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學院附中

藏民族學院附中

西藏藏民族學院附中 前身在大學預科,1962年學院在預科設立了國小,1969年設立了國中,1972年設立了高中,1985年正式遷出預科,獨立建校。2000年遷入學院內新建教學樓,2005年9月1日遷入新民院附中。單獨建校歷經20年,到1992年,附中作為學院領導下的附屬單位,仍然是封閉的,與周邊學校不相往來,仍然只有一個服務功能,即面向高校教職工子女,在校中小學生總共只有267人,教職工30多人。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在學院黨委的支持下,附中堅持改革開放,開門辦學,引進人才,從嚴管理,從嚴治校,逐步向內地教育標準靠攏,打破大鍋飯,緊緊圍繞教育教學這箇中心,堅持教書育人,德育領先,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始終堅持發展不動搖。到2005年九月附中僅中學部就有29個教學班,學生1379名,西藏學籍的學生500餘人,自治區區內學生110人,教職工140人。學校先後被授予鹹陽市重點中學、鹹陽市文明學校、陝西省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陝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學校、華東師大基礎教育實驗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資源庫實驗學校等。

學校簡介

回顧這十三年的發展道路,就會發現民院附中的發展經歷了跨越式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92年到2000年為學校的原始積累階段。民院附中位於鹹陽市文匯路,周邊學校林立,方圓不到五里,就有九所高中,其中省市級重點高中就有四所。1992年,身處強校如林的逆境,附中為了打造一所現代化新學校,乘著黨的十四大改革開放的東風,搶抓機遇,解放思想,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開門辦學,從嚴治校,把招生對象擴大到西藏自治區農牧民及職工幹部子女和屬地居民子女。在自治區教育廳的親切關懷下,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附中狠抓內部機制改革,引進內地優秀人才,遵循基礎教育的客觀規律,培養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學校規模有了長足發展。在鹹陽市第一批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普九驗收。

第二階段從2000年到2005年為學校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西藏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發改委對民院附中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傾斜,學院黨委把附中的改革發展和建設列入學院的重要議事日程,在人力和物力上予以大力傾斜。2002年學校改制為院黨委領導下的獨立辦學。2003年,我們迎來了民院布局調整、附中校園整體搬遷的歷史機遇。我們抓住機遇,拓展思路,多次進藏,向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匯報辦學思路,我們按照“十年保先進,二十年不落後,一次設計,分期實施”的要求,制訂了校建和配套規劃,於2000年投資1160萬元,建成一座教學綜合樓,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裝備了實驗室10常規實驗室和教學設施初步達到兩人一組一類學校的水平。學校規模達到了中國小35個教學班,在職的中國小教職員工編制提高到65人,中小學生規模為1800人,中國小教職工為124人,學校規模逐漸擴大,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學質量日益提高。

第三階段從2005年開始,附中進入最重要的提升階段,即整體提高全員素質,繼續整合師資隊伍,最佳化教育資源,全方位提高學校管理和教學水平,實行科學的管理,健全各項常規管理制度,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爭取創辦一流學校的提升階段。在第三階段中附中發揮優勢,加快發展,依據陝西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標準和適度超前的思路,設計和實施了校園建設和設施配套工程,投資3600萬元,建成兩座教學樓,一座學生宿舍樓,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投入530萬元,裝備教室多媒體平台30個、品牌電腦220台,語音室2個,理化生實驗室6個和天文台一座。投資8.5萬元,完成校園綠化美化任務。兩省區和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使我們深感附中是“兩個娘都愛的孩子”。學校領導一班人決心以最好的質量、最快的速度完成工程建設任務,以實際行動報答兩省區和市各級領導對附中的厚愛。在工程建設中,大家總是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精益求精、嚴格把關。在設備採購中,我們堅持“廣泛借鑑、貨比三家、優中選優、物美價廉”的原則,其中數碼生物實驗室為北大德大公司出品,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數碼物理力學實驗室為美國德州某公司出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中科院建造的天文台天文望遠鏡口徑400厘米,為西北第一大口徑天文望遠鏡。學校的教學現代化手段位居省內外領先水平。附中以創建省級示範性重點中學為目標,堅持外延與內涵和諧發展,全面加強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使辦學水平整體提高。到2005年九月附中僅中學部就有29個教學班,學生1379名,西藏學籍的學生500餘人,自治區區內學生110人,教職工140人。

在西藏自治區政府、自治區教育廳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學院黨委的堅定支持和領導下,在陝西省教育廳、鹹陽市人民政府及市教育局的關心幫助下,樂於奉獻、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民院附中分別於2005年11月10日和16日,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的通過了鹹陽市重點中學和西藏自治區重點中學的評估驗收,為創建一所省級示範性重點高中奠定了基礎。

附中為了實現由規模性發展向質量性發展的轉變,提出長遠規劃,要進一步解決好班子建設和一支高素質、現代化的專家型的師資隊伍建設的兩大任務。

總結附中這三個發展階段,我們初步得出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五個堅持”:①始終堅持改革開放,迎難而上,在危機中創造機遇;②始終堅持以學校發展為第一要務的原則,堅決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以發展求生存;③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化,高標準,嚴要求,打造現代化品牌學校;④始終堅持內涵與外延同步協調發展的模式,即先有規模、後有質量,適度發展規模、始終以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促發展;⑤始終堅持為西藏服務的大方向不動搖。

學校發展

加快發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附中始終堅持為西藏服務的大方向不動搖。按照自治區政府、教育廳的明確要求,附中把辦成西藏基礎教育在內地的視窗學校作為己任,努力遵循學院黨委確定的民院附中辦學的三大服務功能。

1、堅持為本院子女服務,解除高校教職工的後顧之憂。建校20年來,尤其是1992年以後,學院教職工子女基本上都升入高校,學院教職工子女沒有失業、待業現象,為高校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堅持為區內農牧民子女、職工幹部子女服務,為西藏基礎教育的發展輸送人才,為西藏科技進步作貢獻。附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曾在區內工作多年,許多同志先後進藏鍛鍊、學習,對西藏人民有著濃郁的情感,了解西藏的社情,一心一意要為西藏人民服務。民院附中地處內地教育大省,無論在師資、教育理念、教育設施、教學硬體、教育信息、教育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較區內學校要便捷、超前,又依託了高校優良的辦學環境和資源,為區內一線幹部職工、農牧民提供服務是我們的本職。學校過去在規模上始終把區內藏線學籍的學生放在一定的比例上,從1998年起,接收區內的國中畢業生,高峰時期在校的區內中小學生達到1100人左右,先後成建制班在區內招收了高國中學生約500名。

為了讓區內來的子女擁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受到更好的教育,附中在加快學校硬體建設的同時,強化了教育教學方面的軟體建設。

①盡千方百計,吸收鹹陽當地的優秀師生,讓區內學生擁有更多更好的良師益友。

②一套向區內學生大力傾斜的管理制度,成立了宿舍管理科和區內學生教育教學部。這個教學部由主管教學的校長助理牽頭,德育處主任和宿管科主任負責,代課老師全員參與,具體研究和落實區內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使區內學生的學習有了制度和組織上的有力保障。

③德育處與宿管科、區內學生教育教學部等三個職能部門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突出民族團結教育,突出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以及唯物論、無神論的“四觀”“兩論”教育。組織區內學生開展參觀革命聖地和名勝古蹟、城鄉學校手拉手、志願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落實定期團課、黨課制度;利用節假日為區內學生補習功課,為區內學生安排藏曆年所需食品並一起歡度節日及相關活動,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使藏漢學生相互理解,共享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

④附中堅持實行獎學金、助學金制度,每年支出1——1.5萬元。學校愛心基金會吸納社會賢達的捐贈和師生的捐款累計達十多萬元,每年都有近百名貧困生享受資助;中學每年為區內農牧民子女及省市貧困學生減免學費達30萬元。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丁剛教授在附中設立“丁剛基金”60000元,律師郭曉峰先生捐贈15000元,華東師範大學的退休生物教授楊紹忠女士共捐贈30000元,這些義款專門用於扶助牧區困難學生。其中楊紹忠女士寫下協定,承諾如果自己有了意外,由子女繼續履行扶助義務。這種以智慧啟迪智慧、用愛心培育愛心的人文關懷,使區內學生享有了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和努力學習的物質支柱和精神資源。

近年來,附中在先後為自治區培養數千名畢業生、七名文理科狀元。2005年藏線畢業生升入三本以上的高等院校達87%,重點大學(一本)的升學率平均達到32%。學生體質明顯提高,畢業生體檢合格率約99%。學生體育合格率和達標率均在98%以上。2005年高考中,附中語文和文綜在鹹陽市區19所企事業學校中位居第二,數學英語和理綜以及總平均分均位居第五。

⑤附中堅持“交流融合”的辦學思想。附中既是西藏自治區在內地的視窗,也是內地教育的理念、經驗、人才輸入自治區的通道,起著教育融合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附中培訓了自治區多所學校的領導和教學骨幹。學校先後輸送4名高級教師到拉薩中學和拉薩北京中學任教,還派1名副校長到昌都教育局掛職半年,1名副主任和3名教師先後到自治區山南曲松縣支援達半年以上。這些交流促進了全校教職工對自治區的社情、學情的了解,建立了感情,堅定了為西藏服務的信念,對做好區內生的教育也十分有利。

⑥通過自治區重點中學評估驗收後,從2006年起將全面面向西藏擴大招生。附中利用現代化的硬體設施和優良的師資隊伍,嚴格的管理和較高的教學水平,以及附中教職工對區內的藏族學生從感情上、生活上、學習上予以極大的關懷,加快培養西藏區內學生的速度,以滿足區內“十一五”期間普及高中教育的需求。

3、為屬地人民民眾服務,為屬地的教育發展、經濟發展做貢獻。陝西省教育廳、鹹陽市教育局對民院附中的辦學予以高度的重視,把辦好民院附中作為對西藏教育支援的一部分。多年來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向民院附中傾斜。市長、副市長、省教育廳基教處負責人、鹹陽市教育局領導多次視察民院附中,現場解決問題,從1998年起先後解決附中的辦學困難,在貸款貼息、示範性重點中學的設備配置、師資隊伍的培訓、賽教、論文評審和省級重點高中的建設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由於民院附中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已經得到了鹹陽市各界和家長的認可,由一所默默無名的子弟學校得到了社會和上級教育部門的充分肯定。服務好了鹹陽人民,也就能更好把內地的辦學理念、辦學經驗、教學方法、教育信息等提供給西藏。

立足鹹陽,加快發展,更好的為西藏服務,是民院附中一貫堅持的辦學方向。由於附中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了三大服務功能,學校始終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如楊傳堂書記、丹增副書記、拉巴平措副主席、孫啟文副主席、楊小度副主席、吳英傑副主席、肖懷遠部長、國家督學張榮楊、教育廳黨組書記馬爾瓊、廳長宋和平多次來校視察、指導工作,充分肯定了民院附中的努力和成績,要求民院附中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把學校辦成自治區的一流品牌,充分發揮民院附中在自治區基礎教育的視窗作用、基地作用和示範作用。

民院附中已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著千帆競發的教育改革大潮,背負著千家萬戶的未來重託,民院附中,任重而道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