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田詩

藉田詩為南朝梁武帝蕭衍創作的五言詩,反映了天子親自耕種農田的景象。

作品信息

【名稱】《藉田詩》
年代南朝
朝代南北朝
【作者】蕭衍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藉田詩
寅賓始出日①,律中方星鳥②。
千畝土膏紫,萬頃陂色縹。
嚴駕佇霞昕,浥露逗光曉。
啟行天猶暗,伐鼓地未悄。
蒼龍發蟠蜿,青旂引窈窕。
仁化洽孩蟲③,德令禁胎夭
耕藉乘月映,遺滯指秋杪。
年豐廉讓多,歲薄禮節少。
公卿秉耒耜,庶甿荷鉏耰。
一人慚百王,三推先億兆。

作品注釋

①《尚書·堯典》:“寅賓日出”。鄭註:寅,敬;賓,導。
②星鳥:即二十八宿中之星星,屬南方朱雀七宿之一,故又名“星鳥”。
③孩:原作“駭”,當是“孩”之誤。《禮記·月令》:“毋殺孩蟲、胎夭”。

作品鑑賞

藉田”,是古代名義上由天子親自耕種的農田。古代統治者設定藉田的目的,一是為天子祭天祀地提供醴酪粢盛等祭品,二是藉以宣揚天子身先天下,倡導以農為本。《禮記·祭統》曰:“昔者天子為藉千畝,……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國語·周語一》記載:周宣王即位,不設定藉田,於是虢文公就向他進諫,講了一番“夫民之大事在農”的道理。可見藉田之重要。古代天子在開春季節,總要舉行耕藉的儀式。《禮記·月令》中就有關於耕藉儀式的記載。這首詩便是梁武帝蕭衍寫的一首關於耕藉儀式的詩。
詩的開頭先點明季節、時間。“寅賓始出日”,意思是說恭敬地迎接那即將出來的太陽。這說明時間是在黎明。“律中方星鳥”,點出季節是在仲春。古人依星紀劃分月份,仲春二月,星鳥在正南方上空。《尚書·堯典》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接下來四句寫景。“千畝”,這裡特指藉田,按規定,天子藉田當為千畝。“土膏紫”,描繪出肥沃的土壤在黎明霞光映照下的顏色。“陂”指水池,“縹”是青白色。“萬頃陂色縹”一句,寫池中水色,與上句寫土地的顏色對比非常鮮明。“嚴駕佇霞昕”,是說天子的車駕佇立在朝霞之中,“浥露逗光曉”,是說濕潤的朝露閃爍不定,似乎在招引晨光。這四句寫景,天色、土色、水色交相暉映,仿佛一幅色彩鮮明油畫,給人以清新開闊的印象。
再下來四句,寫天子出發前往藉田的隆重場面,有聲有色。雖然天還未亮,但隆隆的鼓聲已震撼了沉睡的大地。“蒼龍”,這裡指為天子駕車的青色馬。“青旂”,指青色的旗幟。古代天子的車馬服飾,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顏色。按照《禮記·月令》的說法,春季色尚青,故天子“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這四句在前面所描繪的由紅霞、紫土、白水組成的畫面上,又添上了一隊聲勢浩大的青色人馬,這畫面就顯得更加色彩豐富,生氣勃勃了。
“仁化洽孩蟲”以下六句轉入議論,說明君主的仁政德化以及耕藉的意義。“孩蟲”即幼蟲,“胎夭”,指尚未出生和剛剛出生的小動物。這兩句是說君主的仁德和恩澤普施於天下,連幼小的動物都得到了保護。《禮記·月令》中說,天子在春季應該“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自然不無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意義,但在這首詩里,恐怕主要還是宣揚天子參天地之造化的功德。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農業生產是立國的基礎;而天子仁政德化的實施,也必須以農業生產這一基礎作為保證。所以天子親自參加耕藉,意義就非同小可了。“年豐廉讓多,歲薄禮節少”,似乎道出了精神文明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的道理。當然,這裡所謂“廉讓”、“禮節”與今天所說的精神文明內容是大不相同的。
最後四句,是正面寫耕藉之禮。“耒耜”,“鉏耰”,皆指古代的農具。“庶甿”,即庶民,這裡指參加耕藉儀式的農人。公卿和農人們手持農具,作好準備,但還不能動手耕種,必須等待天子先下第一鋤。否則這耕藉儀式便沒有意義了。“一人”,這裡指天子。“一人慚百王”,是說天子親自參加耕藉,這一舉動將會使天下四方的侯王們心中感到慚愧。因而他們就會紛紛起來效法天子了。“三推”,指耕藉儀式上的禮節。《禮記·月令》說:天子“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三推”又叫“一撥”。《國語·周語》:“王耕一撥,班三之,庶人終於千畝”。所謂“三推”“一撥”,其實就是用農具象徵性地在田裡撥弄幾下而已。這千畝藉田,最終還是由庶人耕種完畢的。但天子這一象徵性的舉動,卻具有使天下人效法的重要意義,所以說是“三推先億兆”。
此詩最早見錄於唐人的類書《藝文類聚》和《初學記》,但《藝文類聚>所引只有八句,《初學記》所引只有十四句,後人將兩處逸文合為一詩,然是否詩之原貌,殆已不可知。其中有些句子,如“耕藉乘月映,遺滯指秋杪”兩句,與上下詩意的脈胳似乎不太聯貫,所以原詩句次是否如此,還是值得懷疑的。這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並非上乘,但文學作品除具有審美教育作用外,亦還具有認識意義。此詩出自皇帝本人之手,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天子耕藉之禮的有關情況,對於今人了解古代社會及其文化還是不無裨益的。

作者簡介

梁武帝蕭衍像梁武帝蕭衍像
蕭衍
(464-549)即梁武帝。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人。南梁政權的建立者,廟號高祖。蕭衍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為漢朝相國蕭何的25世孫。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因為擁立齊明帝蕭鸞有功,當上了中書侍郎,成為天子近臣。公元502年(南齊中興二年),代齊和帝自立,是為梁武帝。蕭衍博學能文,勤政愛民。作為一名皇帝,他在戰亂頻繁的南北朝在位48年,活到86歲,是最長壽的皇帝之一;作為一名才子,他學識好,長於文學,有才子之名,是“竟陵八友”之一,精通琴、棋、書、畫,還能親自動手製作、改良樂器,是個不錯的調音師。一生極具傳奇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