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博物館

蘇繡博物館

中國蘇繡博物館1986年建成,館址原在蘇州著名園林環秀山莊內,1988年底遷於蘇州景德路王鏊詞內。

基本信息

本館概況

蘇繡博物館蘇繡博物館

文化古城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在這優美環境裡孕育出的蘇州刺繡藝術,亦早已聞名於世。蘇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說苑》記載,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期,吳主孫權的趙夫人擅長刺繡,能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邑的形勢,被時人贊為“針絕”。到了宋代,蘇州已是“戶戶有刺繡”。到了明代,蘇州刺繡已形成“精細雅清”的地方特色。清代蘇繡發展到鼎盛時期。當萬報償蘇繡,則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活潑,製作精細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一四大名繡”之一。

博物館占地一畝半,分大門、儀門、饗堂三進。在寬闊的大門裡,懸掛9隻紅底明黃字宮燈,每燈一字,寫明館名。全館陳列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古代刺繡品室”,二是“明清刺繡品室”;三是“近代刺繡品室”。共展出幾百件珍貴展品,系統地展示蘇繡發展的歷史。

展品介紹

蘇繡博物館蘇繡博物館

展掛在第一室大廳迎門處的是一幅《姑蘇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是一幅長400厘米、寬33厘米的刺繡長卷。繡稿是清代畫家徐揚的同名國畫畫卷局部,取胥門到間門一段當年蘇州的繁華景象。作品在工藝美術大師李娥英的指導下,運用接針、套針、纏針、鋪針等十多種針法,500多種色線,將長卷中的鱗次林比的店鋪、官員們的顯赫鋪張的排場、蘇州學台的院試、新郎新娘向雙親參拜的蘇州風土人情,都纖毫畢具地精繡出來,不失原作的神韻,可謂是一幅蘇繡藝術精品。進門後,可以欣賞到年代最早的刺繡實物:蘇州虎丘塔出土的五代刺繡經袱、北京大演台燕王墓出土的西漢刺繡繡片、江蘇高郵天山墓出土的西漢刺繡殘片、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雙面繡經袱等。早在兩漢時期,刺繡品不僅套用甚廣,而且產地也甚廣,當時江南地區就有刺繡的專業生產,與織錦齊名。

明清刺繡品室,展出的有皇帝龍袍皇后百子衣、官服的補子,有清代流行的腰間佩飾品褡褳荷包,有室內裝飾用的鏡2">床掛等,都極為典雅秀麗。明代的刺繡立軸《松鼠葡萄》、《山雞白兔》等,清代的《仕女種花》、《菊石圖》等繡品,都凝結著刺繡先輩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展室里有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朱紅色炕毯,長4米,寬2米,是清代乾隆皇帝東巡瀋陽時御用繡品。毯面構圖,均勻地繡有五個用真金線盤繡的“喜相逢”雙蝶刺繡團花,含有夫妻相愛之意。在團花之間,以彩絨繡出圖案化的藤蔓花草,穿插靈活,格調粗擴。四周盤金繡寶螺、寶傘、寶蓋、金鍊等吉祥物,外圈繡絨回紋,色彩鮮明富麗,氣派大方,為乾隆時期代表作。

近代繡品室,重點陳列了我國傑出的刺繡藝術家沈壽和蘇州著名老藝人金靜芬的刺繡傑作。沈壽大師,原名沈雲芝,字雪宦,蘇州人,素享有“繡聖”;“神針”的美稱。她少年學藝,針功紮實,1904年,她精工繡制的《八仙上壽圖》,進呈為慈櫓太后七十壽辰賀禮,獲清代農工商部四等商勛,慈值親書賜“壽”,故改名為“沈壽”。後赴日本考察,悉心研究了日本美術繡與西方繪畫攝影。回國後,擔任京師繡工科總教習。此期間,她借鑑西洋畫的寫實手法,首創了“仿真繡”,把蘇繡技藝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她仿真繡的代表作《義大利皇后像》、《耶穌像》,先後在義大利都朗博覽會(19if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15年)獲一等獎,為中國刺繡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榮譽。此外陳列的還有齊針繡、戮紗盤金繡、平金、編金、織金等各種針法的繡品,令人目不暇接。

來這裡參觀的中外遊客,人僅可以縱觀蘇繡藝術發展的歷史,欣賞傳統的蘇繡佳作,而且還可以觀看飛針走線、功到自成的刺繡現場表演。遊客們參觀後,都讚嘆為是一次“精美絕倫的藝術享受”,外國遊客更把刺繡博物館譽為“藝術之富”、“東方明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