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成形術

血管成形術

血管成形術是一個醫學上的專業名詞,它的含義是用一種方法使狹窄了的血管恢復它原來的形狀,即使它變成原來未狹窄時的形狀,使血流重新暢通,供血恢復接近正常,俗稱“通波仔”。

管成形術是一個醫學上的專業名詞,它的含義是用一種方法使狹窄了的血管恢復它原來的形狀,即使它變成原來未狹窄時的形狀,使血流重新暢通,供血恢復接近正常,俗稱“通波仔”。

這一療法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80年代前主要採用球囊導管進行治療,所以成形術又稱為球囊血管成形術,經皮經腔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PTCA)和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血管成形術是微創手術,它通過上肢或下肢的一個小切口抵達病變的動脈。然後醫生通過切口插入一個小的可擴張球囊,通過球囊的物理性擴張以及排除狹窄的或被阻塞的動脈中的障礙而起到斑塊清理裝置的作用。之後又出現一些新技術,如雷射血管形成術、粥樣斑塊切除術、血管內支撐器等。血管成形術主要用來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再通血管恢復血液灌流。

經皮血管腔內血管成形術

經皮血管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是經導管等器械擴張再通動脈粥樣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狹窄或閉塞性病變,這一療法是60年代開始套用的,在80年代前主要採用球囊導管進行治療,稱為球囊血管成形術(Balloonangioplasty)。在80年代陸續出現了幾種血管成形術的新技術,主要是雷射血管成形術(laserangioplasty)。粥樣斑切除術(atherectomy)、血管內支撐器(endovascularstent)等。
PTA原來主要用於肢體血管,以後擴展至內動脈,如腎動脈、冠狀動脈,並且由動脈發展至靜脈,如擴張治療腔靜脈狹窄,以至治療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狹窄或閉塞。

一、球囊血管成形術

(一)適應證理想的適應證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局限、孤立性短段狹窄。其次為多發、分散的短段狹窄和閉塞。長段狹窄或閉塞、小血管病變、潰瘍性狹窄或已有鈣化的狹窄或閉塞病變不適宜於PTA治療。
(二)操作技術在血管造影確定病變位、程度和側支供血情況以及狹窄上下方的血壓等血液動力學改變後,將造影導管調換成球囊導管(圖6-1-3)。將球囊置於狹窄區,用壓力泵或手推稀釋的造影劑充脹球囊。充脹的球囊作用於狹窄的血管,使之發生擴張。擴張結束後,要複查血管造影,了解血管擴張情況,同時再次測量原狹窄區上下方的血壓差以確定擴張治療的效果。為了減少併發症和預防再狹窄,從術前一天開始套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等。術中要用肝素抗凝,術後1~6個月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藥物。
(三)血管擴張的機理充脹的球囊壓力造成了狹窄區血管壁內、中膜局限性撕裂。血管壁特別是中膜過度伸展以及動脈粥樣斑的斷裂,從而導致血管壁張力減退和腔徑的擴大。
(四)療效PTA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均較好。髂、腎動脈的PTA成功率在90%以上,五年平均血管開放率在70%以上。冠狀動脈脈單支病變PTA成功率在90%以上。影響療效的因素中,除病變部位外,病變性質、病變的解剖與病理學特徵、患者全身狀況、設備情況以及術者經驗等也是重要因素。例如在腎動脈狹窄中,以纖維肌發育不良的療效最好,擴張成功率在90%~95%,臨床上高血壓治癒和改善率達93%;其次為動脈粥樣硬化症;而多發性大動脈炎的療效較差。
PTA比外科手術的優點在於對患者創傷小,併發症少,收效快,操作較簡便,減少用費,門診即可進行,一旦發生再狹窄可以重複PTA治療。
(五)再狹窄問題PTA雖然具有較好的療效,但是擴張後再狹窄的發生率較高,平均發生率約為30%。再狹窄多發生在PTA後數月至1年之內。主要原因是球囊擴張部位內膜纖維細胞增生的結果。擴張的機理表明,成形術是一種損傷血管壁成分的機械治療方法,術後必然會引起一系列修復反應,這就成為再狹窄的病理學基礎.因此球囊擴張的結局具有兩重性。內、中膜局限性撕裂造成了血管腔的擴大,血流灌注得以恢復;同時內、中膜撕裂也成為纖維組織增生導致再狹窄的原因。
再狹窄的其他原因是血管壁的彈性回縮和原有病變的進展。
為了減少再狹窄,可採取以下三種措施:①改進設備:已研製成新型成新型材料的球囊,可減少對血管的損傷。②藥物治療:減少、預防和治療PTA進程中和PTA後出現的血管痙攣、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和內膜纖維細胞增生。常用藥物為阿司匹林、肝素、硝苯吡啶(心痛定)硝酸甘油以及正在試用的前列腺環素、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劑等。③新技術的套用:即下述幾項血管成形術。
(六)併發症PTA的併發症較少,有時可發生穿剌局部血腫、動脈壁撕裂孔、遠側端血管塞以及球囊破裂等。
 

心臟心臟

 二、雷射血管成形術

80年代初用於再通外周動脈,現已大量用於臨床,取得了很有希望的療效,雷射能量消融粥樣斑或血栓使血管再通的機理,主要在於熱效應和化學解吸作用
雷射源有氣體、固體和液體等物質。雷射血管成形術用得較多的是釹釔鋁石榴石(Nd-YAG)雷射和準分子(excimer)雷射。傳輸系統用多根石英纖維。為減少血管發生穿孔,在石英端頭加用金屬帽、藍寶石帽。雷射以連續或脈衝方式發射。連續發射可造成組織的明顯熱損傷。脈衝發射能量多,易消融病變組織,也無明顯的熱損傷。故現多用脈衝波。雷射波長可採用紫外線(200~400mm)。可見光(400~700mm)或紅外線(700~1000nm)。
雷射血管成形術可能有以下優點:①治療血管慢性閉塞、瀰漫病變、鈣化病變優於球囊血管成形術,而且對球囊成形術後出現的急性血管閉合有效。②熱效應熱拋光或封焊作用,在球囊擴張後接著套用,可使球囊擴張所造成的血管腔面由不規則變平滑,且封焊剝離的內膜,從而減少血小板粘附近和血栓形成。③光熱作用可改變血管壁的順應性,降低動脈壁對血管活性物質的反應,減輕球囊擴張後所引起的血管壁彈性回縮,有利於血管的持久擴張。因此,雷射血管成形術現多與球囊血管成形術配合套用,稱之為雷射輔助球囊血管成形術(laser-assistedballoonangioplasty)。
雷射再通血管仍處於研究開發階段,有許多技術問題需進一步解決。
 

 三、動脈粥樣斑切除術

有些學者簡稱之為鏇切法,主要適用於血管高度狹窄或完全閉塞,也是一種機械治療方法。
按照用於這一療法的導管功能看,其治療方式分為兩種:①經皮切割,取出粥樣物質,稱之為atherectomy,意即切除術:②經皮破碎粥樣斑,使之成為微粒,存留於血液循環中,有待於機體自然清除,稱之為atheroablation,意即破碎術。
用於這一治療的導管頭端有一高速或低速鏇轉的削刀或磨球,當導管頭端置於血管閉塞病變處,操縱體外導管尾端驅動裝置,削刀或磨球鏇轉,切除或磨碎病變,使血管再通。正在研製的導管很多,目前用於臨床的有Kensey導管、Simpson導管、經腔抽吸導管(TEC)等。
鏇切法除用於外周血管外,也開始用於腎動脈和冠狀動脈。外周血管的再通成功率在95%以上。由於鏇切法仍是機械性治療手段,所以損傷血管壁後的修復反應還可造成再狹窄。這一療法也在發展中。
 

血管成形術對動脈的影響血管成形術對動脈的影響

 

四、血管支撐器

血管支撐器是採用特殊的合金,製成不同結構的圓筒形,支撐於血管狹窄病變處,使之保持血流通暢。目前支撐器有三種:①熱記憶合金支撐器(thermalmemoryalloystent):由鎳鈦合金絲製成,稱為Nitinol。②自膨支撐器(self-expandablestent);用不鏽鋼合金絲編織成圓筒形,放入血管後,由於金屬彈力而支撐於血管腔內。③球囊膨支撐器(balloon-expandablestent):支撐器是圓筒網眼形,先在球囊之上,放入血管後充脹球囊,使支撐器張開支撐於血管腔內。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適應證】原則上影響器官功能的血管狹窄(閉塞)均為適應證。 

 【禁忌證】1.嚴重出血傾向。2.缺血器官功能已喪失。3.大動脈炎症活動期。4.導絲和導管未能插過血管狹窄(閉塞)段。 

 【操作步驟】1.先行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及長度。2.用導絲試通過狹窄段,成功後將導管跟進。通過困難時可換用超滑或較細的導絲和導管。腔靜脈閉塞者可試用導絲硬頭或房間隔穿刺針穿過,此操作應在雙向調線透視下進行,以免假道形成或損傷心包。3.導管通過狹窄段後,先注入造影劑顯示狹窄後血管情況,然後注入肝素6250u。插入超長導絲撤出造影導管。4.球囊導管沿導絲送入狹窄段。困難時可採用超硬導絲協助,或可先採用小球囊導管對狹窄段進行預擴張,再送入大球囊導管。5.確定球囊準確位於狹窄段後即可開始擴張術。用5ml注射器抽取稀釋為1/3的造影劑,注進球囊使其輕度膨脹。透視下可見狹窄段對球囊的壓跡。如壓跡正好位於球囊的有效擴張段可繼續加壓注射,直至壓跡消失。一般每次擴張持續15s~30秒,可重複2次~3次。6.撤出球囊導管時套用20ml注射器將其抽癟,以利於通過導管鞘。再插入導管行造影觀察。7.對於中心靜脈狹窄者可在術前後行血管內測壓,以藉比較。對於肢體動脈狹窄者可在術前後分別測患肢血壓。8.術後處理:術後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徵及穿刺部位情況,以防出血等併發症的發生。對病變血管的隨訪觀察可採用超聲都卜勒檢查。
此外,利用超聲能量消除粥樣斑、血栓等以再通血管也試用於臨床,稱之為超聲血管成形術(ultrasonicangioplasty,angiosonoplasty)。一些新的血管影像技術,如血管鏡、血管內超聲和MRA對於經皮血管成形術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血管成形術治療目前依然是治療心臟病發作或伴隨心血管病況惡化的住院病人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但是許多血管成形術被用於治療非緊急或垂危的病人,通過這一昂貴的治療手段來解除因血管堵塞供血不足引起的胸部疼痛。
專家們指出:這些病人現在應該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果不起作用,他們可以考慮心臟搭橋術或血管成形術,心臟搭橋術與血管成形術的差別在於:前者的確挽救生命、預防心臟病發作,並時胸痛症狀長期得到緩解.在這項臨床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經過藥物治療的患者只有三分之一最終需要血管成形術治療或心臟搭橋.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心臟病專家,該心血管病學院院長.Dr.Stevennissen史蒂文尼桑博士解釋說,"如果你推遲採用這兩種治療方案,並不會讓患者處於死亡或心臟病發作的危險"。“考慮到使用心臟動脈支架(放置用來保持血管暢通)的安全隱患,不急於做血管成形術可能是明智的。”
美國國家心肺血管研究院的主任Dr.ElizabethNabel,解釋說: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要比過去的藥好很多,藥物療效簡直是驚人的,暫時不隊動脈做任何成形術處理未必是壞事,美國每年大約有120萬人做血管成形術,通常得做法是:醫生通過腹股溝的血管,將細導管插入到動脈血管堵塞的部位.以小氣球充氣方式清除血管堵塞位,通常還要植入一個網狀支架.
血管成形術這一療法正在失去往日輝煌,因為最新的證據表明藥物塗層支架可以提高几個月後再度形成血凝塊的風險.人們已經在爭論究竟以什麼樣的支架更好更安全,新的研究結果將把人們的注意力放到:是否在早期就要採取血管成形術。
這項研究涉及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的2287例病人,他們通常在兩處均有嚴重血管堵塞,但臨床上還處於穩定狀態。他們每周大約有10次左右的比較嚴重的胸痛經歷,40%有過心臟病發作史。

世界第一例經皮血管成形手術世界第一例經皮血管成形手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