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滿草[草藥]

血滿草[草藥]
血滿草[草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血滿草,中藥名。為忍冬科植物血滿草 Wall.ex DC.的全草或根皮。分布於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地。具有祛風,利水,活血,通絡之功效。常用於急慢性腎炎,風濕疼痛,風疹瘙癢,小兒麻痹後遺症,慢性腰腿痛,扭傷瘀痛,骨折。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皮。

性味

味辛、甘,性溫。

歸經

歸脾、腎經。

功效

祛風,利水,活血,通絡。

主治

急慢性腎炎,風濕疼痛,風疹瘙癢,小兒麻痹後遺症,慢性腰腿痛,扭傷瘀痛,骨折。

相關配伍

治急慢性腎炎:血滿草15g,酒瓶花根30g,山皮條、石椒草各12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血滿草,又名血莽草、大血草。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根和根莖紅色,折斷後流出紅色汁液。莖草質,具明顯的棱條。羽狀複葉具葉片狀或條形的托葉;小葉3-5對,長橢圓形、長卵形或披針形,長4-1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兩邊不等,邊緣有鋸齒,上面疏被短柔毛,脈上毛較密,頂端一對小葉基部常沿柄相連,有時亦與頂生小葉片相連,其他小葉在葉軸上互生,亦有近於對生;小葉的托葉退化成瓶狀突起的腺體。聚傘花序頂生,傘形式,長約15厘米,具總花梗,3-5出的分枝成銳角,初時密被黃色短柔毛,多少雜有腺毛;花小,有惡臭;萼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花絲基部膨大,花葯黃色;子房3室,花柱極短或幾乎無,柱頭3裂。果實紅色,圓形。花期5-7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600-3600m的林下或溝邊灌叢中。分布於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本品莖呈圓柱形,直徑0.3-1.5cm,表面灰綠色至綠褐色,質硬而脆;莖具多個縱棱,棱槽被黃褐色至銹色短茸毛,棱脊幾乎無茸毛;莖橫截面外層較硬,木化;髓部寬廣,白色,疏鬆呈海綿狀,略具光澤,散在棕紅色小點,以髓部外側較多。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片綠褐色至深綠色,具短柄,被短茸毛,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後呈披針形,長5-15cm,寬2-4cm,邊緣鋸齒狀。偶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小,淺黃色或白色。氣略清香;味淡、微澀。以莖表面顏色,莖的縱棱及被毛情況,寬廣的髓部及散在棕紅色小點,為最具特徵的鑑別要點。

藥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浸腳氣濕腫。”

2、《雲南中草藥》:“祛風活絡,散瘀止癢。主治風疹,風濕疼痛,小兒麻痹,跌打損傷,骨折,水腫。”

3、《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散瘀,強筋骨,祛風濕,利水消腫。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扭傷,血腫,水腫,骨折。”

4、《青藏高原藥物圖鑑》:“外用治瘡癤,神經性皮炎,小兒濕疹;內服治風濕性關節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