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獸中之王

它是體型最大的虎,體長為180?50厘米,尾長100-50厘米,體重180-40千克。 它的體型稍小,體長140-30厘米,尾長80-00厘米,體重140-10千克。 它的體型僅次於東北虎,體長160-50厘米,尾長90-20厘米,體重150-50千克。

虎是人們最為熟悉的珍貴動物之一,通常被認為是動物中最兇猛和最強大的種類,而作為猛獸的代表,也是力量、勇猛、威嚴的象徵。它的體態雄偉,毛色綺麗,頭圓,吻寬,眼大,嘴邊長著白色間有黑色的硬須,長達15厘米左右。頸部粗而短,幾乎與肩部同寬,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較窄,呈側扁狀,四肢強健,犬齒和爪極為鋒利,嘴上長有長而硬的虎鬚,全身底色橙黃,腹面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背面有雙行的黑色縱紋,尾上約有10個黑環,眼上方有一個白色區,故有“吊睛白額虎”之稱,前額的黑紋頗似漢字中的“王”字,更顯得異常威武,因此被譽為“山中之王”或“獸中之王”。

虎在世界上只有一種,是亞洲的特產動物。現代虎的祖先是一種叫做“中國古貓”的小型食肉類,大約是在距今300萬年的更新世以後在地球上出現的,與人類的出現時間較為接近,而且可能曾與人類的祖先──藍田人一起生活過。由於氣候的變遷促進了動物群的演變、分化和遷移,虎便從發源地向亞洲西部、南部等各地逐漸擴散,向西發展的一支經蒙古、新疆和中亞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沒能過阿拉伯沙漠進入非洲,也沒能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歐洲;向南發展的一支又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進入朝鮮半島,受阻於朝鮮海峽,未能踏上日本列島;另一個分支通過華北、華中和華南,進入中南半島。到這裡後,又分成兩股,一股向西通過緬甸、孟加拉國,直抵印度半島南端,另一股繼續向南,沿馬來西亞半島南下,渡過狹長的馬六甲海峽,登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等島嶼。看來,如果虎若不是在征服世界的進程中遇上了強大得可怕的對手──人類,遲早有一天會統治全球的每一個森林和沼澤。因此,北自西伯利亞,南達南洋群島,西從中亞山地,東到朝鮮半島,都有虎的分布。由於生活地區的不同,以及個體大小、體毛的長短厚薄、毛色的深淺濃淡、條紋的多寡疏密、尾巴的粗細等形態上的一些差異,虎分化為成8個亞種,即東北虎(也叫西伯利亞虎、朝鮮虎)、華南虎(也叫中國虎)、孟加拉虎(也叫印度虎)、裏海虎(也叫高加索虎)、爪哇虎、巴厘虎、蘇門虎東南亞虎(也叫印支虎)。此外,在新疆西部和南部還曾記錄有新疆虎,但早已絕跡,這個亞種是否存在尚無法確定。我國境內已經確定有分布的為東北虎、華南虎、東南亞虎和孟加拉虎等4個亞種,因而是擁有虎亞種最多的國家。

東北虎在我國產於黑龍江、吉林東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野外僅有20隻左右。它是體型最大的虎,體長為180?50厘米,尾長100-50厘米,體重180-40千克。它的毛色最淡,冬季呈現乳黃色,下體胸腹部和四肢內側的白色範圍較大,身上的黑褐色條紋也較疏較淡,虎尾比較豐滿,尾上的毛顯得較為肥大,體毛也特別長,以適應東北的嚴寒氣候。

華南虎是我國特有的一個亞種,從前廣泛分布於東起浙江、福建,西至青海、四川,北自陝西秦嶺,南達廣東、廣西等的山區和丘陵地帶,曾經有很多的數量。50-60年代時,它被當作“害獸”,遭到了毀滅性的捕殺,現在僅在廣東、湖南、江西和福建等省交界的山區尚殘存有不足25隻。它的體型稍小,體長140-30厘米,尾長80-00厘米,體重140-10千克。體毛較短,顯得貼體而平滑,虎尾也不夠肥大,但毛色要比東北虎濃艷,呈桔黃色,有時還略帶赤色,身上的斑紋也較黑和較寬,體側還常出現兩條上下互相連線而形成的菱形花紋,顯得更為清晰美觀。

孟加拉虎在我國見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區,約有30隻左右。它的體型僅次於東北虎,體長160-50厘米,尾長90-20厘米,體重150-50千克。毛色也介於東北虎和華南虎之間,體毛又短又亮,條紋細長而清晰,虎尾則更為尖細,四肢也顯得較長,軀體顯得更高。

東南亞虎在我國僅見於雲南南部的少數地區,數量大約為30隻左右。它的體形比孟加拉虎小,體色較深。體長為130-80厘米,尾長80-90厘米,體重130-00千克。

虎常在夜晚活動,有時也在白天,以黃昏和清晨時最為活躍。行動敏捷、矯健,善於跳躍和游泳。由於虎的體型大,食量也大,所以它的占區範圍也大。通常選擇最適宜的地點作為主要棲息地,再由此地向四周做輻射狀游擊出獵,活動很有規律,每條路線都有幾公里長,往返一次大約需要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活動範圍方圓可達300-00平方公里或更大。除了雌獸攜帶幼仔的情況外,一般都是單獨棲居,占有明顯的領域,領域的大小則隨環境條件而異,也與性別、年齡、季節、食物的豐富度等因素有關。一般雄獸的領域比雌獸的領域大,而且一隻雄獸的領域還可以與2-4隻雌獸的領域重疊。虎的同類之間都有通訊聯繫,聯繫的方式除了用留下的足跡和嗅聞之外,更經常的是在樹木上有意留下一片片虎爪抓下的痕跡,稱為“掛爪”。虎的感官都非常發達,一雙又大又圓的眼睛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具有較高的視力,耳朵能夠辯別風吹草葉的細微響聲,嗅覺也很靈敏。

虎從不輕易地消耗體力,捕食方式多採用突然猛撲的襲擊方式,追捕獵物多為短距離的快速跳躍奔襲,而不擅長窮追不捨。自然界的虎獵取到食物也是非常不易的,常常數日或數星期找捕不到所需的獵物,為此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巧妙的偽裝。它的主要獵捕對象為野豬、鹿、狍子、山羊、獐等較大型的食草動物,也有野兔、野雞等較小的動物,有時飢餓的虎也會向熊、豹、狼、猞猁等食肉動物出擊。遇到較小的動物,只需一掌就可將其顱骨擊碎或將頸椎擊斷,遇到較大動物則需要一番博斗。虎多利用身體的重量和強大的衝擊力撲倒獵物,然後咬住脖頸,使其窒息而死。虎的前肢上有五趾,後肢上有四趾,前足較後足寬大,趾、掌下有較為柔軟的足墊,墊的表面沒有毛,但趾、掌上和趾間具毛。趾前具有鐮刀形的角質硬爪,為灰白色的半透明狀,極為堅強,平時收縮在爪鞘之內,以免走路磨損或發出聲音,捕獵時伸出,用於打擊和撕扯獵物,不論是堅韌厚密的牛皮或野豬皮,都能被虎爪撕開。虎共有30枚牙齒,上頜有3對臼齒,3對門齒,1對裂齒和1對犬齒,下頜有2對臼齒,3對門齒,1對裂齒和1對犬齒,的上下頜上長著4枚犬齒,互相交錯就象4支鋒利的匕首,能夠咬斷獵物的頸部。虎的舌頭上密布有角質的倒刺,非常堅硬,能把獸骨上的殘肉舔食得乾乾淨淨。

虎喜歡過孤獨的生活,只有在繁殖季節,雄獸和雌獸才會走到一起。雄獸的陰莖細而短,龜頭的頂部較為堅硬,龜頭的表面長有一些肉狀的突起,陰莖的上部裡面有一個較短的陰莖骨。雌獸在腹部的下方具有3對乳頭。大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發情,雄獸和雌獸都發出與平時不同的吼叫聲,表現興奮,活動量增大,對食物態度冷漠,常伸展四肢仰臥打滾,並尋覓合適的配偶。發情期20天以上,每次持續時間為幾天至10餘天不等。如果結成配偶,雌獸主動到雄獸面前伏下不動,有時還發出鼻息聲相邀請,並偏開尾巴以迎合雄獸,雄獸跨爬並叼住雌獸的頸皮進行交配,每次交配的時間很短,只有幾秒鐘至十幾秒鐘,此時雄獸和雌獸均發出激動的吼叫聲。交配後5至15分鐘內雄獸呈現短暫性的休止狀態,然後就可恢復性衝動,每天交配達10餘次,交配之後雄獸和雌獸又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地中。

雌獸每2?年才繁殖一次,懷孕期為93-14天左右,一般受自身狀況、胎兒多少及環境等因素影響。受孕後食量和體重漸增,60天后腹中部突出,乳房逐漸膨大,乳頭明顯突出呈粉紅色,行走時腹部沉重、下垂。分娩大多在夜晚或清晨。產前7小時左右,母虎開始急促不安地走動,側臥時可見明顯胎動,有時還可見到褐色羊水流淌於地。生產時稍下蹲,娩出仔虎後立即吃掉胎盤,並對幼仔的進行舔舐,可以調節幼仔的體溫,減少體表散失的傳導熱和蒸發熱,能促進血液循環,刺激排泄,並且將幼仔的注意力首先引向母體。

一般每胎產2-4仔。初生的幼仔約有1千克重,雙目緊閉,不斷地大聲啼叫並積極而艱難地爬動,藉助雌獸的拱推引導很快就能找到乳頭,吃飽後即靠著雌獸入睡。幼仔的體溫、叫聲、活動是與雌獸保持聯繫的信號。雌獸的初乳中含有大量抗體,能使幼仔具有免疫力。而雌獸哺乳時可引起子宮肌層的收縮,有利於子宮的恢復。此外,哺育幼仔的過程還是增強雌獸母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幼仔出生7-12天時睜眼,20天后長牙,一個月後可以吃肉,半年後體重可達35千克。幼仔一般跟隨雌獸生活16一28個月,然後開始獨立生活,3-4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為25年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