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

虎山位於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是國家級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區,它隔江與朝鮮的於赤島和古城義洲相望。

基本信息

概述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是由當時的遼東副總兵韓斌督建的 。是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因修建於鴨綠江畔的虎山而得名。

虎山長城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虎山長城的軍事設施,主要包括長城牆體,牆台、敵台、馬面、烽火台、護城河、攔馬牆等,這些設施構成了一閣較為完備的防禦體系。虎山古長城殘牆被發現後,殘跡得到了全面發掘,人們在原址上用青磚砌築復建了約1200米的虎山長城。

歷史起源

虎山長城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古稱老邊牆)始建於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位於虎山南麓,據《明史》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綿亘萬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實錄》也載有:修築已坍塌的“東路自開原直抵鴨綠江”邊牆。《安東縣誌》記載說:“老邊牆,在縣治東北四十里,靉河北岸,……嘉靖二十五年,更為第二次拓邊,置江沿台堡於今九連稱,則老邊牆之築,必在此時”。明代巡撫都御史王之浩登臨虎山要塞時,曾寫下《登馬耳山望朝鮮》一詩。修建虎山長城的目的是為防範崛起的後金及海上外敵的入侵,明朝末年,虎山長城成為滿洲人的實際控制區,而虎山長城做為阻擋滿洲人的軍事要塞而遭到破壞,清朝入關後虎山長城失去軍事防守意義,從此荒棄。

努爾哈赤入關後,為了保護滿族人的發祥地而興修柳條邊,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的絕大部分長城給拆掉了,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不知道明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但《明史·兵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這裡的“鴨綠”就是指鴨綠江

虎山長城虎山長城

建國後,各級文物工作者一直在尋找這個“東起鴨綠”的長城東端起點。20世紀80年代初,丹東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虎山南北有連綿不斷的長城牆體和牆基,後據權威專家認定這裡就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的具體位置。

1991年12月,丹東市政府召開了“明長城東端起點論證會”。應邀到會的國家、省著名文物、考古、古建築專家們經實地考察,認真討論,一致認為:“現有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明代萬里長城東端起點在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鄉鴨綠江畔的虎山地段,即東經123°30′,北緯40°13′。”

經過1992年和2000年的兩次恢復,虎山長城現已修復長城牆體1200延長米,基本再現了虎山長城當年作為“巨龍之首”的雄姿。2009年4月18日,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共同發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也就是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使人們有史以來首次掌握了明長城的確切長度。

發現

1989年,通過飛機航拍和實地調查考證,在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發掘出600餘米長城遺址。1990年,經羅哲文等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為明長城東端起點,它橫越虎山向北向西經遼寧省的撫順瀋陽遼陽鞍山錦州與河北省境內的山海關長城相連線。這一發現使中國長城延長了1000多公里,而也更改了歷史教課書上講述的長城東端起點為山海關的說法。

基本結構

1990年發掘出虎山長城掩埋在土層下的明代萬里長城東端的起點台址。台址為夯土築成,邊長36米,存高4米。在台址東面,有接續的石築城牆,逶迤直上虎山。1992年曾投資380萬元人民幣,修復了600多米虎山長城,初現了長城最東端的面貌。2000年又總投資2230萬元人民幣,完成了1000多米的長城主體修復。

爭議

虎山長城虎山長城

2003年8月,經考古愛好者李亞忠對虎山長城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虎山一帶延伸到朝鮮平壤西南大同江畔的長城,採用毛石和土堆築,沒有用磚遺蹟,其牆底寬2-4米,殘高僅0.8-1.2米,牆址、烽燧及土城遺址都與自山海關綿延至遼東的燕長城遺址極為相似,卻不具備明長城特徵。”從而證明虎山長城為燕長城而不是明長城,所以虎山長城可以稱為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而非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歷史博物館

虎山長城歷史博物館開館於2003年5月,是繼嘉峪關八達嶺山海關之後又一處以介紹各個朝代長城的防禦功能為主的長城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分上下兩層,陳列有虎山出土的明長城城磚、陶器等文物;反映長城歷史的大型油畫和與長城有關的歷史人物雕塑以及之相關的歷史文獻,全面展示了長城的形象,在不同時代的地位與作用。

旅遊信息

交通

丹東市內乘15路公車可達。此外,從丹東去寬甸走江邊的車都經過虎山長城。

門票

6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