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餅模型

薄餅模型

薄餅模型20世紀80年代天文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概述

薄餅模型薄餅模型
20世紀80年代天文學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對宇宙大尺度結構有了長足的了解。

基本認識

其中關於總星系形成,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理論。一種是“星系理論”,一個是“薄餅理論”。我們的宇宙是由尺度為上億光年的物質聚集區——超星系團——和尺度與之相當卻異常空虛的“巨洞”區域交織構成的,超星系團往往就是巨洞的邊。這種大尺度結構的詳情對弄清星系和星系團的形成問題相當重要。星系理論認為先形成星系,然後眾多的星系彼此吸引而聚集成星系團;另一種理論即“薄餅模型”,最初於1970年由蘇聯天體物理學家澤爾多維奇和蘇尼亞耶夫提出。該理論認為在早期宇宙中先形成星系團或超星系團那樣的巨大物質團,它們坍縮成扁平的片狀結構——所謂的“薄餅”,其中的物質後來再碎裂形成星系。薄餅模型預言的星系大尺度分布模式與後來觀測到的超星系團及巨洞的特徵相符,因而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是某些觀測資料卻有利於先形成星系的觀點,因而爭論仍將繼續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