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三七

血三七

血三七,為蓼科植物中華抱莖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 var. sinense)的根莖。因其能活血通經、治療跌打損傷,故得此名。犢牛兒苗科植物鼠掌老鸛草(Geranium sibiricum)的全草也稱“血三七”。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血三七 血三七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1m。宿根肉質肥大,具疣狀突起及鬚根。莖具縱溝紋,綠色或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葉簇生,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羽狀分裂,兩面有柔毛;莖生葉互生,形大,羽狀分裂,兩面無毛。總苞筒狀,苞片兩層,條狀披針形,邊層膜質;花兩性,管狀,金黃色,花冠頂端5齒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枝頂端有細長線形具毛的尖端;瘦果狹圓柱形,冠毛白色。花期9~10月。

生長環境

喜陰植物。喜冬暖夏涼的環境,畏嚴寒酷熱;喜潮濕但怕積水,對光敏感,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忌強光。

分布範圍

生境分布:分布於貴州各地苗鄉,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等地。

主要價值

基本信息

土三七 土三七

中文名:血三七

別名:三七草《綱目》,見腫消、乳香草、奶草《綱目拾遺》,菊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藥》,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換《秘方集驗》,紫三七(江蘇),血當歸、血三七、血七、血疙瘩(貴州),水三七(河北),紫蓉三七、艾葉三七、鐵羅漢、烏七(湖南),菊葉三七(上海)

苗族藥名: 血三七(貴州松桃),加松略確(貴州黔東南),彎九柳(貴州黔南)

拉丁名:Gynura segetum(Lour.)Merr.

科別:菊科

採制: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備用。

來源:本品為菊科(Compositae)植物土三七Gynura segetum(Lour.)Merr.的全草。

化學成份

乾根含千里光菲靈鹼0。01%。

性味歸經

性冷,味澀;熱經

功能療效

血三七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於胃痛、跌打損傷、骨折、勞傷腰痛、風濕疼痛等,主要作用是止血,消腫,止痛。對外傷流血,紅腫,疼痛比較有作用,活血的功效可用在治療風濕與關節疼痛瘀傷。

用法用量

6~30克。

使用方法

1、胃病治療:主要是用血三七泡茶,每早晨空腹和晚睡前飲用,使用期間不可食辣椒。胃病重者可能此法療效甚微。

2、跌打損傷、骨折、勞傷腰痛、風濕疼痛者將其以1:10的比例用濃度酒泡夠八天以上,飯前,睡前飲50克-30克,同時用泡過的酒擦拭患處感覺起熱即可。泡過的酒總的使用為飲7分擦3分。

3、用可止血,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其用刀刮其身取其碎沫直接敷於流血部位。或是將已用於泡酒使用完的血三七取出曬乾將其壓成粉沫存放,待用時直接取出敷上也可。

辨別方法

(1)從外形上分辨。真品三七呈類圓錐形,表面有瘤狀突起和皺紋,灰褐色;而偽品呈拳形或不規則的紡錘形,雖也有瘤狀突起,但大多為人工偽造,有細根和假莖痕,或彎曲的縱皺紋,與真品比較,很容易看出造假的痕跡。
(2)品嘗辨別。真三七氣微,嘗之味先苦而後微甜;偽品嘗之味甘淡而後微苦,嚼之有黏滑感。真假三七不屬於同一科屬的植物,真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乾燥的根莖,而假冒的菊三七、藤三七分別屬於菊科和落葵科植物。

採制

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備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