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色病毒

簡介

非洲豬瘟病毒屬於虹色病毒科的非洲豬瘟病毒屬,是一種大型雙股線狀DNA病毒,其病毒粒子是正20面體對稱,成熟病毒粒子具有囊膜。病毒廣泛分布於病豬各組織器官內、各種體液中,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多量病毒。初次暴發本病的豬群,傳染速度極快,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後有所下降。康復豬帶毒時間很長,而抗體和對同型病毒的免疫性保持時間較短。據報導,l978年以後,巴西、馬爾他等國家暴發非洲豬瘟,是機場或港口附近農民利用機場廢棄食品餵豬而發病。

相關介紹

非洲豬瘟

【概述】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高熱、高度傳染性疾病。病程短,死亡率極高。臨床表現和剖檢病變以及流行病學特點類似急性豬瘟,但更急劇。全身各組織器官嚴重出血,許多部位水腫。只感染豬。我國還未發現該病,但在引進種豬和產品貿易交往中應高度重視。
【病因/病原】非洲豬瘟病毒為雙鏈DNA病毒,屬虹病毒科。廣泛分布於豬體內各組織器官中。血液、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大量病毒。可經細胞培養增殖。各種軟蜱是該病毒的主要儲存宿主和傳播媒介。60度加熱30分鐘,及脂溶劑和許多常用消毒藥都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
【流行病學】該病在非洲許多國家呈地方性流行。歐洲部分國家或地區也有暴發該病的報導,包括葡萄牙、義大利和西班牙等。本病只感染豬,包括野豬和家豬。可經口鼻傳染。傳染源為病豬和帶毒豬。傳播媒介包括被病毒污染的豬肉及其它畜產品、飼料、飲水、用具、圈舍以及帶毒的軟蜱。非洲難以根除該病是因為病毒可在蜱和野豬之間循環感染。在新疫區病勢發展急速,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老疫區一般呈隱性感染。發病後,豬群可長期帶毒,卻不產生中和抗體。
【病理學】該病的特徵剖檢病變為內臟器官廣泛出血,而隱性或慢性感染時,剖檢病變不明顯。1.急性型。主要剖檢病變為脾腫大,呈黑色,質脆。脾被膜下有散在出血斑點。淋巴結腫大、質脆、易碎、出血,如同黑紅色的血瘤。有的淋巴結瘀血,被膜下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腎皮膚表面及切面均有斑點樣出血。心包中含有大量腥紅色液體,心內膜及心臟漿膜有出血點。腹腔積有大量血紅色液體。整個消化道出血水腫。肝膽瘀血。2.亞急性型。可見淋巴結和腎臟出血。脾腫大出血,肺充血水腫。有時還可見到間質性肺炎。3.慢性型。可見到肺局灶性乾酪樣壞死和鈣化。
【症狀】該病易與豬瘟等敗血症相混,其潛伏期為4-8天。臨床上通常表現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三種。急性型臨床特徵為高燒(40-41度),食慾廢絕,沉鬱,發紺白細胞減少,皮膚有出血斑點,尤其在耳朵及脅肋部多見。除非洲和伊比利亞半島以外,其它國家或地區發生的非洲豬瘟通常呈亞急性或慢性型。其特徵為呼吸異常,母豬流產,死亡率較低。
【診斷】(1)臨床診斷要點:病豬發熱後4天才出現臨床症狀,並在出現症狀時,體溫開始下降。;本病來勢兇猛,病豬一般呈超急性死亡;無毛或少毛區皮膚發紫,界限明顯。耳部紫紺區常腫脹。腹壁、四肢等處皮膚有出血斑,中央黑色,四周乾枯;淋巴結,尤其是腹腔淋巴結嚴重出血,狀如血瘤;胸腹腔及心包內大量積液,色黃或淺紅;肺間質、結腸黏膜漿膜腸系膜膽囊壁水腫,呈膠樣
(2)動物接種試驗:取病豬抗凝血、淋巴結等作成1:10組織懸液,加抗生素處理後接種豬瘟免疫豬和易感豬,每頭10毫升,如均在5天后發病,則為非洲豬瘟,僅易感豬發病則為豬瘟。
(3)其它診斷方法:病毒分離鑑定、免疫螢光技術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治療】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治療方法。
【防治措施】本病無商品疫苗,對進口豬、豬製品和其它野生動物要嚴格檢疫。嚴禁從疫區進豬。對來自疫區的肉食品、廢料、廢水應就地無害化處理,不得用作飼料。發生可疑疫情時,應立即封鎖,確認後撲殺銷毀。豬場徹底消毒後改作他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