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歌舞說唱面具

氂牛舞在大的慶典和節日裡表演。 卓舞也多在大的慶典和吉日表演。 折嘎面具一向只是搭在說唱人的肩,偶爾戴在臉上,因此它只是配合表演的一種道具。

藏族歌舞說唱面具

西藏民間歌舞說唱面具包括氂牛舞、卓舞(鼓舞)、折嘎、吉達吉姆等。

氂牛舞面具為領舞者所戴。氂牛舞主要流行於拉薩等地,由五人表演,領舞一人,其餘四人扮演兩頭氂牛,與漢族地區的獅子舞相似。領舞者為牧民打扮,頭戴白面具,類似藍面具戲中的溫巴面具,對面具無規範要求,因此現在也有戴藍面具的。氂牛舞在大的慶典和節日裡表演。

卓舞,在拉薩、林芝、山南、日喀則等地流傳。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則兩種風格,山南鼓舞兩人領舞,一先一後,領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舞鼓人頭戴長辮,舞到高潮時兩手擊鼓,身體左右上下翻轉,長辮隨之掃地鏇轉,氣勢壯觀。山南卓舞的鼓較小,系在腰間,所以舞時動作幅度大。日喀則卓舞的鼓較大,鼓身又有長把,舞時鼓把插入背部腰帶間。一人領舞,領舞者戴藍面具,手握長柄吉祥箭,舞於園場中心。卓舞也多在大的慶典和吉日表演。

折嘎,最初只是流傳於民間的乞討時的說唱表演,如今它已被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保存下來。在藏曆新年的街巷裡,在夏日的林卡遊園的人潮中,或是在新婚的慶典里都有折嘎藝人的出現。折嘎藝人向人們祝福,人們向他贈送食物等。折嘎藝人走到那裡,無疑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歡樂的氣氛。折嘎面具一向只是搭在說唱人的肩,偶爾戴在臉上,因此它只是配合表演的一種道具。折嘎面具一般質地粗糙,製作隨意,但它是用最美的象徵符號伴隨表演者動聽的祝福博得施主歡心,求得施捨。今天,折嘎已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曲藝形式,在西藏的文藝舞台上大放異彩。

“吉達吉姆”是流傳在後藏地區的一種抗災歌舞,其內容、表演形式、面具道具都滲透著原始文化的痕跡。後藏以農為主,常遇雹災,人們期盼降服災害,奪取豐收。於是吉達吉姆應運而生。民間有專門降服冰雹的喇嘛,他們到外地以歌舞乞討求食,並降魔消災。吉達吉姆舞蹈為圓圈狀,中心為打鼓人和放置供品。歌舞內容以表現人們耕作、紡織、生育等人與土地相依為命的生產生活的場面。最後舞蹈者舉刀拉弓,將放置在場地旁的乾羊腿砍斷,表示將冰雹魔鬼制死。在演出過程中,觀眾不斷送糌粑、青稞酒等物品。

吉達吉姆一般由九個人表演,人物關係以家庭輩分的大小排列,扮演父親的四兄弟、母親和四個阿扎爾(印度僧人),父母親面具與傳統藏戲面具相似,阿扎爾面具用山羊皮製作,千周向外,分別以白、黃、藍、黑四種毛色代替。吉達吉姆只能在受災期間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