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城

懷安城所屬地區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地理位置是東經114°08′—114°48′、北緯40°20′—40°46′。

基本信息

英文及解釋

[英] Huaian City
懷安城 即明之懷安衛

舊懷安古城

據文獻記載,唐朝時就在今懷安縣境設有懷安縣,但唐懷安縣到底設在哪呢,是今天的懷安城,還是如明以後方誌所載在懷安城東二十里處呢?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成為本次考察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地圖的指引和當地文管人員的嚮導下,我們來到懷安城東的頭百戶鄉舊懷安村進行考察。
我們本來只對在舊懷安村找到唐城遺蹟懷有些微渺茫的希望,但實地考察的結果給了我們莫大的驚訝:舊懷安的歷史層累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得多。在舊懷安,我們至少發現了三處不同的城址遺蹟。第一處在舊懷安的南頭,這裡有一小段夯土城牆,雖然夯層已有些模糊,但在某些地方還是可以清楚地進行判斷,而且在城牆土層里夾有磚頭與瓦片,這些現象都告知我們這段牆是人工所為而非自然而成。第二處遺蹟在村子中部,城牆的形態非常明顯,在整個村子的低矮建築中顯得高大突出。城牆四面斷斷續續圍合成一個方形的小城,舊懷安村的民居主要集中在這個小城裡,當地老人稱這些城牆為“堡牆”。對照《懷安縣誌·堡寨》對此城的描述:“治城正東十二里,長方形,周三里,高三丈,厚三尺,有一門,破壞,有一百零五戶,土築”,我們判斷此城應該是明清時期的堡子。在當地老人的指引下,我們在村子北頭發現了第三處城址遺蹟,這處遺蹟已被完全平整為耕地,城牆形態不明顯,但“牆”里與“牆”外的高差仍使我們可以判斷這曾經是城牆之所在。南牆臨溝,內外高差約2至3米,東牆臨路,內外高差約1至2米,整個城呈東南略向西北傾斜狀,其面積據目測應在50000平米以上。由於沒有考古的證據,我們無法判斷這是什麼時代的城址。
回校後看到劉建華的《張家口地區戰國時期古城址調查發現與研究》一文,根據他們1985、1986年的調查,發現舊懷安村北的城址是戰國代的城址,並認為它可能是一個軍事城堡。在舊懷安村南即有耿家屯漢墓群,共發現14座漢墓,這些漢墓的存在更加印證此城是漢城的可能,但值得懷疑的是,這些漢墓的封土堆都非常龐大,推知其規格應該是相當高的,那么其墓主就很有可能不僅是一個小軍事城堡中的小軍官,在這樣高規格的漢墓群附近,應該會有級別相對較高的城市,至少是縣城。因此我很懷疑舊懷安古城址有可能是漢代的某個縣城,甚至是更高級別的城。
舊懷安的考察不僅沒有解決我們預存的問題,還給我們提出了諸多新的問題,如舊懷村城到底是什麼城?它是什麼時候衰落的?唐懷安縣城到底在哪?洪塘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是何時轉移到懷安城的?為什麼會從中游轉移到上游?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古剎昭化寺

據悉,昭化寺坐落在河北省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路北,坐北面南,占地面積三千八百二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偏殿以及鐘樓、鼓樓、碑樓等形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昭化寺原名永慶禪寺,初創於明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原為民間祝禧道場,後因多年失修幾近荒廢,明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開始重修擴建,於明正統十年(一四四五年)修建成一座十分壯觀的佛教聖地,寺院落成後上奏朝廷,上賜匾額「昭化寺」,故得名。
據了解,昭化寺全部建築均為石條基礎,磚木結構,曲檻雕欄,修廊大廈,天王殿、大雄寶殿均為歇山頂木結構建築,四面斗拱,玻璃瓦蓋頂,玉龍臥脊,獸頭出飛檐。殿內金像懸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是昭化寺的主要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兩百四十五.五平方米,進門南牆兩側繪有兩幅高約三米、寬一.五米的鬥神畫,畫著兩位身穿盔甲的武將,左為唐代名將秦叔寶,右為尉遲敬德,精心繪製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威嚴形象。殿內東西牆壁和後牆壁繪有近百平方米的壁畫三十六組,這些壁畫用連環畫的形式,生動地刻畫佛、道、儒三教諸神,及人間帝後百官、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形象。
昭化寺壁畫人物眾多,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繼承唐以來寺院壁畫的傍題形式,把單幅畫內容用水捲雲聯繫起來,畫與畫之間祥雲縈繞,將每幅畫連為整體,使壁畫有了內在聯繫,畫中人物比例勻稱,神態逼真,線條流暢,虛實有度,色彩艷麗,實為我國明代傑出的壁畫藝術珍品。
一九三○年,挪威畫家斯卡根來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傳教,一九三五年到懷安時發現昭化寺壁畫,讚嘆不已,一九三七年臨摹全部壁畫。
據了解,昭化寺及其壁畫,是研究明代歷史文物、壁畫藝術和美術史料的重要資料,是明代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這是地圖 http://www.ditu5.net/i/2006726181109.gif
張家口市懷安縣位於東經114°08′—114°48′、北緯40°20′—40°46′之間,處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聽三省”之稱,縣境距北京249公里,距天津新港398公里,距煤都大同120公里。境內河流均為永定河上游支流,東洋河、西洋河、南洋河在縣城東併入洋河流入官廳水庫,但由於連年乾旱常使河流斷流,尤其是十里沙河、洪溏河已成為季節性河流,雨季充水旱季斷流。
懷安縣轄4鎮7鄉273個行政村,總人口24.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5%。全縣總面積1692.5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200萬畝,其中耕地64萬畝(水澆地面積約27萬畝,保澆地面積約10萬畝),尚待開發的荒山荒坡100萬畝,草地20萬畝,灘涂3萬畝,有林面積52萬畝,森林覆蓋率約20.5%。
全縣處於淺山丘陵區,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錯,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水土流失面積1600平方公里,侵蝕模數3147噸。縣境海拔高度670米至1945米,以沙梁台為界形成前後川。前川地勢較高,地形較為破碎;後川較低,川間盆地較多。土壤類型多為粟鈣土,占總土壤的98%。
該縣氣候類型屬東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顯明,年均氣溫7℃,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26℃,全年多風,溫差較大,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大多集中於6—8月份,最多年份降水565.8毫米,最少年份為219.3毫米,尤其最近三年(1999—2001年),連續乾旱,降雨偏少,分別為295.6毫米、366.2毫米和285毫米,無霜期110—140天,平均日照時數2804.4小時,≥10℃的有效積溫2335—3486℃,年平均蒸發量1707.7毫米。
懷安素有“文化縣”之稱,境內人文史志,源遠流長,明清時各類進士、舉人、生員達400多人;進入近代,有如康世恩、阮慕韓、阮崇武、李健生等國家領導人和志士仁人;懷安縣的圍棋文化影響較廣,是全國5個“圍棋之鄉”之一,素有“江北一枝獨秀”之稱。懷安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懷安三寶”:燻肉、豆腐皮、一窩絲餅享譽晉冀蒙及北京一帶,柴溝堡燻肉系列產品被載入《中國食品辭典》。
懷安縣農業受自然條件制約發展緩慢,絕大多數農民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林果和畜牧養殖業。從春秋屬代國管轄到唐穆宗設定縣制,一直到如今,農民世世代代耕耘在這塊土地上,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種植技術、農業科技含量很少,機械化程度較低,大多是人力畜力耕種,春種秋收,農作物品種以玉米、馬鈴薯、谷黍、葵花、雜糧雜豆為主,生產條件脆弱,品種單一,質量效益低。畜牧養殖、林界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養殖的豬、羊、雞、兔和栽植的杏扁、蘋果、葡萄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