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市

蘆洲市

蘆洲市是台灣台北縣下的一個縣轄市,1997年10月6日因人口超過十五萬人,由蘆洲鄉改制為蘆洲市。 蘆洲市緊鄰台北市士林區,中間隔著淡水河相望,與台北市無橋樑連線,須經由三重市的重陽橋。近年來新興的工業與住宅發展快速增加,逐漸成為台北市重要的衛星城市之一。

基本信息

(圖)蘆洲市位置圖蘆洲市位置圖


地理環境

蘆洲市位於台北盆地西北部,淡水河下游西岸。東北隔淡水河與台北市士林區社子島相望,西接五股鄉,東南與三重市毗鄰,地勢低平,由東南向西北漸低,略向西北傾斜。蘆洲市為大漢溪新店溪兩溪沖積沙洲,土壤肥沃,適於農耕。蘆洲市與三重市的東面與西面分別被淡水河與二重疏洪道包圍,形同一個島。早年的蘆洲市因地勢低平且缺乏防洪設施,易受到淡水河的潮汐影響,淹水問題相當棘手;每逢大雨颱風道路時常積水及膝,嚴重時甚至以舟代車才能出入。直到二重疏洪道及相關防洪設施完工後,蘆洲市才真正脫離淹水的境遇。

歷史

(圖)蘆洲市行政區蘆洲市行政區

政務,原台北州新莊郡鷺洲莊改稱台北縣新莊區鷺洲鄉。1947年4月1日鄉內的二重埔、三重埔地區劃出另設三重鎮,鷺洲鄉一併更名為蘆洲鄉1950年撤銷新莊區,由台北縣政府直轄。1998年改制為縣轄市。

蘆洲古名一覽
古時候的蘆洲,原本是鄰近淡水河畔的一片低平沙洲。水澤遍布,河岸兩旁蘆草叢生,每當蘆花盛開時,花絮紛飛,白茫茫的景觀,煞是好看。夜晚月上樹梢,蘆花泛著淡黃月色,微風吹拂,猶如浪花飛舞,頗有思古之幽情,因此常令騷人墨客徘徊流連,當時亦有“蘆狄泛月”之美稱,列為淡水八景之一。

河上洲:本地過去是由河流沖積而成的沙洲,水患頻仍,居民必須時常與河爭地,低洼的地勢宛若居於河上,所以蘆洲最早名為“河上洲”。
和尚洲:“和尚洲”一名,初見淡水廳志。清領時期雍正年間,大約十八世紀中葉,當時地主多將土地獻予廟宇再行租回,假藉佃農身份以減免應向政府所納稅糧,因此蘆洲的土地多由關渡一帶僧侶掌管;而僧侶舊稱和尚,所以一般人亦稱本地為“和尚厝”。又“河上”與“和尚”音相近,彼此相混合,因此又有“和尚洲”之稱。
鷺洲:蘆洲原為一河洲,凡洲渚有水處,常吸引鷺鷥聚集,成群的鷺鷥翱翔於蘆花水澤間,蔚為景觀,故亦有“鷺洲”的別稱。
蘆洲:台北州新莊郡鷺洲莊改稱台北縣新莊區鷺洲鄉。1947年4月1日鄉內的二重埔、三重埔地區劃出另設三重鎮,鷺洲鄉一併更名為蘆洲鄉。
鹹草埔
中洲埔

交通

軌道運輸
(圖)蘆洲市交通網蘆洲市交通網

台北捷運蘆洲支線(興建中)自台北橋西端起,經三重三和路至蘆洲,全長6.4公里,共設5個車站及1座機廠,全線以地下型式興建。本市內設有蘆洲機廠及蘆洲、三民高中、徐匯中學等3站。
台北捷運黃線(規劃中)納入台北捷運第3階段路網規劃,本市規劃有Y21(徐匯中學)及Y22、Y23等3站。

國道及快速公路
國道1號及汐五高架段自本市民和、得仁2里南側通過,未設有交流道;本市經由縣道103號(三重三和路)至三重交流道可連線國道1號。
台64線東西向快速公路(八里-新店線)自二重疏洪道西側五股鄉境通過,預定2009年底全線完工;本市可經由環堤大道興建中之二重疏洪道橋連線台108線(五股中興路)交流道。

主要道路及橋樑
重陽橋
:早年蘆洲地區沒有橋樑直通台北市,前往台北市必須經由台103線(三重三和路)接台北橋,十分不便。1991年元月重陽橋通車,本市可利用台103甲線集賢路直接上橋進出台北市士林區
縣道103號三民路:通過蘆洲市行政中心,連線成蘆橋和中山一路,是台北及三重通往五股成洲及八里必經道路。台北捷運蘆洲支線在本路段設有徐匯中學、三民高中及蘆洲等3站。
縣道103甲集賢路:連線中山一路及位於三重五華地區的重陽橋,是本市出入台北市的重要道路,也是本市最寬敞的道路。
縣道108號五股中興路:自本市南側五股鄉境通過,是三重直通五股的重要道路,興建中的台64線快速公路於本路段設有台108線交流道,本市可經由中山一路及環堤大道連線。

次要道路
中山一路:蘆洲通往三重最主要道路
中正路:通過舊蘆洲聚落中心,曾為鄧麗君故居所在。
長安街:灰瑤地區主要道路。
長榮路:南港子重劃區核心道路,連線三民路和光華路。
民族路:呈倒C字型走向,為樓厝地區主要道路。

教育

大學
國立空中大學

高級中學
台北縣立三民高中
天主教徐匯中學

國民中學
台北縣立蘆洲國中
台北縣立鷺江國中
台北縣立三民高中國中部

國民國小
台北縣蘆洲市蘆洲國民國小
台北縣蘆洲市鷺江國民國小
台北縣蘆洲市成功國民國小
台北縣蘆洲市仁愛國民國小
台北縣蘆洲市忠義國民國小

名勝介紹

(圖)蘆洲李氏古宅蘆洲李氏古宅

李氏古宅 抗日名將李友邦故居,台北縣蘆洲市中正路243巷19號的“李氏古宅”李氏古宅為李濯夫於清鹹豐七年創建,位於蘆洲田仔尾,故人稱“田野美”。原建築為“編竹夾泥牆”式構造,計有60個房間,9個客廳,120個門。 古宅大門刻有清代舉人羅秀惠所提“外翰”門額,宅前半月形蓮花池一座及一條小運河可通淡水河,李宅至今維護良好為台灣傳統農村家族聚落之典型建築。 李宅可說是由三個合院式建築群所構成,各建築物之間的中庭度甚小且廊道四通八達,亦是長廊光影取景點。很多朋友長這么大可能只聽過阿嬤時期的八腳古董床,裡面是個暗室,利用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懸吊蚊帳,古早的梳妝檯,使用慢快門拍攝出古意盎然唯美浪漫臥房。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門廳、正廳、後廳、閣樓、屏門、石磨、灶腳、食堂、水井,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李氏古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