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寶興縣東北部,地處邛崍山西坡。1975年建立,面積39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珍稀瀕危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及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位於夾金山下。面積4萬公頃,群山連綿,河谷縱橫,箭竹茂密,有珍稀動物378種,維管束植物1050種。保護區是是大熊貓的發現地。

基本信息

概述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1975年建立,面積39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珍稀瀕危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及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位於四川寶興縣東北部,地處邛崍山西坡。

保護區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本區自第三紀以來,地質構造運動活躍,山體劇烈抬升,河流強烈下切,形成山高坡陡谷窄地形。境內北段山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如東北側的二十四凼海拔4896米,而南段山體均在4000米以下,南緣東河降至1000米,區內海拔相對高差達3500米。年均溫5.9~7.2℃,無霜期228~242天;年均降水量變動於700~1300毫米之間,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主要河流為東河,全長約90公里,西岸有泥巴溝、大地溝2溝,東岸有鍋巴岩溝、黃店子溝等八溝的溝水納入。

植物資源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429種,其中蕨類22種,裸子植物12種,被子植物395種。植被垂直帶譜明顯:

(1)海拔900~1500米之間為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主要組成樹種為殼斗科栲屬、樟科樟屬、山茶科木荷屬;

(2)海拔1500~20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組成樹種除常綠樹外,還有珙桐、水青樹、槭、樺等落葉樹種;

(3)海拔2000~2900米為山地針闊葉混交林,主要組成樹種有紅杉鐵杉等,林下為茂密的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總面積達110000公頃;

(4)海拔2900~3500米之間為亞高山針葉林,以冷杉為主;

(5)海拔35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高山灌叢草甸與流石灘植被。

國家保護植物一級有珙桐;二級有水青樹連香樹四川紅杉等。

動物資源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陸棲脊椎動物有390種,其中獸類68種,鳥類280多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14種、魚類7種。在此地繁殖的有340種。區系的顯著特點是東亞南部的物種和中國西南高山區特有物種多。中國或四川特產動物達73種,其中獸類有大熊貓等17種,鳥類有斑尾榛雞等33種,爬行類有美姑脊蛇等6種,兩棲類有大鯢等10種和魚類7種。區內動物垂直分異明顯:

(1)海拔2200米以下亞熱帶物種為主,代表動物有水鹿小靈貓果子狸畫眉日本林蛙斑腿樹蛙等;

(2)海拔2200~3600米以喜馬拉雅物種為主,代表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小熊貓血雉棕點湍蛙等;

(3)海拔3600米以上,代表動物有白臀鹿白唇鹿雉雞綠尾虹雉雪鶉等。

保護區是大熊貓、金絲猴等標本的採集地。1869年從寶興採到金絲猴標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學界的巨大興趣。從此,寶興被譽為“採集聖地”。解放後從寶興捕獲作為“國禮”送往國外的大熊貓有80多隻,國內還有20多隻。

保護區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大熊貓、扭角羚、白唇鹿、白臀鹿、川金絲猴雪豹、綠尾虹雉、斑尾榛雞等;二級有獼猴短尾猴、小熊貓、金貓猞猁馬麝、水鹿、大靈貓、小靈貓、斑羚岩羊紅腹角雉藏馬雞、血雉、紅腹錦雞、大鯢等。

(一)斑尾榛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松雞科,又名羊角雞。上體具相間排列的栗色、黑色橫斑;雄鳥頭頂具羽冠,頭頂、枕部深栗色,散布著黑、灰色點斑;眼後到後頸有一條褐、黑色斑點的白紋;耳羽深栗色。外側尾羽黑褐色,具狹形白色橫斑和白色羽端。雌鳥體色不及雄鳥鮮艷,眼後的帶紋淡黃綴白。

斑尾榛雞生活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灌叢或針葉林中。為留鳥。

(二)馬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偶蹄目、麝科。全身呈沙黃淡褐色。體毛粗,脆而易斷。成體背面具隱約斑點,頸紋不顯,鼻端無毛,黑色。

馬麝棲息高山草甸、裸岩山地、靠山脊灌叢或草叢等地。性膽怯且孤獨,多獨居生活。活動有固定路線,行動輕快而敏捷,善於奔越懸崖峭壁,主食多種高山灌木樹葉和青草。

(三)血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雉科,又名血雞。體長36~46厘米,雄鳥額、眉紋、頰黑色;頭頂灰色,部分羽毛向後延伸成冠狀。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乾紋及灰色寬緣,最長的尾上覆羽具緋紅色邊緣;胸、脅及腰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雌鳥體羽大都暗褐色。

血雉棲息於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隨季節變化有垂直遷移現象。4~6月進行繁殖,築巢於樹基部的洞中,產卵2~6枚,孵化期為21~24天。為留鳥。

保護區可以作為遺傳資源的原地保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