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筋

虎筋

虎筋,中藥,為貓科動物虎的腳筋。主治治風濕性關節炎,燉雞食。

基本信息

來源

為貓科動物虎的腳筋。動物形態詳"虎骨"條。

基本介紹

虎筋

(《泉州本草》)

【來源】為貓科動物虎的腳筋。

【功用主治】治風濕性關節炎,燉雞食

【拼 音】HUJIN

【功 效】祛風舒筋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水煎服。

【拉丁名】 Panthera tigris L.

詳細介紹

【動物形態】虎(《詩經》),又名:於菟(《左傳》),大蟲(《肘後方》)。

體形似貓而大,身長約1.6~2.9米,尾長約1米,體重180~320公斤,雌者較小。頭圓而寬,頸部較短。眼圓。耳短小。口旁列生長須,犬齒粗大而銳利。四肢粗大有力。身軀雄偉,毛色鮮麗,夏季色深,呈棕黃色或橙黃色。冬季色淺,呈黃色或淺黃色。有許多黑橫紋,橫紋每2條靠攏在一起,體後的黑紋多而密。腹毛白色,亦有黑色條紋。頭部黑紋較密,眼上方有一白色區,故有"白額虎"之稱。鼻部棕色無斑紋。耳背黑色,中間有一圓形白斑。頦部白色。四肢外側棕黃色,內側白色,都有黑色斑紋。尾基部棕黃色,中部有黑白相間,形成環狀,尾端黑色。我國東北地區的虎體型較大,毛長,紋窄而色淺,稱"東北虎"或"北虎";華南地區的虎體型較小,毛短色深,紋多而寬,稱"華南虎"或"南虎"。

棲息於森林、灌叢、高山草莽處。獨居,無固定巢穴,晝伏夜出,尤以晨昏時最為活躍,行動敏捷,善游泳,性兇猛。以其他獸類為食。分布東北、華南等地。

虎的肉(虎肉)、眼睛(虎睛)、牙齒(虎牙)、腳筋(虎筋)、爪甲(虎爪)、腎(虎腎)、膽(虎膽)、胃(虎肚)、脂肪油(虎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全年皆可捕捉,冬春兩季較多。捕得後剝去皮肉,留下四腳爪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並便於與其他獸類的骨胳區別。再剔淨殘存筋肉,陰乾。

【藥材】商品有整架和零骨之分,整架虎骨稍帶肌肉和結締組織,並富油性。頭骨較圓,背腹面側扁,吻部短,額骨平,前額上部有一淺槽,頂骨後面常有一脊棱,顴骨粗大,向外展出,眼眶下面各有一橢圓形透孔,孔面斜向。上顎骨生有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4對,下顎骨生有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3對,共有牙齒30個。門齒較小,犬齒呈圓錐形,強大而銳利,並略向內彎曲,臼齒呈"山"字形,鋸齒狀,上顎最後1對臼齒幼虎常不顯著,均呈白色或淺黃白色,有光澤,齒基深入顎骨內部,故習稱"坐骨生牙"。頸椎7節,第1頸椎呈蝶形,第3~7頸椎呈馬鞍形。胸椎13節,每節上面有一較長的棘狀突起,兩側聯結有肋骨13對,肋骨近脊處呈圓形,近胸部呈扁形,作弓背狀,向內彎曲,另一端與胸骨銜接。腰椎7節,兩側有較長的棘狀突起。薦椎3節常癒合成為一塊,上面可見3個棘狀突起。尾椎22~25節,多為雙數,節中間稍突出。坐骨1具,呈長方形,左右對稱。肩胛骨兩塊,呈扇狀半圓形,近中央部很薄,在外面有一條脊狀突起。虎的腿骨有明顯的棱,上節均為一根獨骨,下節兩骨合成。前肢上節下端靠近骨環處側面有一扁長孔,習稱"鳳眼";下節兩骨相似並立,形略扁,略呈扭曲狀,但一根較長。後肢上節圓柱形,能四側放平而不幌動,上端內側有一圓軸,下端有長圓形的凹槽,為膝蓋骨的所在處。膝蓋骨(即虎脛)呈長圓形,內面光滑,厚而堅重,常帶有舌狀筋。下節主骨粗大,呈三稜柱形,另一根很細,習稱"邦骨"。前足5趾,後足4趾,趾端均具短爪鉤。虎骨的表面均呈黃白色或灰白色,細膩而油潤。體較重,質堅實。斷面可見中間空隙約占三分之一,其內骨髓形成絲絡網狀,為灰黃色。氣腥。以個大、體重、堅實、黃白色、無殘肉者為佳。個小、體較輕、灰白色、帶殘肉者質次。如用毒藥殺死,其骨發黑者,不可入藥。

主產吉林、黑龍江、湖南、四川、雲南、貴州。此外,遼寧、內蒙古、廣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產。以東北產的品質為優。

藥理作用

①消炎作用

虎骨膠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10%虎骨粉混懸劑對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炎",均有顯著抑制作用,但對摘除腎上腺和處於麻醉狀態下的大鼠實驗性"關節炎"則無效,故認為其消炎作用是通過神經系統影響腎上腺皮質功能所致;另外,亦可降低兔毛細血管通透性,這與消炎作用可能也有一定關係。

②鎮痛作用

用燈光光源聚焦照射大鼠尾部,初步觀察到虎骨膠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③其他作用

給小鼠虎骨膠灌胃(1克/公斤),2小時內有一定鎮靜效力(抖籠法)。小鼠每天用虎骨粉混懸劑(1克/公斤或2克/公斤)灌胃,觀察2周,未發現毒性,對生長無明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