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是蘇聯以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名字命名,是蘇聯最早的重型坦克,就是完全照搬一次大戰戰術觀念的產物,針對“坦克是陸地巡洋艦”的說法,T—35被設計成一座可以多角度環向射擊的活動堡壘,能夠帶領步兵緩緩推進。T—35的火力龐大而分散,除了主炮塔安裝一門短身管的76.2毫米炮之外,還有2個45毫米炮塔和2個機槍炮塔,以及另外3挺機槍,真可謂是三頭六臂的“鋼鐵怪物”。

開發背景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1930年12月,根據史達林本人的特別指示,蘇聯軍事部門承擔了開發新式突擊重型坦克(編號T—30)的任務,當時設計人員拿出了幾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裝配了一門76毫米炮和5挺機關槍的50噸車型方案,但是因為缺乏經驗影響了設計,甚至連設計草圖都難以如期繪製出來。這樣拖到1932年初,第一個圖案和一個木製的原型才被製作出來。實踐證明,T-30工程非常失敗,在開發時就夭折了,它的傳動系統問題成堆,速度慢的令人不能容忍。另外的嘗試也因為有太多困難被放棄,直到一位外國專家解決了難題。

1930年3月,由工程師愛德華•格羅特領導的一個德國專家小組來到了蘇聯,這個組被分到位於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設計局編號AVO—5的專屬工廠。當時AVO—5正在研究TG—1工程,這項工程的目的就是打算教會蘇聯工程師怎么開發重型車輛,它並沒作為完整功能的生產車輛被生產。1931年8月,設計局接到由最高蘇維埃發出的一條指令:“從即日開始,必須基於TG—1型開發並且製造一種新式重型坦克,並定型為T-35”。1932年2月28日,設計局向當局報告“工程已經展開”,顯然德國人的幫助至關重要。

1932年8月20日,T—35坦克的第一個原型車完成,9月1日,它被拿到最高蘇維埃的一個特殊委員會上展示。這輛坦克在委員會的所有成員中得到了一個印象。外表上,T—35很像英國的A1E1“獨立”5型戰車坦克,許多人相信T—35是它的複製品。按照設計應當安裝一門火力強大的76.2毫米PS—3坦克炮和一挺DT機關槍,但因為PS—3的缺乏,一門威力較小的火炮被用來替代PS—3,後來才開發出了性能優良的76.2毫米KT坦克炮。

T—35的傳動裝置是從研製TG——1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它由汽油引擎、主要的齒輪離合器等組成的。在1932秋天進行的測試中T—35暴露了一些缺點,車輛作為研究被送到了列寧格勒,改作坦克軍團的訓練坦克。1933年2月,T—35的改進工作提上日程,在原型車的基礎上加裝新的M-17坦克引擎、新的炮塔,並且改進了傳動裝置,其他部分與在原型車一樣。1933年5月1日,當T—35在莫斯科的遊行上被展出時,它也在列寧格勒的軍事遊行上被展示。這種坦克的第一種生產型是T—35A,1933年5月,蘇聯政府制訂了大量生產這種坦克的計畫。T—35A有了許多改進,把它與它的前輩區分開來,但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結構特點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t-35坦克的戰鬥全重為50,乘員多達11人。它和英國的“獨立號”坦克一樣,也有5個獨立的炮塔(含機槍塔)。不過,這5個炮塔是分兩層排列的。主炮塔是中央炮塔,在最頂層,裝1門165倍口徑的762毫米榴彈炮,攜彈90發,另有1挺7.62毫米機槍。下面一層有4個炮塔和機槍塔;兩個小炮塔位於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後方,兩個機槍塔位於左前方和右後方。這樣布置的好處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較均衡。不過,除了主炮塔可以360°鏇轉外,其餘4個炮塔和機槍塔只有165°~235°的方向射界。也就是說,由於總體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將5個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個方向上。兩個小炮塔上,各裝1門45毫米坦克炮(彈藥基數共200發)和1挺7.62毫米機槍;兩個機槍塔上各裝1挺7.62毫米機槍。7.62毫米機槍彈的彈藥基數為10080發。3門火炮、5挺機槍,在20世紀30年代堪稱是火力超群的“陸上戰艦”。20世紀30年代,在t-35首次亮相莫斯科紅場閱兵時,蘇聯向世界證明了它製造最複雜、最重型的坦克的能力。一時之間,t-35成了蘇聯軍事工業的驕傲。德、法、英等軍事強國都非常推崇,將其作為多炮塔坦克的標準,紛紛仿效。

不過,“三頭六臂”的t-35並不是戰場上的驕子。它裝甲太薄,機動力太差,火炮也不夠有力,既無法摧毀敵軍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擊。而且它人高馬大,倒成了戰場上最好的活靶子。說到底,t-35隻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而設計生產的,根本不是單炮塔專用坦克的對手,蘇德戰爭爆發後沒多久便被消滅殆盡。“三頭六臂”的“陸地巡洋艦”最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只能在博物館里了卻餘生,任人憑弔。

t-35坦克的動力裝置為一台368千瓦(500馬力)的航空水冷汽油機。傳動裝置為機械式,行動裝置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和小節距履帶,每側有8個小直徑負重輪。坦克的最大速度為3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50千米。其裝甲厚度達10~30毫米。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t-35坦克的生產總數為60(61)輛,衛國戰爭初期,t-35坦克作為特種裝備服役於預備役坦克團,參加了莫斯科戰役,其龐大的體型倒把納粹嚇了一跳。但t-35實在是樣子貨,設計嚴重脫離戰場實際,體型過於巨大但裝甲過於薄弱(正面最大只有35mm),很容易就被德國坦克擊穿。第8方面軍的48輛在戰鬥的第一個月就大部損失,7輛戰損,其餘的因機械事故來不及修理而被遺棄,莫斯科戰役後,t-35銷聲匿跡,也意味著多炮塔坦克的沒落。t-35坦克雖然火力強大,但機動性差、防護性差的弱點也十分突出。

新的T—35A有一個更長的底盤、更小的車體和改進的裝甲,還有一些另外的改變。根據生產計畫,所有的工廠應該在1933年6月動工製造T—35A,但是由於未預見到的問題,他們才從1933年8月開始,最後的組裝在1933年10月18日開始,11月1日終於完成。按照1933年10月25日的一份政府訂單,工廠不得不在1934年1月1日前完成5輛T—35A坦克和一個T—35B,但是直到那天僅僅有一輛坦克被完成,T—35B則根本沒有開工製造。生產T—35A坦克是極其昂貴的:一輛要花費525000盧布,這大約可以製造9輛BT—5輕型坦克,這也是它後來被取消的原因之一。

根據生產計畫,工廠不得不做了調整以節省生產費用。然而工廠工程師仍然遇到了許多問題。例如,坦克的履帶太容易斷裂,並且M-17引擎使用時經常過熱。1937年,T—35的底盤、方向離合器、驅動器柄和坦克油都被改進,由於這些改進,T—35的可靠性大大地增強了。然而,T—35的裝甲防護完全不符合現代戰爭的要求,因為車輛已經是太重了,再增加它的裝甲是不現實的。1937年,T—35的炮塔改造成圓錐形,新坦克的生產在1938年末開始。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根據廠方記錄,總共有5輛T—35進行了改造,這樣一共生產了61輛。T—35是世界上惟一生產的5炮塔坦克,它的布局是多炮塔車輛中最佳的。5座炮塔分2層,上層安裝了一門76.2毫米坦克炮,下層2門45毫米炮和2挺機槍炮塔被對角分布。然而,這樣的布局導致車輛高度超過3.5米,從而降低了戰場靈活性。操縱如此之多的武器,人少了自然忙不過來,T—35的乘員破例達到了11名,它的出現,震驚了世界各國軍事界,一時間導致各國紛紛效仿。不幸的是,T—35的引擎和傳動有著許多問題,這些缺點並沒有被消除。T—35視覺上的巨大尺寸給人震驚,然而其內部空間卻很狹窄,炮塔之間並沒有彼此相連,坦克內部的可見性是很差的,特別是從駕使員的位置(他只能筆直向前看)。然而,最大的問題是乘員的出入,因為乘員僅能從炮塔頂部的艙口進出,使自己不得不在4米的高度下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下面。

駕駛員處於一種更為糟糕的境地,他的艙口不能被打開,只能從附近鏇轉的機槍炮塔出入。如果這座炮塔被堵塞,駕駛員就根本不能逃跑,坦克的全體乘員可能成為他們的自己坦克的“囚犯”。第一輛生產型T—35被送往第5重型坦克團。1935年12月12日,這個團被重新編入第3重型坦克旅。該旅擁有3個坦克營、一個用來訓練的坦克營和一些支援單位。它被用來作為突破期間增強步兵和坦克部隊的中堅力量。

T—35裝備部隊後,它極差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暴露出來。一份來自第3重型坦克旅司令部命令指出: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1、對於單個跨度銜接的橋樑,T—35隻能一次通過一輛;

2、若干車輛同時通過多跨度銜接的橋樑,必須注意在它們之間要保持50米的距離;

3、在所有情況下,坦克的速度應該不超過15公里/小時。

T—35坦克似乎只是一種蘇聯坦克生產能力的象徵。

戰場表現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1940年6月27日,在莫斯科召開了一場會議,他們討論在紅軍部隊中的裝甲車輛的問題。在爭論期間,有關t-35的一個問題產生了。一些官員認為所有的t-35應該被改造為重型自行火炮(象su-14一樣),其它人則想要把所有的t-35轉給軍事學院。有趣的是幾乎沒人提起將他們作為第一線的作戰坦克使用。然而,由於紅軍部隊的坦克力量的迅速重組,並且新的機械化的軍團的形成,“這些坦克應該被用在前線”,這個決定被執行。1940年6月27日,蘇聯軍方決定所有的T—35坦克都要編入第8方面軍的第34坦克軍下屬的第67和第68坦克團。

衛國戰爭時期,T—35坦克作為特種裝備服役於預備役坦克團,參加了莫斯科戰役,總算有了實戰的機會,這種坦克龐大的體型倒把德國人嚇了一跳,但T—35實在是樣子貨,設計嚴重脫離戰場實際,體型巨大但裝甲薄弱(正面最厚只有35毫米),很容易就被德國坦克擊穿。第8方面軍的48輛T—35坦克在戰鬥的第一個月就大部損失,其餘的因機械故障來不及修理就被遺棄,莫斯科戰役後,T—35坦克銷聲匿跡,也意味著多炮塔坦克的沒落。

1938年,根據史達林的要求,蘇聯工程師曾準備設計一種超級重型多炮塔坦克以取代T—35(編號T—39),它被設計成重95噸,裝備一門152毫米炮、一門107毫米榴彈炮和一門45毫米炮的龐然大物,由於必須用2台總計1200馬力的發動機驅動,所以這個設計也隨著T—35的慘澹經歷而被取消。

性能參數

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蘇聯T-35型多炮塔重型坦克
生產數量60(61)
長度/寬度-9.72m/3.20m
高度3.43m
重量52噸
乘員數11人
發動機M-17M型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公路30km/h,越野19km/h
最大行程公路150km,越野70km3T#_"4
耗油量(升/百公里)公路607,越野1300
燃料載量910
爬坡性能35°
涉水深度1.2m
越障高度1.19m6
越壕寬度4.6m

主要武器

76.2mm坦克炮,24倍(早期16倍)口徑,備彈96發;仰角-5°~+25°
45mm(早期37mm)坦克炮兩門,備彈220發
5X7.62mmDT機槍(兩挺位於機槍炮塔內),備彈10000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