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籟

琵琶曲《虛籟》又名《今夕》或《長夜吟》,整首樂曲具有琵琶文曲的特點,從其曲名看,“虛”即為無,“籟”即聲音。 樂曲借鑑了古琴上的綽、注等手法,並大量運用了左手的“攏、捻”技巧。

琵琶《虛籟》又名《今夕》或《長夜吟》,劉天華作於1929年2月,虛籟即無聲。
1928年,正值上海國立音專成立,中國音樂教育有起色之際,當時北京音樂界申請教育部在北京也成立音樂學院。劉天華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對中國音樂的發展苦苦思索,於是創作了此曲,曲調靜中帶動,表達了對發展中國音樂教育矢志不渝的信念,同時又表露了對這次申請能否成功的疑問。
樂曲初起沉緩,後轉明朗,表達了作者對振興國樂的期望和對當時音樂局勢的疑問,抒發了作者胸中的浩然正氣,意境深遠。
樂曲借鑑了古琴上的綽、注等手法,並大量運用了左手的“攏、捻”技巧,包括吟、打、帶、泛音等。開始的引子,運用滑品和連續的打、帶音,著力模仿古琴的奏法,給人以一種古樸之感。然後的主題是一個短小及反拍上起的音型,然後作各種變奏構成全曲。
整首樂曲具有琵琶文曲的特點,從其曲名看,“虛”即為無,“籟”即聲音。看來作者是要著重表現那種“此曲只應天上有”的飄逸情感,其表情坦然、超脫而富於情致。然而,透過音樂的表層,可以發現在萬籟無聲的深夜,“此時無聲勝有聲”,作者的思緒萬千,心潮起伏,對民族音樂的振興充滿了信心,一曲天籟之聲在心中流露,於是揮就此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