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也是一個網狀的液體系統。該系統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液組成。淋巴結的淋巴竇和淋巴管道內含有淋巴液,是由血漿變成,但比血漿清,水分較多,能從微血管壁滲入組織空間。

基本信息

概況

淋巴系統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也是一個網狀的液體系統。該系統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液組成。淋巴結的淋巴竇和淋巴管道內含有淋巴液,是由血漿變成,但比血漿清,水分較多,能從微血管壁滲入組織空間。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結、脾、胸腺和齶扁桃體等,脾臟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能過濾血液,除去衰老的紅細胞,平時作為一個血庫儲備多餘的血液。淋巴組織為含有大量淋巴細胞的網狀組織。

功能

淋巴系統是人體的重要防衛體系,它與心血管系統密切相關。淋巴系統能製造白細胞和抗體,濾出病原體,參與免疫反應,對於液體和養分在體內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淋巴系統沒有一個像心臟那樣的泵來壓送淋巴液。新的組織液流入細胞間的空隙中的液體擠入淋巴管。動脈和肌肉的張縮也對淋巴液施加向前的壓力。呼吸作用則在胸導管內造成負壓,使淋巴液向上流而回到血液中去。
人受傷以後組織會腫脹,要靠淋巴系統來排除積聚的液體,恢復正常的液體循環。

淋巴管道

根據淋巴管道的結構和功能特點,可分為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乾和淋巴導管

(一)毛細淋巴管

毛細淋巴管lymphatiec capillary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以膨大的盲端起始於組織間隙,收集多餘的液體。其管壁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內皮細胞間的間隙較大,無基膜和外周細胞,有纖維細絲牽拉,使毛細淋巴管處於擴張狀態。因此毛細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較大,一些不易透過毛細血管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細菌、異物、癌細胞等較易進入毛細淋巴管。毛細淋巴管分布廣泛,除上皮、角膜、晶狀體、牙釉質、軟骨、腦和脊髓等處無毛細淋巴管外,遍及全身各處。

(二)淋巴管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由毛細淋巴管匯合而成,管壁內面有豐富的瓣膜,可分為淺、深淋巴管兩組。淺淋巴管位於淺筋膜內,與淺靜脈伴行;深淋巴管位於深盤膜 深面,多與深部的血管、神經等伴行。

(三)淋巴乾

淋巴乾 lymphatic trunk由淋巴管匯合而成。全身各部的淺、深淋巴管匯合成9條淋巴乾 :收集頭頸部淋巴的左、右頸乾,收集上肢淋巴的左、右鎖骨下乾,收集胸部淋巴的左、右支氣管縱隔乾,收集下肢、盆部及腹部成對臟器淋巴的左、右腰乾,收集腹部不成對臟器淋巴的腸乾。

(四)淋巴導管

9條淋巴乾匯集成2條淋巴導管lymphatic duct,即胸導管和右淋巴管,分別注入左右靜脈角
1 胸導管thoraici duct 胸導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管道,長30-40cm。其下端起自乳糜池。乳糜池cisterna chyli 通常在第12胸椎下緣到第1腰椎體的前面,是由左、右腰乾及腸乾匯合而成的梭形膨大。胸導管起始後經主動脈裂孔入胸腔,沿脊椎右前方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向左側斜行,然後沿脊柱左前方上行,出胸廓上口至頸根部,呈弓形彎曲注入左靜脈角。胸導管在注入靜脈角之前還接納左頸乾、左左鎖骨下乾和左支氣管縱隔乾。胸導管收集右下肢、盆部、腹部、左半胸部、左上肢和左半頭頸部的淋巴,即全身3/4部位的淋巴。
2 右淋巴導管right lymphatic duct 為一短乾,長約1.5cm,由右頸乾、右支氣管縱隔乾和右鎖骨下乾匯合而成,注入右靜脈角。右淋巴導管收集右半頸部、右上肢、右半胸部等處的淋巴,即全身1/4部位的淋巴。

淋巴結

淋巴在向心流動中要通過一系列的淋巴結。淋巴結lymph nodes為圓形或橢圓開、大小不等的小體,一側凸隆,另一側凹陷,凹陷中央處為淋巴結門。與淋巴結凸側相連的淋巴管稱輸入淋巴管,數目較多。出淋巴結門的淋巴管為輸出淋巴管。淋巴結一般成群存在於較隱蔽的部位和胸、腹腔大血管附近。淋巴結的主要功能是濾過淋巴、產生淋巴細胞和參與免疫反應。了解局部淋巴結的位置、收集範圍和引流去向,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有一定意義。

一、全身各部的主要淋巴結:

(一)頭頸部的淋巴結:下頜下淋巴結,頸外側淺淋巴結,頸外側深淋巴結
(二)上肢淋巴結:腋淋巴結
(三)胸部的淋巴結:支氣管肺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四)下肢的淋巴結: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
(五)盆部的淋巴結:髂外淋巴結,髂內淋巴結,髂總淋巴結
(六)腹部的淋巴結:腰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腸系膜上淋巴結,腸系膜下淋巴結
沿著毛細淋巴管有100多個淋巴結或淋巴腺,身體的頸部、腹股溝和腋窩特別密集。每個淋巴結里有一連串纖維質的瓣膜,淋巴液就從此流過,濾出微生物和毒素,並加以消滅,以阻止感染蔓延。
當病毒侵入人體發生感染時,淋巴結會腫大疼痛。像喉嚨發炎時,會在下巴頦下摸到兩個腫塊,那就是淋巴結。炎症消失後淋巴腫塊也會自然縮小。

二、淋巴結的結構

淋巴結表面有被膜,被膜內面緻密的部分稱為皮質.中央部疏鬆的部分為髓質。
(1)被膜 淋巴結的被膜包繞在淋巴結皮質的表面,是由緻密的結鄒組織構成,在淋巴結的凸側面有數條淋巴管穿入被膜、與被膜下淋巴竇相通。在淋巴結門有淋巴管、血管和神經出入。被膜中的結締組織纖維束排列不規則,有些膠原纖維和彈件纖維束伸入淋巴結皮質與皮質中的纖維共同構成淋巴結皮質的小梁,形成淋巴結的網狀支架。
(2)皮質 淋巴結的皮質位於被膜的下方,主要由間質性結締組織和各種類型的細胞構成。皮質區有皮質淋巴竇、皮質區、副皮質區和淋巴小結區。
皮質淋巴竇包括被膜下竇、皮質小梁間淋巴竇和副皮質淋巴竇。這些淋巴竇互相通連並與髓質淋巴竇相通。各部位的竇壁均由淋巴內皮細胞構成,內皮細胞間連線鬆弛.有大小不等的間隙,細胞的結締組織面有斷續可見的稀薄的基膜,有些部位完全缺如。內皮細胞核呈不規則的長形,胞質中線粒體、糙面內質網較少,近管腔而有許多吞噬泡,偶爾可見脂類包含物。淋巴內皮細胞的胞質與膠原纖維和其它結締組織密切接觸。個別部位在電鏡下可見到巨噬細胞通過內皮細胞間隙遷移。竇腔內含有大、小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紅細胞很罕見。巨噬細胞多靠近竇腔的邊緣,其偽足常通過內皮細胞間隙伸至竇腔外的結締組織中。
(3)髓質 髓質位於淋巴結的中央部.主要由髓索和髓質淋巴竇構成。髓索是由淋巴組織構成的索條狀結構,相互連線成網。形狀不規則.以網狀纖維組織的支架,網間漿細胞和巨噬細胞占明顯的優勢。淋巴細胞和纖維母細胞較少、髓質區的漿細胞形狀變化多端,糙面內質網豐富,帶有粗糙的顆粒,呈環狀,有些部位明顯擴大成囊狀膨大。細胞核附近有明顯的高爾基氏器。髓索間的髓竇結構與皮質竇相似.並由皮質竇處延續而來、腔隙比皮質竇寬闊,形狀不規則,由皮質竇流入髓竇的淋巴,最終匯入輸出淋巴管、從淋巴結門穿出。髓質中有成團的巨噬細胞,漿細胞,可稱為巨噬—漿細胞島,其胞突相互交搭重迭、密切接觸、也與其它淋巴組織細胞相聯繫,這些細胞也可與紅細胞相接觸。不同類型的細胞質突之間的接觸聯繫,增強了細胞的吞噬免疫功能,尤其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可通過淋巴內皮細胞間隙遷移,有利於淋巴結的防禦、免疫功能作用。

淋巴組織

淋巴組織是由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的結締組織,又稱為免疫組織。網狀纖維形成細胞間微細的網狀支架,主要有膠原纖維和彈件纖維構成。構成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軸直徑約65nm,纖維束排列不規則,有些膠原纖維與彈性纖維相互交義。網狀纖維間有大量的淋巴細胞,部分巨噬細胞,網狀細胞。有散在的漿細胞和成纖維母細胞等。在不同部位的淋巴組織這些細胞的多少是有區別的,在炎性與非炎性區,這些細胞的比例有很顯著性差別。如在炎症發作區域,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大量增加,巨噬細胞有活躍的偽足、吞噬活性增加。
淋巴組織在人體分布廣泛.如呼吸道、消化道及尿生殖器的黏膜等處。它易與淋巴結.扁桃體.胸腺,脾等淋巴器官的構成。特別在空腔性器官的管腔大小和方向位置突然發生改變的部位,呼吸道的鼻咽部、咽峽、食管下端、胃噴門部、幽門部、十二指腸、迴腸、闌尾、乙狀結腸;輸卵管的子宮部,靜脈叢等部位都是淋巴組織較集中的地方。淋巴組織可分為彌散性淋巴組織和淋巴小結。

一、彌散淋巴組織

彌散性淋巴組織分布較分散,組織中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網狀細胞也較稀疏,與相鄰的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 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和尿生殖器官的黏膜下。部分出現在胸膜、腹膜下和淋巴管,小靜脈的內皮下層。

二、淋巴小結

彌散的淋巴組織與淋巴小結嚴格說來沒有明顯的界限.隨著機體的生理病理過程而有所改變。如彌散的淋巴組織,在有炎症情況下,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大量增加,有時可形成淋巴小結;有時淋巴小結中的淋巴細胞可以分散,稀疏配布.而變成彌散的淋巴組織,甚或變成為一般的網狀結締組織。
淋巴小結是淋巴細胞密集、形成具有一定形態和結構相似的淋巴組織團塊,散在於淋巴組織之中,多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在0.2-2mm。在淋巴結、胸腺、脾等淋巴器官中分布有許多淋巴小結。在消化道、呼吸道的黏膜下等處也分布有淋巴小結。單個分布的小結稱為淋巴弧結,數個或數十個淋巴小結聚集成團構成淋巴集結。淋巴小結與淋巴結的區別在於淋巴小結沒有輸入淋巴管和淋巴竇。淋巴結產生的淋巴細胞一部分經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組織間隙。淋巴小結主要由B淋巴細胞組成,網狀纖維組織構成了淋巴小結的微細支架,淋巴小結周圍彌散的淋巴組織的網狀纖維支架個主要有T淋巴細胞填允。但有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漿細胞和巨噬細胞等。

淋巴系統的發生髮展

淋巴系統的發生經歷了漫長的衍化過程。原始動物到高等動物,脈管的通透性越來越低,在脊椎動物內皮細胞及其連線構成了通透屏障。而在無脊椎動物,這一屏障是由周皮細胞構成。在有關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中,常產生三種錯誤認識:(1)認為新一代原始動物是從他們相鄰的前一類動物中分化而來的,忽視了它們在某個時期出現的飛躍突變發展的可能性。(2)忽視了動物也可以退化的事實。(3)認為相同的只會發生一次,忽視了集中進化。
人們研究了水蛭綱,發現這類寄生蟲的脈管系統實際上是體腔發育衍化來的。其脈管有連續密閉的內皮細胞層,內皮細胞層外周並有不連續的周皮細胞,內皮細胞有許多窗孔。只有脊椎動物的脈管才具有這些結構特徵。從脈管進化來看,水蛭似乎是所有無脊推動物中最高等的動物。並且認為水蛭的體腔脈管系統已與脊椎動物的淋巴系統相接近,甚於有報告發現水蛭有“淋巴心”的存在。
軟體動物門的頭足綱,通過對魷魚和章魚的大量研究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其脈管壁通常具有一層完整的基膜和一層完整的內皮細胞,它們之間具有無脊椎動物類型的粘連小帶連線,其間隙在20nn,間隙中充滿一些可能作為通透屏障的電子密度較高的物質。但頭足綱的脈管有多種類型,有的內皮細胞不連續,其間隙大小懸殊較大,細胞有許多突起,並含有一些囊泡、原纖維,且常有微管。某些部位如主動脈,有多層周皮細胞,肌層可見
內環層,外縱層的肌細胞,有收縮功能的血管,其周皮細胞內側常有絲狀纖維樣結構。Andoyozhia(1953)認為頭足綱已具有真正的淋巴系統,他將帶染料的海水注射到套膜血管、發現有些脈管並未灌注顯色,他認為這些未著色的脈管是真正的淋巴管。smith(1963)通過皮下注射和血管灌注TryPan藍,未見有另一套脈管系統的存在。他認為前者的實驗結果可能是由於海水引起部分脈管收縮從而未被灌注所致。他發現有些染料到達了腎囊.表明這
些染料顆粒是通過血管運輸進入的。
對於腹足綱的脈管研究甚少,Amoroso等(1964)只發現其脈管有不連續的內皮細胞和連續的周細胞層。但沒有發現明顯的基膜。節肢動物的血循環系統大部分是開放的,心臟、大血管與整個體腔相通,所以脈管相對不發達。大量研究表明其管壁具有—層外膜,中間肌層和較厚的基膜。管腔內面是否存在內皮細胞,研究者各執己見,沒有定論。一般認為存在不連續的內皮細胞.但其形態類似成纖維細胞,細胞質有許多突起伸入基膜。棘皮動物門有發育良好的水脈管系統,但它們的血管系統都發育很差,其管壁結構,細胞形態、基膜均與節肢動物門類似。對脊索動物門的脈管系研究一直被忽視,個別學者觀察在大的血管的肌層內側面有內皮細胞,但在小血管末發現有內皮細胞,僅有周細胞,脊索動物門更接近脊椎動物,其脈管系統基膜內面有內皮細胞,基膜外側面有結締組織。內皮細胞之間有裂隙,越到外周脈管,裂隙越多,越寬大,直到內皮細胞排列稀疏,最小的脈管僅由基膜構成,甚至某些部位沒有基膜。這樣血管直接與組織液接觸。如果給動物餵以脂類,可以見到脂蛋白通過腸上皮,穿過基膜,通過內皮細胞間隙而進入血液。如果將墨汁注入體壁組織,碳粒很容易進入血管而被運送到全身。但脊索動物門有無真正的淋巴管,尚有爭議。
到無頜類,血管系統已有相當大的進化.心臟和大血管壁的基膜外有相當厚的肌層。但足否有淋巴系統,仍有很大的爭議。
到硬骨魚類及更高級的動物的微血管與哺乳類基本相似,不再資述。內皮細胞的連線已十分緊密,血管系統再不能取代淋巴管的功能,隨之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淋巴系統。
兩棲綱的淋巴系統,其最大特點是無尾類出現了巨大的淋巴囊,主要在皮下深都.整個軀體表層充滿了淋巴液。而幼年無尾類及有尾類都無發達的淋巴囊。
隨著動物的進化,脈管系統從體表到內部,變得越來越封閉。在無脊椎動物.周細胞起著密閉作用,在脊椎動物則出現了內皮細胞。在所有動物種系發生中,原始的外周循環系統與組織間隙相通聯,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較原始的動物,它們的開放性的血管相當於高等動物淋巴系的功能,同時輔以組織蛋白水解。在原始的脊椎動物,雖然具備淋巴系統的泵裝置,但必須靠鄰近肌肉的收縮才能推動淋巴循環。高級的脊椎動物有了淋巴心,而後整個收集淋巴管具有自身的收縮功能,再有淋巴瓣膜的配合,推動淋巴定向運行並注入血循環。同時也出現了具有濾過和免疫功能的淋巴結。

淋巴系統的研究方法

1、直接注射法
直接注射方法是將帶色的注射劑,用注射針直接插入較粗大的淋巴管或淋巴結中.注入帶色染料使淋巴管、淋巴結顯色。最初套用水銀淋巴管注射,僅適用於屍體淋巴管的解剖觀察,現已很少套用,逐漸發展到套用油性和水溶性注射刑。
2、間接注射法
間接注射又稱組織內注射,是將帶色的注射劑注入組織或器官的組織間隙內,因為毛細淋巴管的內皮細胞間存在著開放間隙,藉助於注射壓力和注射液的擴散作用,帶色的注射劑進入毛細淋巴管,使毛細淋巴管、集合淋巴管及淋巴結顯示清楚。必要時,為了觀察遠距離的淋巴管和淋巴結,有時進行補充注射,使帶色注射劑更好地充盈遠處的淋巴管和淋巴結。
3、活體淋巴管顯示方法

人類器官系統

人類器官系統:系統是生物體層次之一,人類的系統依功能劃分可以分為如下重要系統:
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 | 消化系統 | 內分泌系統 | 免疫系統 | 神經系統 | 表皮系統 | 運動系統肌肉系統骨骼系統) | 生殖系統 | 呼吸系統 | 泌尿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