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國小

蕺山國小位於紹興市區石家池沿131號,占地約44畝,教職員工有400多人。

基本信息

簡介

這裡的每一級粗糙厚重的石階,每一株蒼老虬勁的大樹,每一棵斗雪傲霜的小草,都記載著蕺山中心國小一部歷史悠久、氣勢恢弘的教育史,都激勵和見證了她一百多年來勵精圖治、開拓創新的歷程。

濃密的樹蔭間隙猶如時空隧道,將我們拉回到蕺山中心國小的前身。南宋乾道年間,山陰學者韓度及其孫韓性在蕺山講學,創蕺山相韓舊塾,元代大畫家王冕曾在此蒙學。學校自此發軔,經明代的證人書院,清代的蕺山書院,輾轉遞嬗,弦歌相繼,至今已歷八個世紀之久。明末大儒劉宗周--這位被《明史》寫下八千餘言長傳的一代宗師,親自講學,創立了著名的蕺山學派,被後人譽為"千秋正學"。當時慕名前來求學的,有清代史學開山之祖黃宗羲、著名戲曲理論家祁彪佳、繪畫大師陳洪綬、思想家陳確、文學家張履祥以及姜希轍、章正宸、王毓耆、熊開美、周之璇、葉敦艮、葉廷秀等一代名士。這裡人文薈萃,名師踵至,明代文學家陳子龍、清代史學家全祖望、史地學家齊召南、哲學家徐庭槐、文字學家段玉裁、經學家孫星衍、史學家莫晉、文學家蔣士銓、理學家宗稷辰、文史學家李慈銘、文學家馬傳煦等名家大師曾擔任主講或院長,培養了一大批經世致用的傑出人才。梁啓超在《飲冰室文集》中贊道:"江浙名人大半出於門下!"

1902年冬,近代民主革命著名活動家徐錫麟和錢繩武等改蕺山書院為"山陰縣學堂",開紹興城區班級授課制教育之先河。徐錫麟曾多次在這裡講課,給學生播下了愛國的種子。"五四"時期,學生多次參加愛國宣傳運動。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幾度將校舍毀壞甚至夷為平地,全校師生輾轉徐山、馬鞍、王家棣、東關、裘村等地,在艱難困苦中堅持敵後辦學。

2003年12月18日, "這所承蕺山先生劉宗周遺風,得家鄉偉大教育家蔡元培關愛,而又培育出諸如陳建功、范文瀾等著名現代學者的學校"(陳橋驛贊語),舉行了隆重的百年慶典和新校奠基儀式。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校友共慶百年輝煌,同祝美好未來。在慶典儀式上還舉行了《百年校志》的首發儀式。紹興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校友車越喬先生捐款70萬元,用於體育館的建造。

2005年5月26日,新校落成,省、市、區領導和嘉賓參加了隆重的慶典儀式,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鄉賢陳橋驛先生為新校題寫了《碑記》。

新校址位於紹興市區石家池沿 131 號,占地約44畝,總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現有宗周樓、宗羲樓、建功樓、文瀾樓、洪綬樓、李蓮青體育館等現代化建築,是一所綠意盎然、內涵豐富、校園文化深厚獨特的花園式學校。東面是風景秀麗的蕺山風景區,南面是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曲徑荷池所組成的休閒廣場,北面是環城河,西面是石家池河,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步入校園到處能感受到協調、秀美和大氣。

新學校設計理念超前,設施配置一流,智慧型化系統一步到位,包括電腦網路系統、閉路電視系統、智慧型化音響系統、智慧型化通訊系統、智慧型化監控系統、多媒體投影系統和紅外線報警等七大系統。學校現有計算機房三個、語音實驗室兩個;體育館、圖書館、校史陳列室、電子閱覽室、學術報告廳、電視演播廳、舞蹈排練廳、塑膠運動場和健身運動區各一個;音、體、美、勞等各種專用教室一應俱全,並裝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學校還給每個教師配置了液晶電腦,全面實行無紙化數字式辦公。

當我們翻開蕺山中心國小厚重的校史時,不難發現,一百多年來,全體師生始終將"誠敬"校訓,"尚德、強身、勤學、報國"校風,作為學校的靈魂和精神,持之不懈地追求。

秀麗的蕺山,您一定記得,一百多年來,是一代代名師鑄就了蕺小的輝煌。

這裡的教師忠於職守,以造福桑梓、培育人才為己任。從建校至今,據不完全統計,曾在校任教的教職員工有400多人。著名詩人、民國時期教育部代部長劉大白也曾在這三尺講台上,激揚文字。現在職的85名教師中,有中學高級教師3名,國小高級教師45名;有省級名師、名校長培養人選、市級優秀校長、十佳青年教師標兵、模範班主任、學科帶頭人和教壇新秀等20多名,在職教師中,有500餘人次在全國、省、市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或在報刊上發表文章。

旖旎的蕺山,您一定深深地知道,是改革創新鑄就了蕺小。

1917年,省、縣視學到校視察,評語為:"學生日誌、自治會、演講會等首先提倡,立法用意,允為各校楷模"。隨著時代的前進,學校不斷加快改革的步伐。1986年,率先開辦了家長學校,辦學形式不斷深化,連"祖字輩"也進了課堂,因此榮獲"全國優秀家長學校"稱號。1997年,校社區雛鷹假日大隊的成立,拓寬了德育工作的渠道,"到陽光下去,到大自然中去",成了學校響亮的口號。1998年以來更是探索出了一條以"人本、校本、成本"為辦學理念來經營學校的成功之路,創下了多個紹興第一:第一所實行"三制"改革的示範國小,使教師的才華和敬業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第一所實行小班化教育的學校,通過雙語教學的超前實施,填補了市區學校新的辦學模式的空白;第一所開設劍橋少兒英語等級考核培訓和少兒計算機套用能力培訓考試的學校,促使學校改革不斷深化;紹興市第一個班班實施多媒體教學的學校,讓計算機、視頻展示台、58寸大螢幕數位化光顯背投電視機和空調,進入了每一個教室;全省第一個實施"學生學習權益"課題研究的學校,為教育專家、各級領導所關注,相關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省、市獲獎;全省第一個建有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模擬基地的學校,從而成為學校的又一個亮點。

鍾靈毓秀的蕺山,您一定深深地了解,是特色鑄就了蕺小。

學校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己任,以"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為辦學思路,力創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學校教育文化建設為載體,社會、親職教育為結合點,人格完善為育人宗旨的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十分重視作文教學,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1996年成立了文學社團--"蕺麓文學社",1998年創辦了文學刊物--《蕺麓芳草》,並以此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作文教學取得累累碩果,學校現為浙江省作文教學研究協作學校,連續五年榮獲全國"美育杯"作文競賽集體特等獎。4位學生合作寫成的14萬字的小說--《微笑的星星雨》也曾經轟動古城紹興。《國小語文教師》、《錢江晚報》、《紹興日報》等都先後以《名校語文教學》為題報導了學校作文教學的成果。

學校歷來重視英語教學,早在1916年,"縣視學"對本校的評語是:"英語用啟發式甚善。" 自1999年以來,外籍教師進課堂,已成為學校英語教學的亮點。自2000年開始,每個年級都開設了英語課,每年一屆的"劍橋杯"英語節活動更是學生相互交流、展示英語學習成果的舞台,諸多措施,為學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構築名人文化,營造書香校園,打造人文蕺小已成為學校新的特色。學校努力追求歷史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將學校不同發展時期的事件與人文景觀作為發揚學校豐厚的教育文化底蘊,和成長過程的歷史見證來加以創造,利用其特殊的內涵與魅力給師生以精神上、品格上、藝術上的薰陶。

古老的蕺山,您一定深切地體會到,是累累的碩果鑄就了蕺小。

優質的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誠如校歌所云:"鍾毓從來久。"一百多年來,學校已有畢業生超萬名。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1909年就畢業於我校,曾任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等職,曾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

"我幾十年沒有回到紹興來了,今後一定要找個機會回紹一趟,也一定要回母校重溫小學生生活,大概校舍變化很大,處處不免有陌生之感了。祝老師同學們進步無量!"這是一九六四年范文瀾給母校的信。

"做到老,學到老。"這是著名數學家陳建功1964年給母校的題詞,他與范文瀾同一屆畢業, 1955年同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生物學家周建人、教育家朱兆萃、公共衛生學家金寶善、農業獸醫學家蔡無忌、稽山中學首任校長徐柏堂、當代知名教授沈慶垓、愛國美籍華人、加州大學教授馮澤雲、紹興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車越喬、奧中友協副主席魯家賢、著名書法家沈定庵等都是在這兒受到啟蒙!

早在1920年,學校就被授予"浙江省優良國小",自1996年以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家長學校"、"浙江省雛鷹紅旗大隊"、 "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浙江省綠色學校"、"紹興市文明單位"、"紹興市示範學校"等集體先進近60項。

學校還被確認為"全國中國小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現代教育研究中心實驗學校"、"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實驗基地"、 "浙江省小班化教育實驗學校" 、"紹興市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示範基地"等。

一百多年來,蕺山中心國小曾經為千萬學子指點過前行的航向!曾經給莘莘學子以堅韌的信念和不息的動力!

百年歷史!百年磨礪!百年輝煌!從蕺山書院到山陰縣學堂,從昔日的"縣一"到現在的蕺山中心國小,從蕺山南麓到蕺山西麓,一代代的莘莘學子,將依然在蕺山腳下孜孜以求,從這兒邁開堅定的步伐,奔向那壯麗的人生之旅!百年名校必將譜寫新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