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陳家峪

石敬瑭藉助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援助,即位做了兒皇帝,歷史上稱為後晉。為了報答耶律德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十六州中,屬於大同地區的有:雲州、寰州、及蔚州大部分。宋朝建立後,大同仍屬遼國領土。

歷史介紹

石敬瑭藉助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援助,即位做了兒皇帝,歷史上稱為後晉。為了報答耶律德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十六州中,屬於大同地區的有:雲州、寰州、及蔚州大部分。宋朝建立後,大同仍屬遼國領土。為了收復失地,統一中國,宋朝先後兩次對遼作戰。第一次戰爭發生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農曆七月,地點在幽州城下高梁河畔(今北京西直門外)。結果,遼國和宋朝雙方傷亡都很大,兩軍統帥趙匡義和耶律休哥都負了傷,最後,以宋軍失敗而告終。之後,遼聖宗耶律隆緒幼年上台,由其母蕭太后執政。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農曆三月,宋朝趁遼國“母寡子弱”、政權不穩之機,又發動了第二次對遼戰爭。這次戰爭宋軍分兵三路:東路以曹彬、米信為正副將,出兵雄州(今河北省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為主將,出兵飛狐(今河北淶源北);西路以潘美、楊業為正、副將,出兵雁門關。

史記

楊業(《遼史》稱為楊繼業),并州太原人(郝樹侯先生《楊業傳》說:楊業為保德州人;《歐陽文忠公集》、《隆平集》說:楊業是麟州人)。楊業在年輕時曾擔任北漢的保衛指揮使,由於他效忠劉崇,被賜姓劉,改名為劉繼業。楊業勇敢善戰,被人稱為楊無敵。宋太宗攻滅北漢以後,楊業投降了宋朝,他被宋朝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後來,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委任他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楊業平時帶兵,處處能以身作則,戰時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在士兵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次,遼軍攻打雁門關,楊業帶領數千騎從西陘出兵,由小路繞到雁門關北口,深入到遼軍背後,然後,出其不意,使遼軍大敗,威震雁門關外。楊業因這次戰功,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從此以後,遼軍一見楊業的帥旗,就望風喪膽,落魄而逃。

第二次對遼戰爭開始時,宋軍進展順利,節節得勝。東路宋軍逼近幽州,遼國已準備遷都。中路收復了飛狐、蔚州和靈丘縣。西路潘美、楊業與蔚州刺史王(亻先)、順州團練史劉文裕等人帶領宋軍,一個月之內連下三州。據《遼史·聖宗本紀》記載:開始,遼寰州刺史趙彥章以寰州歸順於宋朝。接著,義順軍節度副使趙希贊以朔州投降宋朝,彰國軍節度使艾正、視察判官宋雄以應州投降宋朝。農曆四月,宋軍又乘勝向北進軍,攻陷了雲州,從而恢復了大同大部分的地區。當時的形勢發展,對宋軍很有利。但是,在勝利面前,宋軍沖昏了頭腦,最初,東路曹彬的任務主要是以聲張要奪取幽州,從而牽制遼國的主要兵力,為中路和西路的軍事行動創造方便條件。等西路、中路取得完全勝利,然後再三路並進,集中兵力奪取幽州。戰爭開始後,曹彬連攻數城,後又聽說西路、中路進展神速,他怕戰功被別人奪走,於是,不顧牽制遼軍的主要任務,盲目衝殺,遼國蕭太后把宋軍東路看作是主力,重新部署了兵力,採取全殲宋軍主力,然後各個擊破的辦法,於是,蕭太后調集各路兵馬,集中力量,首先對付宋軍東路軍隊。結果,由於曹彬貪功輕進,被遼軍截斷糧道,堵住後路,在涿州(今河北涿縣)歧溝關被耶律休哥擊敗。宋軍東路戰場一敗,使整個戰爭形勢發生變化。蕭太后解除了東路宋軍的威脅後,帶領十萬大軍,向宋軍反攻,使宋軍中路和西路受到威脅。農曆五月,遼軍在蔚州大敗宋軍中路,殺死宋軍二萬多人,占領了靈丘、飛狐。飛狐關是外三關之一,形勢險要,飛狐一失,打開了進入山西的門戶。秋季,遼軍繼續反擊,宋軍從渾源、應州紛紛敗逃,棄城而走。接著,遼軍又攻克了雲州、朔州,一直進軍到寰州,直逼雁門關,使雁北大片領土又被遼國占領。迫於形勢,潘美、楊業只好率師回到代州。

宋軍由於倉卒撤退,許多官員和人民都來不及遷移。於是,宋太宗下令,讓潘美、楊業護送雲、朔、寰、應四州官員和人民往內地轉移。根據當時的形勢,要完成護送任務,正面出兵損失一定很大,而且不一定能護送出境。所以,楊業主張避其鋒芒,聲東擊西。他對潘美等將領說:“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今應縣大石口,是繁峙到應縣的重要通道),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今朔縣南)。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宋史·楊業傳》)。監軍王(亻先)不但不同意楊業的正確方案,反而污衊楊業貪生怕死。不想出戰。他主張從雁門關北上,從馬邑出軍,正面與遼軍作戰。劉文裕也贊成王的這一錯誤主張。楊業聽後當即反駁說。“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反以懷疑的口氣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以上見《宋史·楊業傳》)楊業本來是投誠過來的,王這么一說,是對楊業的極不信任,同時也深深刺痛了楊業的心。楊業聽後氣憤地說:我又不是怕死不想戰鬥,只是這樣死了,事情也辦不了。既然你們責備我畏葸不前,我就只好冒死前去。出軍前,楊業哭著再次對潘美等人說:這次出軍,必然對我軍不利。我本來是投降過來的人,皇上不但不殺我。而且對我非常信任,讓我掌握重要兵權。所以。我並不是放縱敵人不敢出戰,只是為創造時機,為國立功,以報皇上對我的恩遇。你們責備我,那我只好以死來相報。臨行前,楊業指著陳家峪口(今朔縣南,通往忻、代的要道)說:你們在峪口的兩翼部署下步兵強弩,萬一我退兵回來轉戰到這裡,你們就從兩側援助,襲擊遼軍,不然,我們就會全軍覆滅。說完,楊業就帶領部隊從石碣口北進。遼軍統帥鈄軫得知楊業帶兵進入遼境後,隨即派蕭達蘭指揮軍隊埋伏在過路兩側。宋軍與遼軍交戰後,鈄軫假裝敗逃,引誘宋軍進入埋伏圈。然後,遼兵突然四起,把宋軍團團包圍,鈄軫也回兵大戰宋軍。楊業四面受敵,孤軍奮戰,儘管宋軍英勇殺敵,終因力量懸殊,慘遭失敗。

再說,潘美與王(亻先)在陳家峪口按兵不動,觀望等待。王派人登托邏台(今朔縣西南山上)瞭望,見沒有什麼動靜,還以為遼軍已經敗走了,於是,想爭著報功,領兵及早離開了陳家峪口。潘美見王(亻先)軍隊離去,也以“不能制止”為藉口,帶領所屬部隊順著灰河(今朔縣恢河)後撤了二十多里。之後,他聽說楊業的軍隊敗退下來,不但不派兵增援,反而指揮軍隊急忙逃走。楊業率領部下,浴血奮戰,從白天一直戰到黃昏。最後,只帶領少數官兵退到陳家峪。楊業本想利用伏擊。挽救敗局。誰知,陳家峪口連宋軍一個影子也沒有。楊業氣得拊膺大慟,只得率領少數官兵與遼軍決一死戰。當時,楊業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他本人也受傷十幾處。他對部下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白白跟我一塊死也沒用,不如及早逃走。報告皇上。眾人感動得痛哭不止,都不肯離去,最後寧死不投降,戰死在疆場。同時殉難的還有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宋太祖皇后之兄賀懷浦、淄州刺史王貴。尤其是王貴,當時已經七十三歲,作戰勇敢。箭用完了,就用弓把子作戰,殺死遼軍數十人,直到英勇陣亡。楊業身上受傷十多處,仍然堅持戰鬥,殺死遼軍數十百人。關於楊業殉難的具體地點,說法不一。按照《遼史》的記載,楊業最後轉戰到狼牙村(今朔縣狼兒村)被包圍。因楊業在遼軍中很有名聲,遼軍統帥下令只能生擒,不準殺死,所以,遼軍很難抓住他。楊業邊戰邊追,之後,戰馬受了重傷,行走不便,他又退到樹林中堅持戰鬥。遼將耶律奚低望見楊業的戰袍影子後,射了一箭,楊業中箭從馬上摔下,這才被遼軍俘虜。遼主深知楊業的才幹,幾次派人勸他投降,楊業堅決拒絕了遼國的招降,絕食三天而死。楊業死後,鈄軫砍下他的腦袋,獻給遼主報功。宋太宗得知楊業死訊後,非常惋惜,追認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潘美、王(亻先),劉文裕等官員都受到處罰,潘美被降官三級,王(亻先)、劉文裕都被撤除職務。

為了表彰楊業的功績,宋朝又提拔了楊業的兒子楊延朗。楊延朗又名楊延昭,曾多次跟隨楊業出征打仗。楊業攻打應州、朔州時,楊延朗擔任先鋒官。尤其是在進攻朔州城時,他被遼軍飛射來的流矢穿臂,仍然頑強戰鬥,他在邊防二十多年,遼軍很怕他,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楊六郎(以南斗六星相比)。但楊六郎不是排行第六。根據《宋史》排列順序,楊六郎應為楊業的長子。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曾在范仲淹帳下帶兵,並跟隨狄青南征。為了收復失地,他曾向皇上獻出陣圖及進取幽、燕的策略,但壯志未酬,抱病而死。

楊家將中的巾幗英雄也確有其人,楊業的妻子為折德(戶衣)之女,雲州(亦說雲中)人,作戰勇敢,善於騎射,曾幫助楊業立過戰功。因折、佘同音,所以小說中稱佘太君。

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和傳說,就是根據這些歷史事實演義加工而成的。楊家將多次轉戰於雁北,傳說中的大戰金沙灘,就在今懷仁縣。懷仁縣西還有兩狼山,山腰有李陵碑,山上有存放楊業屍骨的“寄骨寺”。穆桂英大戰洪州,傳說為渾源城。還有許多漢墓群,是楊家將迷惑遼軍的“荒糧堆”。至於六郎寨、穆桂英坡等就有多處。這些傳說和地名並非真實,但它反映了廣大人民對楊家將的懷念和頌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