對黏附分子的激活,造成局部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引起血流障礙而加重腦組織損傷。E.選擇素(E-selectin)是一種血管內皮合成的可誘導性單鏈糖蛋白,主要在活化的內皮細胞上表達,正常內皮細胞無E-select

in表達,且胞內也無儲存,它是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起始黏附作用的重要分子。劉旭通過活體實驗研究觀察腦內注射VIP後對暫時性局部腦缺血再灌注大鼠E-selectin的影響,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在各時間點VIP組的E-select inmRNA表達下降(P<0.05),蛋白表達同樣降低(P<0.05),說明VIP對E-selectin mRNA和蛋白的表達有抑制作用,即VIP腦內注射後從轉錄水平上使E-select in mRNA的表達下降,進而使蛋白合成減低,阻礙了再灌注後白細胞與內皮的接觸、黏附,並將最終抑制炎症反應,組織水腫和繼發性神經元損傷。

血管活性腸肽與癲癇

目前已經明確VIP與癲癇的發病有一定的關係,目前認為rIP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影響癲癇的發作:可直接作用於鄰近錐體細胞胞體的VIP受體,激活腺苷酸環化酶系統,使腦內Ca2+濃度增多,神經元去極化而發生癇性放電。它還可以活化其他興奮性,使之產生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更進一步增加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也具有促使膽鹼能神經元合成和釋放乙醯膽鹼的能力。乙醯膽鹼具有中樞興奮性,可使神經元發生陣發性去極化飄移,直至癇性放電∽]。還能影響局部能量代謝,神經元在能量缺乏、低氧、低糖情況下,細胞膜的穩定性差,進一步加重腦損傷。另外,體外實驗顯示血管活性腸肽能提高培養的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AS)攝取谷氨酸的能力,消減谷氨酸介導的神經元的一氧化氮合酶變構激活,減少NO產生,對抗谷氨酸誘導的細胞死亡。鄭輯英等製作了戊四氮誘發癲癇大鼠模型,觀察腦組織中VIP的含量。結果顯示模型組海馬區VIP免疫反應陽性神經元細胞數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JP<0.05)。

血管活性腸肽與外周神經損傷

血管活性腸肽可通過參與某些抗活性氧蛋白的合成,起到抗炎、抗損傷保護作用,田強觀察發現針刺組和藥物組Bell氏麻痹中sP、VIP、CGRP的含量明顯高於健康人,經針刺或/藥物治療1個療程後血漿中SP、VIP、CGRP的含量明顯降低。趙秀軍研究也發現脊髓腹角兩側VIP樣免疫反應陽性細胞數在脊髓半橫斷(hseI)3d有明顯增加(P<0.05),隨後陽性神經元數遞減,但在非手術側陽性神經元數較正常對照仍有增加,並一直持續至手術後21d,說明hscI後早期兩側均明顯上調,之後非手術側持續增加。

血管活性腸肽與睡眠

血管活性腸肽廣泛分布腦核團,在中樞中,VIP與提高體溫、攝食睡眠有關,引起覺醒效應、影響生物節律和睡眠等多種行為活動。胡旺平等利用轉基因技術敲除小鼠VIP基因。發現與野生型比較,VIP基因敲除(VIP一/一)小鼠睡眠的晝夜節律性在12h光/12h暗和常暗條件下都降低;基因敲除VIP不影響動物的非快速動眼(NREM)睡眠,但減少動物白天REM睡眠的數量,晚上的REM睡眠沒有改變;REM睡眠的減少不是由於減少了REM睡眠的次數,而是由於減少了每次REM睡眠的長度;VIP一/一人小鼠對睡眠剝脫的反應降低。以上這些結果表明VIP在REM睡眠及睡眠的節律調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因敲除小鼠的VPAC2研究表明,這種受體參與產生正常的晝夜節律的電活動,時鐘基因的表達和行為。肖丹等研究發現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OSAHS)患者睡前清醒時及清晨血VIP質量濃度與睡眠效率成正相關,與醒覺時間占記錄時間百分比成負相關,提示VIP可能參與OSAHS患者睡眠結構的調節,也就是說隨血VIP質量濃度增高,可能出現睡眠效率提高,REM睡眠增多,淺睡及醒覺時間減少,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