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據2010年統計,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自開發建設以來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了《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2月26日,在李鵬總理和吳作棟總理的見證下,李嵐清副總理和李光耀總理分別代表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定。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外經貿部批准蘇州市開發公司與新加坡開發財團組建合資公司,從事工業園區內的土地開發經營,合資期限30年。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雙方在合資公司的股份從原來的35%和65%調整為65%和35%,中方成為大股東並承擔管理權。

基本信息

簡介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了《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2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和李光耀資政分別代表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定。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起動。

區劃變革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的協定;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同年,
將蘇州市郊區的婁葑鄉,吳縣的跨塘、斜塘、唯亭、勝浦四個鎮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2002年7月,將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東環路以西3個居委會劃歸平江區,東環路以西2個居委會劃歸滄浪區,2003年,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
2003年,跨塘鎮轄橋北、新鎮2個居委會和蠡塘、婁江、婁東、婁中、湖濱、劍湖、古婁、上樓8個行政村。唯亭鎮轄唯亭、亭南、涇巷、東亭家園4個居委會和浦田、夷陵山、施家濱、懸珠、陽澄湖5個行政村。勝浦鎮轄勝浦鎮街道、金苑新村、吳淞新村、園東新村4個居委會和金港、金東、吳巷、勝巷、旺坊、南盛6個行政村。婁葑鎮轄新蘇、葑誼、葑塘、團結、星灣、獨墅湖、斜塘7個居委會,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家怡、東港家樂、金益、蓮香7個社區和板陽、洋涇、倪莊、金厙、群力、東旺港、華蓮、周葑、宅前、墩頭、斜浜、金田、東巷、盛墩、建國、聯合、南旺、南夏涇、姚東、西馬、田巷、南沙里、臨湖23個行政村。(村居名錄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2004年9月30日,江蘇省政府(蘇政復[2004]89號)批准同意將吳中區甪直鎮車坊居委會和朝前、橫港、李家、大倉、金園、鄂田、旺浜、華雲、車漁9個村劃歸蘇州市婁葑鎮管轄。調整後,婁葑鎮面積120.08平方千米,人口14.35萬人,轄20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
2009年末,婁葑鎮面積72.56平方千米、人口323310人,唯亭鎮面積115.74平方千米、人口202857人,勝浦鎮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72910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
2012年末,撤銷婁葑鎮,以星灣等36個居委會區域設立婁葑街道,以斜塘等38個居委會區域設立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立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立勝浦街道。園區管委會駐婁葑街道

行政區劃

你市《關於將我市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的請示》(蘇府呈[2003]91號)悉。現批覆如下: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

同意你市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婁葑鎮行政區域面積91.5平方公里,人口12.2萬人,轄13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跨塘鎮行政區域面積33.7平方公里,人口2.6萬人,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
《江蘇省政府關於調整蘇州市部分鎮行政區劃的批覆》(蘇政復[2012]102號2012年11月29日)
蘇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關於撤銷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唯亭鎮勝浦鎮設立街道辦事處的請示》(蘇府呈[2012]169號)悉。經研究,批覆如下:
一、同意撤銷蘇州市婁葑鎮,以星灣、獨墅湖、團結、群力、葑誼、葑塘、金益、通園路、文萃路、徐家浜、新蘇、涇園南、涇園北、東港家樂、東港家怡、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二村、新城、新加、都市、師惠、東方、貴都、新馨、沁苑、四季新、湖左岸、加城、天域、高爾夫、大湖城邦、熙岸、水巷、天翔36個居委會區域設立蘇州市婁葑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通園路28號。以斜塘、聯豐、蓮香、荷韻、蓮花一、蓮花二、蓮花三、蓮花四、車坊、淞濤、淞澤、淞源、淞潭、淞漁、翰林緣、菁英公寓、朗科、榮域、怡和、景城、星辰一、東湖大郡、東湖春韻、楓情水岸、湖畔天城、鳳凰城、第五元素、東湖林語、國際水岸、中塘、歐典、澳韻、星湖、鍾南、瓊姬墩、九華、海悅一、水墨38個居委會區域設立蘇州市斜塘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普惠路456號。
二、同意撤銷蘇州市唯亭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蘇州市唯亭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蠡塘路88號。
三、同意撤銷蘇州市勝浦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蘇州市勝浦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中勝路8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婁葑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47.75平方公里,人口13.61萬人,管理36個居委會;斜塘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72.33平方公里,人口22.83萬人,管理38個居委會;唯亭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115.86平方公里,人口25.34萬人,管理24個居委會;勝浦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35.8平方公里,人口8.12萬人,管理9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望你市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社會穩定。。

發展成就

發展概況

在中新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至2011年,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48萬個,城鎮職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3萬元和1.3萬元,率先全面達到江蘇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標,綜合發展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名列前茅,並被評為跨國公司眼中綜合吸引力最強的中國開發區之一。
2007年,園區上下以黨的十七大成功召開為動力,按照理事會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始終堅持科學率先和諧發展不動搖,全面推進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計畫”和新農村建設,區域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最佳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6億元,增長2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3億元,增長45%;進出口總額567億美元,增長13%;新增註冊外資47.7億美元、到帳外資18.2億美元,分別增長24%、14%;城鎮職工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3%,經濟發展保持了財稅增長高於GDP增長,企業利稅增長高於產值增長的良好局面。[5]截止2008年6月底,園區吸引包括77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內的外商投資企業3299家,累計實現契約外資約339.6億美元、內資1295.7億元。湧現出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企業,企業開工率和投產率均超過70%,投產兩年期以上企業80%實現贏利,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投產企業已收回投資。
園區以約占蘇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註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已經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並得到了中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吳儀副總理在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上充分肯定園區“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集約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成為先進產業的聚集地、外商投資的密集區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
2009年,在嚴峻的巨觀經濟形勢下,園區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7.5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492億元,增長8.1%;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512.8億美元,其0口241.6億美元,繼續保持了較大規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118元,分別增長了13.1%和12.6%,區域發展呈現“經濟持續回升、轉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2013年年初,商務部發布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情況通報,蘇州工業園區在參評的90家國家級開發區中總指數位列第二,其中,生態環境指標連續第3年排名第一。蘇州工業園區在生態環境、社會發展、體制創新3大類指標中排名第一,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指標分列二、三位(註:全國開發區評價體系由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社會發展、體制創新5大類指標構成)。
第一,它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協定興辦的國際合作項目;
第二,園區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權負責,成片開發由中新合資的開發公司負責,對外招商引資由中新共同負責;
第三,國務院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鑑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經驗。

主要成就

●利用外資連續多年名列中國開發區第一
●商務部國家級開發區2009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第二
●中國首批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中國首批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中國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創建園區
●中國首個服務外包示範基地
●中國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優惠政策試點區域
●中國唯一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基地
●中國唯一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
●中國唯一納米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基地
●中國城市最具競爭力開發區排名第一

未來展望

至2006年,園區發展正處於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時期。園區將遵照中央領導關於“將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建設成為資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
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示範區,研發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效應突出的科技示範區,以虛擬口岸為依託的現代商貿物流運營中心示範區,以承接跨國公司離岸外包業務為主的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區”的指示精神,以及江蘇省、蘇州市關於“將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國發展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園區之一”的目標定位,牢牢把握“轉型、最佳化、提升、創新”八字方針,堅持科學發展理念,突出和諧社會主題,深化中新友好合作,進一步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好中求快、優中求進,力爭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25%以上增幅,到2014年,各項主要發展指標在2004年基礎上再翻兩番,高起點、高水平地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四條主線

1、瞄準建成先進產業密集區,打造最具優勢的產業高地。重點抓好三個環節:一是繼續堅持龍頭髮展戰略,積極推進“百十億工程”(即五年內培育出10家產值超百億、100家產值超10億的具有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企業)。二是加快實現項目結構最佳化,更加突出科技和服務業招商,力爭5年內集聚各類軟體企業超1000家、生物納米項目超500個、服務外包營業額超500億元。三是注重提高集約發展水平,切實提高工業用地門檻,推進“騰籠換鳥”、“優二進三”,力爭中新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超20億美元。
2、瞄準建成科技創新“新矽谷”,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體系。加快工作重點從載體功能建設向創新主體培育轉型,通過加快亮點培育、扶持引導、科技人才“三大聚焦”,重點扶持50家擁有全國、全球領先專利技術的領軍人才創業項目,力爭“十一五”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達5%,聚集各類研發機構超20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70%,專業技術人員占就業人口比重超70%,其中留學人員和碩士以上人才占比達15%。
3、瞄準建成功能要素的集聚區,打造最佳的人居創業環境。以CBD開發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商務經濟,努力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辦公室”轉變。以中心城市向東推進為契機,大力推進環金雞湖商圈與唯亭島開發,努力打造全市最繁華的月光經濟集聚區、高檔時尚購物街區和文化休閒旅遊度假區。以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創建為抓手,積極推進“碧水藍天工程”,加快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示範區。
4、瞄準建成和諧社會示範區,打造最具魅力的和諧園區。力爭成為“三個新示範”,即: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境外國際合作和省內南北掛鈎,爭當區域合作和中外經濟技術交流的新示範;進一步提升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質量、環境建設水平、富民工作成效,爭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示範;大力創建法治園區、平安園區、文化園區、誠信園區、綠色園區,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爭當和諧社會構建的新示範。

五個注重

注重產業最佳化升級
園區開發堅持走經濟國際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始終堅持招商龍頭地位,突出擇商選資理念,累計引進契約外資316.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4.5億美元,註冊內資1156億元,形成了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發展格局。從地區占比看,來自歐美的項目占49%,日韓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區占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8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12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片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晶片產能位居全國前列。園區以占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和16%的IC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60%,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總額占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注重科技創新跨越
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斷加快科技發展。從科技投入看:園區累計投入超過150億元,科技三項經費連續3年翻番,R&D投入占GDP比重達3.4%。從載體建設看:啟動建設國際科技園等創新載體200餘萬平方米,建成8個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形成IC設計、軟體評測、人才培訓等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中科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均落戶園區。
注重城市能級提升
加快環金雞湖中央商務區、陽澄湖生態旅遊度假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三大板塊”建設,致力於營造良好的綜合環境。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園區開發之初,中新雙方互派專家借鑑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共同制定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園區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實施了300多項專業規劃,協調布局了工業、交通、商貿、居住、景觀等各項城市功能,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保障了開發建設快速有序地推進。二是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近4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前建設了高水準的“九通一平”基礎設施,集中建設了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燃氣廠、集中供熱廠等重點源廠,有力保障了項目持續進入和生產、生活需要。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大會展經濟、樓宇經濟、流量經濟和城市休閒經濟培育發展力度,先後建成生產生活服務設施100多萬平方米,引進沃爾瑪、家樂福、崇光等知名商業品牌10多個,集聚香港滙豐銀行、英國渣打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金融、會計、律師、中介諮詢等各類專業機構100多家,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金融商務、現代休閒和商業文化中心。
注重和諧社會構建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是注重城鄉統籌與聯動開發。切實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和農村環境改造,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不斷構築保養安置、社保救助、就業創業三道保障防線,實現了城鄉社保並軌,區內90%農戶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95%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上崗就業,社會保障覆蓋面達100%,企業參保率達100%。二是注重資源集約與生態環保。不斷提高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引導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取消農村宅基地用地規劃,積極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累計節約用地超20平方公里;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大力推廣循環經濟試點,積極倡導節能減排、中水回用和清潔生產。
注重體制機制創新
園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成績不僅僅體經濟發展和管理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借鑑,積累了符合中國國情、適合開發區實際的新經驗。1994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園區可以在堅持和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鑑吸收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對園區適用的經驗。為此,雙方合作建立了有效的學習借鑑組織體系,並由蘇州工業園區借鑑新加坡經驗辦公室和新加坡貿工部軟體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聯絡工作。十三年來,累計派出2000餘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自主學習借鑑新加坡成功經驗,在轉變政府職能及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確立了全新的“親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政府組織架構和公務員隊伍及對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形成了科學規範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環境。

文化概況

自園區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文化設施的開設與文化活動的開展,為的是改變工業園區就是文化沙漠的觀念。無論是恢復修建重元寺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
建設屬於園區的“鳥巢”(即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或積極爭取成為中國奧斯卡金雞獎”的評獎基地,蘇州工業園區都傳達了使文化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願望。
園區是特殊的,因為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是歷史自然的沿革,但園區不是,它是一個政策的使然,也基於特定政策而發展成一個新城區。中新兩地決定成立園區時,原來的房屋全拆遷了,園區數十萬居民都是“新移民”。這是園區文化的特點—移民化,非常年輕而且很國際化,園區的文化(產業)要根據這個特色來做,這方面還在慢慢地積澱。
2007年10月開幕的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原名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以及2008年1月17日才開光的重元寺,就是園區重點發展的兩個人文景點。科文中心的總投資近17億元人民幣(約3億4000萬新元),占地面積近14萬平方公尺。這個用了兩年半建設的中心,擁有1200個座位的大劇院,可容納500人邊用餐邊看錶演的演藝餐廳、電影城以及商業中心,未來還要建設科技展館和藝術展館。該建築秉承了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師保羅.安德魯(PaulAndreu)的設計理念,集合了“一顆珍珠、一段牆壁、一座園林”。
在陽澄湖畔的重元寺則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據了解,其原址上如今只剩下一間破舊不堪的偏殿。重建後的寺廟占地200多畝,寺內最引人注目的是33公尺高的觀音像,為中國最高的室內觀音像。
此外,金雞獎評獎基地也落戶園區。園區打算在科文中心內設立金雞獎展示館,也考慮建草鞋山文化展館。草鞋山遺址位於園區唯亭街道陽澄湖南岸,相傳為春秋時期吳國國王余昧的墳墓所在地,後被確認為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方之一,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
2011年5月27日,台灣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誠品蘇州分店正式奠基開工。誠品蘇州分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將打造成一個集結文化、表演、藝術、商業、觀光以及人才培育,具有跨界綜效性的創意平台,項目預計在2014年完工。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無錫這六個城市中,誠品最終選擇了蘇州。誠品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表示“之所以選擇蘇州工業園區,是被園區的誠意所感動,其次是蘇州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教育概況

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園區工委、管委會堅持科教興區戰略。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辦人民滿意學校”的宗旨,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現代化體系。至2009年,園區共有幼稚園26所(其中2007年9月又新增2所)、國小9所、國中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社區教育中心4所、新加坡國際學校和特殊教育(博愛學校)各1所、獨墅湖高教區入駐高校10所。中國小(含幼稚園)共有教職工2828人,在校學生33202人。2004年,園區通過了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的市級評估。
園區自1994年開發建設以來,始終把教育作為最重要的基礎環境、居住環境、發展環境來抓,通過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推進教育優先發展、率先發展。園區教育現代化工程大致經歷了全面啟動、內涵提升和持續發展三個階段。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園區根據《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遵循“高於省標”的原則,不斷強化優勢,努力提升弱項,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整體提高。園區工委、管委會深刻認識到教育現代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抓手,是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民心工程,更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教育現代化是個動態的過程,是不斷發展著的現代化,為保持教育現代化水平始終領先於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水平,園區工委、管委會牢固確立教育投入是戰略性投資、基礎性投資的理念,始終把教育作為最重要的基礎環境、居住環境、發展環境來抓。
園區著重把教育現代化的目標鎖定在六個方面:
1、教育思想的現代化。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形成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體系。
2、辦學條件現代化。學校設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做到場地充足、校舍建築完備、專用教室齊全、教學設施先進,逐步實現校園聯網、校際聯網、區域聯網、國際聯網。
3、教育發展水平的現代化。實現學前教育普及化,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階段教育優質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社會教育終身化,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4、教育教學體系的現代化。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布局合理,橫向溝通,縱向銜接,與經濟、科技、文化結合,普教、職教、成教、高教統籌。
5、教師隊伍現代化。教師學歷高等教育化、教師來源多元化、培養機構綜合化,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化。
6、教育管理現代化。推行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依法治教,依法辦學;探索建立現代教育體制、現代教育制度和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大力套用現代管理手段,促進管理專業化。
園區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堅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行管理規範化;堅持區鎮聯動,努力實現教育均衡化;堅持素質教育,不斷追求教育人本化;注重師資培養,全力推進隊伍現代化;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基本實現教育多元化;堅持特色立校,基本實現辦學優質化;堅持合作交流,全面推進教育國際化。園區立足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實際而不斷探索,適應於區域現代化建設而不斷推進,努力改革,不斷創新,逐步豐富與提升園區教育現代化水平與內涵。
獨墅湖高教區:為適應園區,乃至蘇州市,經濟快速發展對高端人才、套用型人才的需求,經國務院領導同意,蘇州市委、市政府於2002年決定建設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作為培養適應蘇州跨世紀發展的多學科、高層次、創新型研究生教育基地,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自成立以來,大膽創新人才培養與辦學理念,致力推進中外名校入駐進程。中科大、西交大、東南大學人民大學設立了研究院、南大、復旦、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了研究生院,西交利物浦大學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蘇州港大思培科技職業學院獲得批准辦學,蘇州大學新校區規模不斷擴大。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在校生總規模超過2.5萬人,已成為區域高端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與科技創新的新亮點。到2010年,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將完成整體開發,師生規模達5萬人左右;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平台和研發機構超過50個,高等院校實現科研成果轉化項目累計達到50個以上,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區之一

旅遊產業

蘇州工業園區旅遊是蘇州大旅遊格局中的七大板塊之一,2009-2010年,園區投入上百億巨資,打造了金雞湖景區、陽澄湖旅遊度假區兩大旅遊區域,正在成為與蘇州古城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現代都市休閒旅遊新去處。園區2010年旅遊人數達到300萬人次,2011年,僅1-6月份,就已經超過了250萬人次。
園區的旅遊資源向來並不缺乏,金雞湖陽澄湖、獨墅湖風光旖旎,觀光旅遊、休閒旅遊足以與古城人文旅遊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金雞湖兩岸各種風味的美食名店,設施優越的健身館以及越來越多的酒吧、KTV等則為旅遊所必需的餐飲、娛樂、康體創造了優越的條件,而科技文化藝術中心、李公堤和重元寺的落成開放,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遊客的眼球。
緊隨其後將登場的摩天輪公園、陽澄食街、陽澄農莊等一個個重頭項目都給園區旅遊這篇文章增添了更多的筆墨。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工業旅遊項目也順利通過了國家旅遊局的最終驗收並獲得了高度評價。國家旅遊局檔案通知,綜合保稅區工業旅遊項目已被正式批准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園區旅遊產業成功實現了工業旅遊的新突破。

新興產業

蘇州工業園區以納米技術為引領,重點發展了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融合通信、軟體動漫遊戲、生態環保等新興產業。
生物醫藥產業:既有排名世界500強的跨國醫藥企業,也有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民族企業。園區的生物類醫藥、新型醫療器械,以及化學製藥在國內醫藥產業占據重要地位。
光電新能源產業:已形成擁有高端核心技術的覆蓋LED上游襯底材料、外延生長與晶片封裝及照明產品的上下游完整產業鏈(2013年資料)。
軟體產業:聚集省級軟體企業219家,年均產值增長率超過50%。多家企業入選“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體企業”、“中國軟體企業出口、外包十強”
積體電路產業:擁有從IC設計、晶片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及以中游面板模組製造為主的包含上游材料及相關電子材料製造的產業集群
動漫遊戲產業:聚集擁有較強研發能力的動漫遊戲企業80多家,超過半數企業從事原創,多款動漫遊戲產品成功打入歐美、東南亞等地
融合通信產業:涵蓋晶片、網路設備、智慧型終端、套用軟體、增值業務及數字內容等多個領域,並在晶片設計、網路設備等產業鏈環節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優勢,受到了英特爾等國際知名企業的高度認同
生態環保產業:園區已在環保設備、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產品及環境服務領域形成100多家具有特色的企業,環保產業結構最佳化

地理交通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它緊鄰上海杭州無錫南京寧波等重要城市,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經濟中心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古城區東部,以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世界各主要城市相連。 軌道交通20分鐘到達上海、60分鐘到達南京,與滬、寧、杭融入同城軌道化生活。 在蘇州市新制定的城市總體設計中,明確了蘇州工業園區在“雙城雙片區”格局中的“蘇州新城”地位,即把園區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總部經濟和商務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機場
名稱
蘇南碩放國際機 場距蘇州市區20公里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距蘇州市區70公里

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距 蘇州市區90公里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距蘇州市區100公里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距蘇州市區200公里
蘇州光福機場軍用機場 距蘇州市區23公里

海運港口名稱
上海港距蘇州90公里;年吞吐量3億噸,104個萬噸級泊位
張家港港 距蘇州36公里;年吞吐量800萬噸,18個萬噸級泊位
太倉港距蘇州30公里;石油港口,預計萬噸級泊位30個
常熟港距蘇州30公里;化工港口,預計年吞吐量150萬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