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新劑型

藥物劑型的發展

藥物劑型是藥物存在和投入機體的形式,其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第1代為丸劑片劑膠囊注射劑;第2代為前體藥和緩釋劑;第3代為速度控制釋藥劑型;第4代為方向性給藥系統。其中前兩代屬常規劑型,後兩代則是近二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藥物新劑型,尤其是近年來發展的控制釋藥系統,統稱藥物運載系統(簡稱DDS)。首先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的RobSion(1978),具體是說通過製劑手段將藥物以活化的物理、化學體系中按程式釋放出來,也就是在規定時間,按一定的速度釋放,並作用於特定的靶器官,能維持較長時間有效的血液濃度。同常規劑型比較具有療效高、作用時間長和不良反應少等優點。

新劑型分類

1速度控制釋藥劑型
是指用機械、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控制藥物進入體內或組織速度的給藥體系。根據藥物理化特性和釋放速度大小又可分為以下3類。
1速度控制釋藥劑型
是指用機械、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控制藥物進入體內或組織速度的給藥體系。根據藥物理化特性和釋放速度大小又可分為以下3類。
1.1速釋劑型
是利用分散度原理,套用強親水性載體將溶解度小、溶解速度慢的晶體藥物高度分散,破壞其晶體結構,甚至製成分子包合物或分子分散,從而比原藥成倍的速度釋放出來,以達到速效和高效目的。如固體分散劑,將藥物高度分散於惰性載體中,形成一種以固體形式存在的分散體系,以增加難溶藥物的分散度,並朝緩釋控釋靶位釋藥方向發展。固體分散製劑由載體和藥物組成。
環糊精包合物則是將藥物分子包被嵌入環糊精(CD)的筒狀結構內,形成超微粒分散物。藥物經包合後,提高藥物的溶解性、釋放速度和穩定性,降低了不良反應;另外便於加工成其它劑型。CD可在體內降解成有用的葡萄糖,但CD對酸不穩定,其包合作用受藥物分子大小、形狀限制。CD包合物的製備方法比較簡單,有飽和溶液法、攪拌、研磨、中和、共沉、揉和、溶媒和冷凍乾燥法等。
1.2控速釋放劑型
按控釋機理可分為以下幾種:
(1)滲透壓控釋體系 是利用體系與環境滲透壓差產生的恆速釋藥原理而設計的製劑。1975年Theeuwes首先提出了滲透泵概念。口服大多為片劑,非口服的有滲透泵栓、膜和眼用等。以口服滲透泵片(OT)為例,它是由半透膜、藥物、滲透活性物質和推進劑組成,這些製劑不受環境pH和胃腸內容物影響。
(2)膜控制擴散系統 是將水溶性藥物及輔料包封於高分子生物惰性聚合物膜內,藥物通過透性膜恆定、勻速而長時間地向外擴散釋放。現已成功地用於口服、透皮、眼科等給藥系統。該劑型由藥物、輔料和包衣膜組成,其中包衣膜又由水不溶性膜材料、致孔劑和增塑劑組成。
(3)控制溶解釋藥製劑 製備容易,組成簡單,僅藥物加輔料。它不僅使易溶藥物保持恆速釋放,同時也使難溶物快速、恆速溶解釋放。如氯黴素控釋眼丸等製劑。
(4)控制蝕解釋放體系 系把藥物用生物水溶可蝕性高分子材料包裹,進入胃腸道後吸水膨脹成凝膠狀,阻止水份的滲入而保護其內的藥物不致立即溶解,待凝膠逐漸溶解脫離後,藥物方能溶解和釋放出來,如已製成的乙胺嗪控制片。
1.3緩釋劑型 是運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藥物分散於凝膠、孔道骨架、包衣膜樹脂油液或微囊化,從而達到有規律緩慢釋放藥物目的。屬於這類製劑的較多,如已套用的長效土黴素顆粒、乙醯水楊酸緩釋片、硫酸鋅緩釋劑等。微膠囊製劑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類製劑,是用天然高分子物質或共聚物包裹藥物而形成的囊狀顆粒。這種微囊可改變藥物顏色、形狀、重量、體積、溶解性、反應性、耐久性、壓敏性、熱敏'性、光敏性、穩定性和易成形性等功能。但目前生產工藝上尚存在一些技術難題,有待進一步改進。被包裹的藥物則可以是液體、固體或氣體,如氯黴素四環素青黴素乙醯水楊酸等近30類藥已製成微囊。有人將磁性物質如磁鐵礦微粉末(FeO-Fe2O2)同抗癌藥物一起微囊化而製成方向性微型膠囊,主要用於癌症治療。
2方向定位控釋劑型
是將藥物和載體結合包埋後,能向靶組織釋藥的體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微球製劑 藥物分散或吸附在高分子或聚合物基質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統,利用機體向不同組織對不同大小微球的阻留特性,而建立的靶向給藥體系,對腫瘤化療極為有利。另外,微球還具有緩釋性、栓塞性和避免抗藥性等特點,可以製成磁性、乳化和免疫球蛋白、包衣微球等,提高其識別靶區功能。
利用微球運載的藥物多為抗癌藥抗結核藥平喘藥疫苗等。
(2)靶向乳劑 是用乳劑作載體傳遞藥物定向靶部位的微粒分散體系。其靶向性與乳滴大小、表面電荷、處方組成及給藥途徑有關。乳劑可分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O/W型:經靜脈給藥主要指向網狀內皮細胞豐富的和肺臟器官和組織。 W/O 型:經肌肉、皮下或腹腔給藥則主要集於鄰近的淋巴器官。
(3)毫微體系 其粒子直徑一般小於250nm,主要有毫微囊毫微球粒毫微脂粒和微孔等類型。它們除有趨向網狀內皮系統和蓄積炎症部位外,有的還具有增溶、延緩釋藥便於吸收和提高穩定性等作用。
(4)磁性藥物製劑 是將藥物與磁性物質混合於載體中,進入體內後利用體外磁場效應來引導藥物在體內定向移動和集中於靶區。主要用於抗癌藥物。
(5)靶向前體藥物 是將抗體結合到前體藥物或毒素上,進入機體並有選擇性導向癌細胞,這時原來經化學修飾而不顯活性的前體藥物,可逆性經生物轉化成有活性藥物而發揮抗癌作用。
(6)脂質體 是將藥物包封於類脂雙分子層而形成的超微球體系。早在1965年,英國的Han等將磷脂懸浮於水中,第一次製得脂質體,用於生物細胞膜的模型研究;Sessa第一次提出用作藥物載體,此後這一領域研究非常迅速,因為脂質體具有以下特性:
①靶向載藥作用:不僅趨向網狀內皮淋巴系統,還可增加藥物在靶組織滯留時間和蓄積量;②延長藥物有效作用時間,降低藥物血漿清除速率;③改變了藥物與細胞的作用機制,從而避免了耐藥性產生;④降低不良反應,減少用藥量;⑤改變了用藥途徑,可使口服無效藥變成口服有效藥。另外有的藥物經脂質體包封后,可直接進入腦和淋巴組織等;⑥脂質體還具有生物可適性、可降解性、半透性和無毒無免疫原性;⑦增強免疫反應或緩和過敏反應等優點。脂質體的製備方法主要有攪拌、振盪、勻化、抽提、超聲、注入事脂質體膜組成成分、製備方法和生產工藝研究,以便提高其包封率、穩定性與特異性能。
3障壁傳遞裝置
脂質體表面活性劑、水系統組成液晶狀微膠態聚合體,可把藥物聚合形成球狀,而且具有液晶性質,並能改變給藥途徑。如原為非吸收的藥物肝素胰島素鏈黴素博來黴素等經脂肪酸和表面活性劑製成微晶體後則可在直腸、小腸或大腸吸收。

新近藥物劑型的發展趨勢

(1)尋找、改進和開發新型藥物輔料,對原輔料存在的缺點,經過理化和加工修飾予以改進;尋找同類代替品,開發利用自然產物或來源廣泛的輔料,還可以改變處方和操作等。尤其是無毒、可逆和特異性吸收的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研究。
(2)從器官、細胞和亞細胞水平認識黏膜給藥途徑、作用機理和代謝途徑等。
(3)根據滲透壓、蒸氣壓、機械磁性、離子滲透、pH值、水分、水解和活性等多種方式觸發釋藥系統的研製。
(4)運用時辰藥物動力學原理,設計新的控釋藥物系統,達到定時定量釋放有效治療劑量的藥物。
(5)靶向給藥系統向縱深方向發展,以提高藥物對機體病灶定向選擇和傳輸準確性,從而以最少劑量達到最佳療效。
(6)藥用納/微米技術,目前已開發出實用納米/微米藥用樹脂,它是具有納米結構和微米粒徑的一種功能性園球狀樹脂。不僅可用於中藥現代化關鍵技術中藥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新型多膚藥物快速合成和西藥篩選,而且還具有更廣泛的套用前景。
(7)開發新劑型擴大新用途比研製新藥所需費用要少得多,且從開發到臨床套用的周期也短得多,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發新劑型和擴大新用途深受藥物研究機構和藥物製造商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