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榆中

蘭州榆中

榆中縣是省城蘭州所轄三縣之一。隸屬於甘肅省中部,西靠七里河、城關區,東鄰定西市安定區,西南與臨洮縣交界,北隔黃河與皋蘭、白銀市平川區相望,東北和靖遠縣、會寧縣接壤,面積為3301平方公里。2013年,榆中縣總人口為42萬人。. 榆中自秦始皇33年建縣以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區馬家山新石器文化遺址、更有“隴右第一名山”之稱的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全國三大牡丹基地之一的和平牡丹園,旅遊資源相當豐富。 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的和平開發區距蘭州僅四公里,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龍頭。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甘肅蘭州榆中縣

榆中縣是省城蘭州所轄三縣之一. 榆中自秦始皇33年建縣以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區馬家山新石器文化遺址、更有“隴右第一名山”之稱的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全國三大牡丹基地之一的和平牡丹園,旅遊資源相當豐富。 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的和平開發區距蘭州僅四公里,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龍頭。

渝中歷史 榆中歷史,距今約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時為羌住地,後被匈奴占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一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治所在今蘭州市城關區東崗鎮,隸屬隴西郡。秦漢之際,復被匈奴攻占。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復置榆中縣,隸屬隴西郡。元擰二年(前 121)置勇士縣,轄榆中苑川河東北地區,治所在今定西縣境內。後榆中、勇士二縣改屬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設金城郡,榆中縣改屬金城郡,勇士縣仍屬天水郡。明帝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為漢陽郡,轄勇士縣,榆中縣仍屬金城郡。靈帝中平元年(184),勇士縣北部被羌胡占據。三國時,榆中縣為曹魏政權金絨郡屬縣。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355),榆中縣被前涼李儼所占。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前秦滅前涼,榆中屬前秦。太元十年(385)鮮卑族乞伏國仁在苑川築勇士城,建立西秦,置苑川等12郡,榆中縣隸屬苑川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廢縣,設榆中鎮。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廢榆中鎮,恢復榆中縣置,隸屬金城郡。北周廢榆中縣,其地並人子城縣,仍屬金城郡。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新置蘭州,領金城郡,金城郡領子城1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實行州縣兩級行政建置,蘭州領子城等4縣,治所在子城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又改蘭州為金城郡,將子城縣改為金城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金城郡又改為蘭州,廢金城縣,其地並人五泉縣,屬蘭州。高宗鹹亨二年(671),五泉縣又改為金城縣。玄宗天寶元午(742),又改為五泉縣。代宗寶應元年(762),榆中全境陷於吐蕃。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西夏趙元吳攻占榆中地,據吐蕃康古城。慶曆三年(1043),趙元吳改康古城為龕谷城。神宗元豐四年(1081)八月,宋熙河路經略使李憲率部攻克西夏龕谷城,改城為寨。元祐七年(1092),廢龕谷寨,慶州知州穆衍築定遠城。紹興三年(1096)復修龕谷寨為堡。崇寧三年(1104),今榆中縣西部部分地區屬蘭州蘭泉縣,紹興元年(1131),金人攻進榆中全境。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省龕谷、定遠二入金州,金州成為不領縣的州,改屬陝西行中書省管轄。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降金州為金縣,治所移至今城關鎮,屬臨洮府。憲宗成化四年(1468),改屬蘭州。清初,金縣改屬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又屬蘭州府。 民國2年(1913),將蘭州、鞏昌2府並為蘭山道,金縣屬蘭山道。民國8年(1919),因與奉天(今遼寧)金縣同名,8月改為金城縣,10月恢復榆中縣。民國16年(1927)改道為區,榆中縣屬蘭山區。民國17年(1928),實行省、縣兩級制,榆中縣直隸於甘肅省政府。民國25年(1936)5月,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0年門941)8月,直隸於省政府。民國33年(1944)12月,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8年 (1949)8月16日榆中解放,成立榆中縣人民政府,隸屬會寧專員公署。9月,改屬定西專員公署。 1956年9月,榆中縣人民政府委員會改為榆中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1月,成立榆中中縣革命委員會。1970年4月,劃歸蘭州市管轄。1981年1月,撤銷榆中縣革命委員會,恢復榆中縣人民政府。

渝中名勝

【八路軍駐蘭辦事處舊址】 在甘肅蘭州市互助巷2號。磚木結構舊式平房小院。緊靠大門的南屋外間,是辦公室兼作會議室、接待室,裡間為處長住室。西房為秘書、副官及警衛員住室,東房是廚房和服務員、炊事員住室。1937年成立,宣傳抗日主張,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輸送大批青年到延安,營救西路紅軍,接待前往蘇聯路經蘭州的我黨領導同志。1939至1940年周恩來在鄧穎超的陪同下赴蘇聯治病,往返都住於此。並轉運蘇聯支援的物資和新疆、甘肅運往前線的物資。1941年撤回延安。 【五泉山】 在甘肅蘭州市南、皋蘭山北麓。海拔1.600多米。因山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泉而得名。蒙、惠二泉在東西兩側,俗稱東、西龍口,清流泄地,瀑布垂空,景色天然。史籍載:漢無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證,曾駐兵於此。可見五泉由來已久。山上主要建築為崇慶寺,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千佛閣、嘛尼寺、地藏寺、三教洞均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後和光緒年間陸續重修。崇慶寺保存泰和鐵鐘一口和金剛殿內接引寺銅佛造像一尊。泰和鐵鐘為金泰和二年(1202年)鑄造:高3米,徑2米,重萬斤。銘文有“仙聞生喜,鬼聞停凶,擊破地獄,救苦無窮”等語;接引寺銅佛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鑄造,高5米多,身圍約2.7米,重近萬斤,造型精美。1955年於此山辟公園,遊覽面積350畝。山間斷崖陡立,喬木蔽天,可登高望遠,鳥瞰市容。 【甘肅省博物館】 在甘肅蘭州市七里河南側。大樓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後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迴廊,與兩翼相連,建築雄偉壯麗。另建有文物保管樓、漢簡樓、文物化驗修復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館藏種類繁多的彩陶,圖案絢麗,具有地方特色;兩萬餘枚居延簡冊及其他漢簡,是研究漢代歷史的文字資料。館藏木漆、絲麻織品和少數民族文物尤多,淳化閣帖刻石一百七十五塊,包括歐陽、顏、柳各名家,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趙盂頫的千字文等,是我國書法藝術寶藏。 【白雲觀】 在甘肅蘭州市。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總督瑚松額奏請建立祀呂祖。初建規模占地30畝,中軸主體建築,東西院對稱,北是亭台樓閣,假山小橋,曲欄迴廊點綴。現存山門巍然屹立,頂磚雕重檐斗栱,下開左中右三個拱形大門,氣勢雄偉,戲樓高10米,木結構,卷棚歇山頂,三面斗栱,畫棟雕梁,四角飛檐挑空,前中後三座大殿,均為卷棚歇山頂,前殿高深宏敞,四面斗栱三十二朵,上下方之間雕飾精美。左右置廂房,鐘鼓樓。近年整修,闢為文化活動場所。 【白塔山】 在甘肅蘭州市黃河北岸。因山頭白塔得名。崗阜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山下有金城、玉迭二關,為古代軍事要衝。白塔建於元代,明景泰年間重建,七級八面,上置綠頂,下築圓基,通高約下米。山上一、二、三台建築群,依山勢升高,飛檐紅柱,參差錯落,綠樹叢中亭榭迴廊連屬,四通八達。“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官殿、三星殿、迎旭客閣、白塔寺、雲月寺等建築,總面積約8000餘平方米。 白塔山白塔登臨殿閣,可憑欄遠眺日出,黃河九曲,氣象萬千。東、西、北三山之巔各有東風亭、喜雨亭、牡丹亭。此山原為荒山,解放後,引水上山,植樹造林,綠化面積約4.500多畝。今已樹高林密,濃蔭翳:1958年闢為公園。 【白衣寺塔】 又名白衣庵塔。在甘肅蘭州市內,是白衣寺內主要建築,寺已改建他用。塔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通體磚砌,面堊白色,實心。八角十三級,高近20米,塔剎置綠色琉璃球。每層八面開龕,龕內塑佛像,形態各異。下層正面開一大龕,塑佛像三尊。每層檐角系鈴,隨風叮噹作響。 【黃河鐵橋】 舊名鎮遠橋。在甘肅蘭州市白塔山下。為黃河第一橋。建千明洪武年間。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黃河經皋蘭城北,距城西八十步架浮橋樑以渡河,河北有關(指金城關),在白塔山下,以二十四隻大船貫連,浮於河面,稱鎮遠橋。冬拆春設。古代這裡是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寧夏的交通要衝,“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西漢以後,嚴冬黃河結冰,厚數尺,車馬通行其上,俗稱冰橋。史稱陝西之路可通甘涼者,惟蘭州浮橋,敵若據此橋,則河西隔絕,餉援難通。夏秋河水暴漲,橋常沖毀,冬春之際,冰凌衝撞,亦常摧橋。《蘭州古今注》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把浮橋改建為鐵橋,長七十丈,寬二丈二尺四寸,橋下設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河南第二墩最深,墩底至水面一丈七尺。共花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工程由德商泰來洋行承修,但物資運輸和施工全為我國承擔,各地人民以駱駝、大軲轆車,遠涉千里,東自天津等地運輸架橋材料,終於在黃河上架起第一座鐵橋。鐵橋曾於1954年進行加固工程,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觀,氣勢更見雄偉。 【雁灘】 在甘肅蘭州市東北隅,原是黃河中的十八個沙島。早年常有大雁在此棲息,因有此名。1958年修築成20公里的環灘大壩和柏油馬路,穿過灘上黃河支流三條,河灘乃與市區連成一體。後辟雁灘公園、游泳池,已成蘭州遊覽勝地。 【興隆山】 在甘肅榆中縣城西南5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東西兩面山坡上,天然林密布,有雲杉、松、燁、柳、楊等喬木及灌木叢。峰巒迭翠,四季長育。上有大白、玉液泉,匯成小溪山澗,清流潺潺。中有大峽河,清澈見底,南北穿越峽谷,流入榆中縣宛川,歸於黃河。地陰潮濕,氣溫較低,為遊覽避暑勝地。東西兩山原有殿宇樓閣七十餘處,畫棟雕粱,飛檐紅柱,多為明清兩代所建或改建,解放前多已毀壞。現僅存清代小型臥橋一座。每年6月6日山上有廟會,為時六天,遐邇居民十餘萬人來此朝山趕會。此風俗延續至今。抗日戰爭時期成吉思汗靈柩曾從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遷存東山娘娘殿。 榆中未來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座房。”當年,上海浦東新區開發前,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浦東不被看好可見一斑。但是現在,當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在浦東“安家”,浦東的發展一定會讓說過這句話的人自打耳光。 今天的蘭州,也面臨上海當年的難題--用地緊缺、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如何破解蘭州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年初召開的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分組討論中,榆中縣委書記胥波提出:今年,榆中縣將在定遠--連搭地區啟動建設一座宜居、宜商、宜業,可容10萬人的“城市花園”。 從半年前提出構想到現在“城市花園”一期土地已完成招拍掛供地程式,旨在破解蘭州發展難題的東城區建設大幕已經開啟,蘭州人相信未來的榆中就是今日之浦東。 發展中的榆中縣城 興隆商貿城開工奠基儀式 金川科技園 駐蘭商會了解定遠地區的基本情況 新建的榆中一中餐飲服務中心 南河農家樂四合院 榆鋼鋼花飛濺 榆中縣破解蘭州發展瓶頸 東城區建設拉開大幕 昔日荒山將變“城市花園”,榆中縣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史記》以河為境,累石為城,樹榆為塞。6月23日,由榆中縣委、縣政府主辦,省投資貿易促進局、市經濟合作服務局支持的駐蘭商會“看榆中、謀發展”活動啟動,在縣上“四大班子”領導的陪同下,16個駐蘭商會和3家企業的負責人實地考察了榆中的投資環境,第一站就是和平鎮徐家山。雖然地名叫徐家山,但眼前已無“山”,曾經的荒山荒溝現在已開發整理為平坦的建設用地,用地規劃性質為商住。這裡正是蘭州東城區“城市花園”一期項目用地,占地面積約2100畝,目前投資方恆大集團已完成探地工作。計畫投資120億元在此修建含商住樓、商服樓、小區道路、路燈等配套設施完善的高檔住宅區,建成規模達20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從舊城到新區的橋頭堡、聯繫新區與舊城的紐帶,為蘭州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更好的載體,有效帶動蘭州都市圈的發展。二期項目選址於312國道兩側的定遠鎮和連搭鄉區域,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待兩個工程完成後,榆中縣將為蘭州提供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功能設施完善、空氣品質好,且能創業、經商、居住的新城區。而恆大布局蘭州還不止於此,在興隆山山麓,恆大旅遊服務中心項目效果圖向大家展示了興隆山未來的服務設施。項目總規劃占地5000畝,其中一期項目占地1300畝,總投資30億元,是一個集酒店、會議、餐飲、娛樂、保健和商業於一體的超大型綜合旅遊度假住區,包括有五星級酒店及“六大國際中心”(會議中心、運動中心、健康中心、娛樂中心、飲宴中心、商業中心),建築形態涵蓋獨棟、雙拼、聯排、雙景小高層、高層觀邸。目前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將在蘭洽會上正式簽約。 據了解,根據省委“中心帶動”戰略、市委“蘭北新區”建設規劃,榆中縣將規劃和建設定遠至縣城、興隆山至夏官營、金崖至定遠“兩縱兩橫”城市主幹道,逐步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的現代生態居住區,著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業的蘭州“城市花園”,加速東城區與中心城區的對接融合,推動榆中縣的城市化進程。 從招商引資到選商擇資。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一直是我省助推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今年截至目前,榆中縣共引進簽約各類招商項目17個,總投資136.4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個;到位資金1.025億元;開工建設項目14個。主要包括投資120億元的蘭州東城區城市花園恆大集團一期項目、投資6億元的徽商工業園、投資5億元的20萬隻/天鎳氫電池蘭州生產基地、投資2.6億元的夕陽紅老年公寓、投資6200萬元的瑞豐奶牛養殖場等。目前,正在洽談的項目還有投資30億元的奧特萊斯世界名品折扣城,投資450億元的大唐核電站,投資1億元的蘭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園,投資2億元的青島啤酒生產線,投資2億元的蘇寧電器倉儲加工基地等10多個大型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