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虎窩山

張家口虎窩山

虎窩山,矗立在河北懷安縣西南境內陰山支脈上,是塞外一方風景勝地,山場總面積2.4萬畝。虎窩山層巒疊嶂,霧氣氤氳,虎窩寺古剎掩映在綠樹林海之中,異石奇洞相伴,給山場增添了些許靈氣。深山藏古寺。古剎虎窩寺院,就深藏在這“碧海波濤”之中。虎窩寺周圍,還有冰洞、陽洞、風洞等奇異洞穴,共同構成虎窩山的獨特景觀,吸引著遊客觀覽。

張家口虎窩山張家口虎窩山
虎窩山,矗立在河北懷安縣西南境內陰山支脈上,是塞外一方風景勝地,山場總面積2.4萬畝。虎窩山層巒疊嶂,霧氣氤氳,虎窩寺古剎掩映在綠樹林海之中,異石奇洞相伴,給山場增添了些許靈氣。深山藏古寺。古剎虎窩寺院,就深藏在這“碧海波濤”之中。虎窩寺周圍,還有冰洞、陽洞、風洞等奇異洞穴,共同構成虎窩山的獨特景觀,吸引著遊客觀覽。

基本簡介

張家口虎窩山張家口虎窩山古松
虎窩山主峰海拔1872米,仰望山峰,白雲幾乎擦著山頂,雲影的飄移,使整個碧綠的山場忽明忽暗,平添了無限的魅力。山上植被茂密,翠綠的落葉松、蔥蘢的油松,還有那鬱鬱蒼蒼的白樺、綠楊、山柳等,風過處,林濤洶湧,煞是壯觀。深山藏古寺。
古剎虎窩寺院,就深藏在這“碧海波濤”之中。虎窩寺面山背川,東西臨谷,有正佛殿三間,淨業殿三間,伽藍禪室前後圍繞,鐘鼓樓台左右環列,建築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虎窩山禪林是在漢代的壽峰寺遺址上修建的。在寺院東邊有一參天古松(油松),三人挽手環抱不攏,筆直挺拔,蒼枝曲虬,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寺院西牆角有一與古松同齡的羅漢松(冷松),樹幹蜿蜒,千嬌百媚,像張開的一把大綠傘。蒼勁的古松,為寺院增添了莊嚴氣氛。

旅遊資源

張家口虎窩山張家口虎窩山百合花
虎窩山主峰海拔1872米,仰望山峰,白雲幾乎擦著山頂,雲影的飄移,使整個碧綠的山場忽明忽暗,平添了無限的魅力。山腳下,汩汩的溪流深入重疊的濃翠,澄明清澈,水草、沙石清晰可見。溪流之源來自虎窩山腰,泉口約1.5米,順勢潺潺而流,喝起來甘甜爽口。
山上植被茂密,翠綠的落葉松、蔥蘢的油松,還有那鬱鬱蒼蒼的白樺、綠楊、山柳等,風過處,林濤洶湧,煞是壯觀。那鋪滿林緣山野的各種鮮花野草,嫣紅、絳紫、湛藍、金黃、淺粉,五彩繽紛,散發著一股股清香,像綿延的織綿那么華麗;山杏花、錦雞花、薔薇花、丁香花、百合花、金針花、山菊花,迎風搖曳,異彩紛呈。林濤碧草,使整個山場呈現出“碧海波濤”的壯麗景觀。

景區風情

張家口虎窩山景區風情:跑驢
戲曲演出,榮興不衰

戲曲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舞台,戲曲演出既能給人們人們帶來精神娛樂享受,又能反映地方風俗民情和文化特色。隨著京綏鐵路的開通,商貿發展繁榮,作為民眾文化的地方戲曲,軟秧歌、扭伴秧歌、蹦蹦地秧歌、坐唱腔道情等也有了發展。在洋河兩岸流傳了200多年的民間劇種軟秧歌,是從民間社火小曲、山西梆子和內蒙古二人台藝術中孕育出來的一朵獨特小化。軟秧歌的傳統戲目的百餘種,分民間故事戲、歷史劇目戲、神鬼戲,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前後,懷安城、柴溝堡、左衛和一些大村大堡,基本上由晉劇大戲占據台口,樂娛民間。每逢廟會祭祀、俗定大集、年初歲尾、豐收慶典,都要請戲班子唱晉劇。縣境內一些水平較高的業餘秧歌班社,也捺不住冷落,紛紛鳥槍換炮,棄小戲唱大戲。從清光緒末至民國年間,是懷安晉劇大戲演出的全盛時期。建國以後,晉劇名伶王雲樓、郝勝魁來懷安入班,出任晉劇團團長,使懷安的晉劇演出更加火爆。王雲樓以她嗓音宏亮、扮像端莊、功底深厚、表演傳神著稱。在她的辛勤耕耘下,懷安縣晉劇團在山西、內蒙古、張家口一帶小有名氣,從而使懷安的晉劇演出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民間社火,絢麗多姿

傳統文化活動,不僅表現在戲曲演出的悠久盛行,而且民間的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每當逢年過節,傳統的扭秧歌、跑旱船、耍舞獅、踩高蹺、掛燈籠、放焰火等娛樂活動紅紅火火。這些形容統稱民間“社火”。社火的起源很早,據史書記載,宋代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揚俳偕體三十二韻》一書中說:“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可見“社火”宋代民間已經盛行。懷安的“社火”,據傳明代已很活躍,到清代已初具規模。隨著經濟和文化生活生活的發展,“社火”表演的形式和規模逐漸擴大,內容也多姿多彩,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比如第九屯的軟秧歌、第四屯的蹦鼓子、屈侖屯的踩高蹺、王虎屯的摔跤人、良民溝的棍術、左衛的太平鼓、第三堡的二人台都各有千秋,獨具特色,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柴溝堡、懷安城、左衛三大鎮和一些大的村堡,每年春節、元宵節,“社火”熱鬧非凡,節目琳琅滿目,到處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節日的喜慶色彩。服飾艷麗的秧歌隊,舞姿優美,節拍和諧;扮相各異的高蹺隊踩步輕鬆,穩當自如;飄忽遊蕩的旱船巧妙配合,步履輕盈,動作逼真。最讓人捧腹的節目是跑驢,驢撒歡,趵蹶子。豬八戒背媳婦,粗狼浪漫,幽默詼諧,讓觀眾嘆為觀止,樂而忘返。

美麗傳說

張家口虎窩山臥虎石
據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先時,寺與山名同,自後晉主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賄賂契丹,此山遂為遼地,天神不忍腥穢玷辱佛場靈山,特現白額(虎)身保護佛法,負石而踞於廟外西側,故山以“虎窩”名。到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有一個名叫德玉的和尚,雲遊至此,被這裡的美景幽境所傾倒,便在此結廬修行,修葺古剎,建成新廟後始改今名虎窩寺。

在虎窩寺西南有一約20餘平方米的方形巨石從山腰伸出,面北向躺臥,由北向南傾斜,名曰“臥虎石”。相傳此石即當年虎臥之處,巨石表面有虎的撲痕,儼如巨靈之掌。相傳當年白額虎每日傍晚臥伏於此石上,直至德玉和尚結廬而居後虎才離去。在寺院東邊有一參天古松(油松),三人挽手環抱不攏,筆直挺拔,蒼枝曲虬,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寺院西牆角有一與古松同齡的羅漢松(冷松),樹幹蜿蜒,千嬌百媚,像張開的一把大綠傘。蒼勁的古松,為寺院增添了莊嚴氣氛。

臨近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