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殼黃燒餅

蟹殼黃燒餅

蟹殼黃燒餅是江南地區漢族名小吃,“三個蟹殼黃,兩碗綠豆粥,吃到肚子裡,同享無量福”。這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徽州人陶行知寫下的一首充滿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話詩。詩中的“蟹殼黃”便是享譽遐邇的屯溪燒餅的雅稱。

基本信息

簡介

蟹殼黃燒餅蟹殼黃燒餅

燒餅形似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名蟹殼黃。它是採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層次的面卷,精選梅乾菜和五花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此餅烤成時呈兩面黃色,很似煮熟的螃蟹,放入特製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爐餅”。因餅形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俗稱“小燒餅”和“蟹殼黃”。

製作方法

原料

麵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 梅乾菜135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鹼15克,芝麻仁75克, 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

做法

1、梅乾菜放入溫水中漲發,洗淨切碎,放入盆內。豬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乾菜中,加精鹽、蔥末、芝麻油拌勻成餡料。
2、麵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將1/6的麵粉燙過,再與其他麵粉拌勻,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勻,蓋上濕布,靜餳10分鐘左右,然後加食鹼揉透,搓成長條,摘成每個重約125克的面劑,逐個按成圓餅,包入餡料一份,按扁,刷上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燒餅生坯。
3、烤爐爐壁燒熱,用潔淨濕布擦去灰塵,堵塞爐門,取燒餅生坯在無芝麻仁一面沾點水,貼在爐壁上,待全部貼完後,去掉爐門塞,烤約10分鐘即成。

民間作坊

蟹殼黃燒餅在屯溪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屬於大眾小吃。但好吃的就那么幾家。家利燒餅:燒餅有湯圓大小,5角1個,餡多油而不膩;
二馬路口:燒餅個適中,3角/個,餡乾而不油;
好再來燒餅:屯溪老街
救駕燒餅:屯溪老街 。

歷史典故

救駕燒餅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大軍在徽州征戰,一役兵敗,被敵人追殺,避難於農戶之家。飢餓難忍,得食當地燒餅,讚嘆不已。朱元璋稱帝後,稱此餅救駕有功,遂有徽州救駕貢餅字號

皇印燒餅

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著名“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辦一切供應,籌劃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江春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他的精心設計並集體開發研製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並欣然御賜名“皇印燒餅”,寓意乾隆對該燒餅的喜愛程度堪比隨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