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行動

藍鯨行動

藍鯨行動是指蔣介石在軍事方面的不合作態度使羅斯福極為不滿,再加上國民黨政權的腐敗,使羅斯福等美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對蔣介石政權更加失望。為了使中國"出現一位真正具有民主精神和合作態度的新的政治領袖",以保證美國的自身利益,羅斯福打算乾淨、利落、不留任何痕跡的除掉蔣介石。

基本信息

簡介

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將軍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將軍
羅斯福曾下令幹掉蔣介石?!

1944年元旦剛過,中緬印戰區司令官、駐華美軍司令、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史迪威中將便急匆匆飛往昆明。在春城昆明的一間密室內,史迪威向其副手多恩將軍傳達了一項來自羅斯福總統被稱之為“藍鯨行動”的秘密指令。

指令的內容非常簡單:必須乾淨、利落、不留任何痕跡的除掉蔣介石。

史迪威沒有解釋指令的具體細節,只是再三叮囑這位心腹助手“這項行動事關重大,必須萬無一失。”該指令被嚴格保密,沒有行諸於文字,只是口授,不留任何證據。指令規定執行期限為三個月,逾期自動失效。

事出有因

約瑟夫·史迪威約瑟夫·史迪威

是什麼原因促使羅斯福總統如此大動肝火,下決心要殺掉這位“親密盟友”――蔣介石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從當時世界格局和自身安全出發,決定聯合英國,首先對德作戰,擊潰納粹德國,對日則採取守勢,實行“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在亞洲,美國的戰略目標是通過對華援助,使中國繼續抗日,為其贏得對日決戰準備時間。與羅斯福的願望相反,蔣介石集團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總想把英美推向前台,利用它們雄厚的經濟與軍事力量替他打敗日本,使他自己能夠專心致力於對付共產黨,爭奪國內的權力。

美蔣戰略方針的根本分歧導致軍事指揮上的分歧。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中國繼英美之後對德、意、日法西斯宣戰,但蔣介石為了保存實力不願將嫡系部隊開赴抗日前線,希望由美國出兵幫助自己打敗日本。而中國戰場的大潰敗直接損害了美國的遠東戰略利益,於是羅斯福致函蔣介石要求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史迪威,以挽回中國戰場的軍事頹勢,但遭到蔣介石的拒絕,而且由於蔣介石的暗中掣肘,使史迪威的命令無人理睬,在中國戰場上無所作為。

蔣介石在軍事方面的不合作態度使羅斯福極為不滿,再加上國民黨政權的腐敗無能,導致戰場上的大潰敗。使羅斯福等美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對蔣介石政權更加失望。為了使中國“出現一位真正具有民主精神和合作態度的新的政治領袖”,以保證美國的戰略利益,羅斯福打算除掉蔣介石。1943年12月史迪威隨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時,羅斯福就曾對史迪威說:“你如果無法與蔣相處,又無法換掉他,那就一勞永逸的把他幹掉算了。”

暗殺蔣介石,搬掉中美合作的絆腳石,將中國抗戰納入盟軍對日作戰乃至全球戰略的新軌道,這就是“藍鯨行動”出台的政治大背景。

計畫失敗

1944年3月,蔣介石打算應邀訪問印度,並前往藍伽視察中國駐印軍。多恩擬利用蔣介石訪問印度之機實施謀殺。具體計畫是:當蔣介石的座機飛越兩萬英尺的喜馬拉雅山脈時,飛機發動機突然發生故障,這時飛機上所有人不得不棄機跳傘,而機艙內所有乘客的降落傘都是失靈的。這樣,在三月里某一天,世界各國報紙都將頭版刊載“蔣介石死於空難”的訊息。而這一切又都順理成章,不露絲毫破綻。

不料3月初,日本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即豫湘桂戰役),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在敵人進攻下連連失利。由於戰事吃緊,蔣介石臨時決定取消訪問印度,謀殺計畫也隨之流產。之後,隨著戰局的改觀,羅斯福考慮到美在蘇遠東戰爭結束後的競爭及美國的利益,擔心失去蔣介石會導致失去親美的中國。而總統特使赫爾利於1944年秋季的中國之行後,極力使羅斯福相信蔣介石是“使中國團結一致的唯一人物”,把蔣介石視為美國利益的最佳代理人而加以支持,這樣,羅斯福就再也沒有頒發過類似“藍鯨行動”的秘密指令。

戲劇結局

有趣的是,蔣介石退守台灣後,“藍鯨行動”的具體執行人多恩將軍出任美國駐台灣首席軍事顧問,與蔣介石父子共事十餘載。直到70年代退休後。他才在其回憶錄《和史迪威從緬甸出走》一書中首次披露了“藍鯨行動”的絕密內容,導致了台灣輿論界的大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