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國家高新產業開發區

高新區簡介

2010年9月26日,國務院致函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蕪湖高新區

蕪湖高新區蕪湖高新區
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蕪湖高新區現已成為安徽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皖江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龍頭,是我國中部地區投資環境好、市場化程度高、創新要素活躍的區域之一。
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西北部,南靠世界著名風景區黃山、佛教聖地九華山,北接富饒的江淮平原,居華東中心位置,臨江近海,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蕪湖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蕪湖港是長江第五大港口,擁有安徽省最大的外貿碼頭,有5條鐵路、2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在此交匯,寧安城際鐵路、合福高速鐵路、蕪申運河、蕪雁高速公路正在建設。全市轄三縣四區,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30.1萬,其中,市區面積763.7平方公里、人口104.9萬。
蕪湖1876年就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素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蕪湖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三個支柱產業。汽車產業以奇瑞為龍頭,去年奇瑞產值躍居全省工業企業第二位,成為中國第一個乘用車產銷量累計突破200萬輛的自主品牌。材料產業以海螺、新興鑄管為代表,海螺集團水泥產能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塑膠型材產能居世界第一。電子電器產業以美的、日立為代表,家用空調器產能超過600萬台。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光伏光電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金融、文化創意等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有1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蕪湖方特是中國規模最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主題公園,去年接待遊客205萬人次。全市近四年GDP平均增幅為15.8%。2009年,實現GDP 9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4%,總量居安徽省第二位;人均GDP 5732美元,居中部非省會城市第三位。近年來我市先後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開展了多次思想解放大討論,大力弘揚 “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冒險、鼓勵冒尖”的創新文化,形成了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蕪湖被中央列入成功開拓中國特色發展之路的全國18個典型地區。“開放、誠信、務實、創新”已成為蕪湖的城市精神。蕪湖科教資源豐富,擁有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等10所高等院校,在校師生13.3萬人,副教授、教授0.32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1所,在校學生3萬人。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9萬人,其中中高級人員1.8萬人。毗鄰高新區新建設的高教園區將其中7所高校集中在一起,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市域面積中山體占20.5%、水域占14.4%,山巒疊嶂,湖泊縱橫,半城山水,清秀怡人,水、空氣品質常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態環境良好。

交通優勢

蕪湖是一座交通樞紐城市。蕪湖公鐵兩用長江大橋的建成,使蕪湖成為華東地區僅次於上海和南京的第三大綜合交通樞紐。現有5條鐵路、2條高速、2條國道在境內交匯,還有1條長江黃金水道。

鐵路

蕪寧、蕪銅、皖贛、淮南、宣杭五條鐵路在蕪連線,北接隴海線、東接京滬線、南接浙贛線、西接京九線京廣線,溝通全國。是全國鐵路80個十位元組點城市。蕪湖正在推進鐵路“四快四擴一加強”工程建設。目前,寧安城際鐵路已開工建設,京福高速鐵路、皖贛客運專線、合蕪杭客運專線已列入鐵道部建設規劃,將於2010年開工建設。皖贛線、淮南線、寧蕪線、蕪宣杭線擴能電氣化改造已經開工;以蕪湖火車站站場(5.0萬平方米)建設已列入規劃。上述鐵路和站場項目全部建成後,屆時蕪湖將成為鐵路雙十位元組點城市,也是全國地級市中擁有最大鐵路編組站的城市。從蕪湖到南京上海武漢北京,分別為半個小時、2個小時、3個小時、和4個小時。

航空

蕪湖到南京祿口機場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設、屆時到祿口機場僅83公里,40分鐘車程。合肥駱崗機場120公里,1個小時車程。

公路

沿江高速、合杭高速在蕪交匯,205國道(廣州-山海關)、318(上海-烏魯木齊)國道在蕪交匯,北到合肥、北京,東到上海、蘇州,南到杭州寧波,西到銅陵安慶。在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方案中,蕪湖市被列為67個較重要節點城市之一,屬於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目前,蕪溧高速(蕪湖—江蘇溧陽)已開工建設,屆時,蕪湖至上海公路僅有3小時車程,

水運

長江溯江而上最後一個可停泊萬噸貨輪的深水良港和最大的煤炭中轉港,是國家對外籍輪開放的港口,遠洋貨輪可直達世界上46個國家和地區,是上海港貨櫃運輸的餵給港, 200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 5709 萬噸,貨櫃量9.95萬TEU。是大陸直航台灣十五個內陸港口之一。蕪申運河建成後,蕪湖-上海水路距離將縮短182公里。

資源優勢

蕪湖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城市。

自然資源

蕪湖自然資源豐富,在蕪湖周邊的100公里範圍內,有著名的鋼鐵生產基地馬鞍山(70公里),銅冶煉加工製造基地銅陵(90公里),還有各類儲量豐富地礦山資源,適合各類製造加工企業的發展。蕪湖長江岸線有74公里,且水深條件較好,適宜建造各類5000噸以上碼頭。裕溪口煤碼頭是中國最大的內河煤港,兩淮煤礦的“黑色能源”從這裡源源不斷運向上海等長三角城市。

人力資源

蕪湖市勞動力資源豐富,供應充足,素質較高。2008年末,蕪湖市擁有各類職業介紹機構230個,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5萬人。蕪湖市的高等院校及職業學校提供了較高素質的勞動力。 2008年末,蕪湖市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在校學生11.9萬人,畢業生2.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1所,在校學生2.8萬人。同時,蕪湖市良好的生活水平與穩定的用工需求正不斷吸引更多周邊地區的勞動力。適宜的生活環境也為外籍員工在蕪湖工作提供了保障。截止至2009年底,在蕪湖工作的外籍人員有193人。蕪湖市城市規模不大,工資水平不高,流動性不強。

科研資源

蕪湖是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三個城市之一,擁有豐富科技資源。目前,全市65%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96家,擁有2個國家級、1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4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1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後流動站。2009年蕪湖市專利申請量3750件、授權量2196件,均居全省第一。被批准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
豐富的科教人力資源,為蕪湖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提供人力和智力資源支持。

基礎設施

蕪湖基礎設施完善。蕪湖市水、電、燃氣、排污等設施齊全。工業生產可以使用天然氣,高效便捷。公用設施收費較為低廉。

供電

蕪湖是華東能源基地皖電東送、皖煤東輸必經之地。500千伏變電所1座,在建1座;220千伏變電所17座。最大供電量95萬千瓦,能充分保障了企業的正常生產。蕪湖電廠5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和華電2×66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已併網發電;正在建設響水澗4×250兆瓦抽水蓄能電站;蕪湖電廠2×66萬千瓦火電機組正在建設;蕪湖核電站6-8台機組國家已同意列入十二五發展規劃,建成後產值將達100億元,能源產業將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供水

供水充足,日供水能力達76.4萬噸,城市日實際用量約50萬噸。

天然氣

蕪湖是“西氣東輸”天然氣接收城市,“川氣東送”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全市已實現天然氣管網供氣,能夠滿足企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對燃氣的需求。城市燃氣率: 95.5 %。

通信

蕪湖市通信方便通暢,電信、移動、聯通等各大通信運營商在蕪湖設有眾多網點,提供固話、移動、網路等通信服務。

污水處理

蕪湖市污水日處理能力—— 10萬立方米已建成運營,正在建設28萬立方米。

投資成本

用水成本

工業用水價格:2.23元/m3(其中:排污費0.5 元/m3);
商業用水價格:2.33元/m3(其中:排污費0.5元/m3);
居民用水價格:2.05元/m3(其中:排污費0.5元/m3)。

用電成本

工業用電均價:平段 0.68 元/千瓦時 、峰段 1.09 元/千瓦時 、 谷段 0.34 元/千瓦時 。

用氣成本

工業天然氣:2.6元/立方米;
居民天然氣:2.1元/立方米。

勞動力成本

蕪湖市軟體企業工資水平:
基礎程式設計師 2000-3000元/月;
高級程式設計師 7-10萬元/年;
特殊人才 10萬元以上/年
管理人員參考公務員工資

社會保障金

企業承擔社會保障金繳費比例為29.5%,比其他地區優惠3個百分點,且對企業繳費人數不作硬性要求。蕪湖市社會保險費征繳基數最低為1380元,市區最低工資標準540元/月。

總體戰略

戰略定位

按照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新定位和“二次創業”戰略的要求,結合蕪湖自身基礎和特點,蕪湖高新區的戰略定位是:
我國民族品牌汽車工業的創新與產業中心;
合蕪蚌自主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先導區;
皖江城市帶承接高技術產業轉移的核心示範區;
安徽創新創業資源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區;
蕪湖城市科教和高新技術產業功能的承載區。

發展思路

蕪湖高新區將大力實施“二次創業”戰略,核心是“雙輪驅動”模式,即以增強創新能力和發展特色產業為兩大驅動力,通過自我發展和外部引進,推動園區發展,實現對蕪湖經濟發展的示範、引領和帶動作用。
在產業上,堅持“特色、高端、集群”的思路。突出產業特色,重點圍繞民族汽車產業配置資源。一方面,重點發展汽車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和關鍵原材料;另一方面,重點發展與主導產業關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推動產業鏈、價值鏈上下游緊密合作,形成集群發展態勢。
在創新上,堅持“引進、整合、自主”的思路。引進區外的人才、技術、資本和信息資源,形成資源高地;在此基礎上,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資源作用,提高創新效率;通過創新發展,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在環境上,堅持“服務、國際、生態”的思路。樹立良好的服務理念,健全為企業服務的管理體制;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持續推進企業走國際化之路;積極推行低碳發展模式,強化園區生態綠化建設。
在空間上,堅持“專業、集約、聯動”的思路。大力推進專業園和專業服務區建設;強化土地開發管理,堅持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綜合產出率;統籌區域經濟發展,以高新區為核心,帶動周邊區域整體提升。

產業發展

蕪湖高新區多年來一直以堅持高新技術產業為方向,注重規模與質量並重,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在奇瑞新能源汽車、華東光電、海螺集團、中集瑞江、中航集團、美國德爾福、日本川崎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帶動下,形成了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服務外包等四大主導產業。

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

目前已引入奇瑞新能源汽車、中集集團奇瑞中央研究院明基材料、瑞創叉車、美國德爾福、天海電裝、黃燕實業、盛力制動等60多家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企業,涉及新能源汽車、特種改裝車、專用車輛、汽車模具、制動系統、線束、轉向器、內飾件、汽車電子、各類衝壓件、注塑件、壓鑄件等產品。
奇瑞新能源項目位於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包括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達尼特材料科技(蕪湖)有限公司(明基隔膜)、瑞科科技有限公司(小型汽油機)、盈豐投資有限公司等涉及整車、部件、投資、研發等系列項目。
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目前註冊5000萬元,正在與國家有關部門協商以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增資至12億元,是奇瑞公司開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主體,主要從事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開發、測試,核心零部件的設計、測試、生產製造,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如太陽能等)。奇瑞新能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已經完成了從弱混、中混、強混動力到純電動汽車的開發套用,從整車系統開發到關鍵部件開發生產完整的研究、開發、生產體系,開始逐步上市銷售。
在混合動力汽車開發上,奇瑞新能源項目已經完成了A5並聯弱混合動力系統(BSG)的開發,批量上市。中度混合動力汽車(ISG)和全混合動力,燃油經濟性可以提高20%-30%。
在純電動汽車的開發上,奇瑞新能源項目已經完成了高速純電動汽車和低速純電動汽車的開發,分別搭載在M1和QQ 車型上,目前已經上市銷售。
在核心零部件的開發上,奇瑞新能源項目掌握了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所有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組建了系統控制,電驅動系統和電池系統的專業實驗室,並申請了數百項專利。
奇瑞新能源項目的中試線,占地面積2500餘平方米,採用國內外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和工藝,年生產能力達1800萬安時,配合新能源電池系統實驗室和安全實驗室測試,可保證鋰電池的國內領先地位,已經完成裝車用電池的全面測試。
截至目前,項目總投資已達3億元。正在規劃中的2萬平米超大廠房,配有5條全自動化的電池生產線,可滿足年產5萬輛純電動汽車的電池需求,預計總投資8億元,目前正在規劃設計,預計項目投產後,年產值將達20多億元。
在汽車電子領域,重點發展動力傳動電子控制系統、底盤電子控制系統、車身電子控制系統、多媒體娛樂和智慧型通訊系統,規劃建設全國最大的汽車電子研發和製造基地。

電子信息產業

以中航華東光電、國家級特種顯示器研究中心

華東光電簽約儀式華東光電簽約儀式
、合肥工業大學光電研究院和華夏科技園系列光電子為基礎,重點發展光電子元器件、光機電、微波元器件、導電玻璃產業,目前已有20多家骨幹企業。
在加強企業孵化的同時,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就地產業化,通過引進資金和戰略投資者,促進項目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去年,蕪湖遠大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2900萬元,引進了以郭光燦院士為首的團隊,設立安徽問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量子科技和關聯產品的產業化。以華東光電的顯示技術,引進了中航集團總投資20億元的TFT-LCD項目,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的聚集。節能環保製造業

以海螺集團與日本川崎重工合資項目——海螺餘熱

海螺集團海螺集團
發電成套設備製造和明遠薄膜太陽能電池為龍頭,重點發展餘熱發電、垃圾焚燒、污水處理、高效粉磨、智慧型輸變電、節能鍋爐、節能電機設備製造等。著力推進太陽能基礎材料、太陽能套用電器設備等產業的發展。
在大力加強安徽省節能環保裝備基地建設的同時,支持服務海螺川崎公司餘熱發電項目,進一步贏得了川崎公司的投資信心,新投資的收塵設備等節能環保項目又取得了喜人的市場回報。與此同時,盾安集團節能環保設備項目、西安南方公司節能新材料空調管項目和浙江正亮電子節能變頻器項目等紛紛落戶。服務外包產業

依託蕪湖市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加快服務外包載體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生活環境、商務配套環境,著力推動“政產學研”合作,打造一流的服務外包產業基地。目前已經引進了和瑞科教投資、佳景科技、問天量子科技、準信科技、坤瑪網路等多家服務外包企業。
蕪湖服務外包產業園區,坐落在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以高新技術服務業等戰略新興產業為方向的主題科技園區。是高新區轉變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創新載體和孵化機構。園區致力於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與創意、軟體、信息科技、物聯網等產業,一方面以蕪湖主導產業為基礎,延伸創新鏈條,促進科技、信息、創意等與製造業融合,積極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積極培育電子商務、通訊增值服務、物聯網等高成長產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服務外包園由蕪湖高新區管委會投資興建,規劃面積290畝,總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一期已建成35棟獨棟辦公樓組,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41家,已入園人數800多人,年內就業人數可達2000餘人,其中博士以上高學歷者80餘人。計畫明年可形成外包企業100家,就業人數5000人,形成營業收入12億元以上。服務外包園二期已開工建設,屆時將建成軟體中心、汽車電子信息中心、數據中心、呼叫中心等專業樓宇,同時配套專家樓、商務中心、雲計算等公共服務平台等。項目建成後,就業人數可達5萬多人。
入園企業主要有軟體等信息技術服務(ITO)類企業:中國軟體與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安徽銀江科技城、蕪湖準信科技有限公司、蕪湖新網訊工程有限公司、蕪湖華宏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
工業設計等技術性業務流程外包服務(BPO)類企業:佳景科技、聯網匯通、達內科技等13家。
技術性知識流程外包服務企業(KPO)有:依維光電、中日維豐、華岳科技等13家。

自主創新

高新區自成立以來,一直把自主創新作為園區工作的核心。通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創新成果日趨顯現。

集聚創新要素

推進全市創新要素向高新區集中,支持並鼓勵全市範圍內的存量創新要素往高新區集中,全市科技三項經費將主要投向高新區內重點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引進部分套用型科研機構。重點聯合中科院、國家部委研究院所在區內設立分院分所,吸引國家863計畫、973計畫等科技成果在區內實現產業化。建設企業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加大投入,重點建設國家節能環保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特種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節能環保汽車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安徽省現代顯示技術重點實驗室,積極創建國家特種顯示器件工程實驗室、海螺水泥節能環保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增強企業研發能力。推進創新型自主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支持奇瑞、海螺等企業創國際名牌。增強企業商標意識,強化商標註冊,積極申報著名商標、馳名商標。

整合創新資源

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設立

蕪湖大學科技園蕪湖大學科技園
蕪湖大學科技園,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利用高新區與蕪湖高教園區毗鄰的優勢,促進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高校與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引進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在高新區設立技術轉移中心。到目前已有中科院合肥分院設立的新能源研究中心、合工大塑形研究所等10多家研究機構。
推進產學研合作,出台促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學研合作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實施“內聯外引”,在深化與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等市內高校科技合作的同時,促進企業與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人才合作。
高新區緊鄰蕪湖高教園區和蕪湖職教園區,可以通過校企聯辦方式進行“訂單式”人才教育和培訓。高新區附近已經全面城市化,能為高新區提供穩定的員工來源。省政府明文鼓勵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向蕪湖高新區聚集。目前安師大與高新區簽訂了校區合作協定,就軟體服務、物流服務、文化創意合作達成了協定。合肥工業大學等相關研究機構已落戶高新區。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在高新區建立了蕪湖分中心。
依託海螺川崎等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節能環保材料與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繼續做大做強安徽長江產權交易所,建成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引導各類企業產權、股權、科技成果、適用技術進入市場交易。支持安徽長江產權交易所申報非上市公司代辦股權交易試點,鼓勵企業開展股權交易和股權託管。建立汽車專利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促進汽車專利成果引進和就地轉化。全力辦好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園,打造中國科普資源集散中心。加大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力度。建立智慧財產權、工商、著作權等部門智慧財產權聯動管理機制,加大智慧財產權執法力度,營造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良好環境。完善服務體系

做好高端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依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重點企業、創新平台、科技企業孵化器,採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等方式,引進和培養核心技術、關鍵領域的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強化企業家在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和再教育。完善投融資服務。擴大政府風險投資引導資金規模,引導社會資本建立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引進產業投資和風險投資資金。支持融資擔保服務機構發展,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進區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貸款擔保方式,開展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質押融資業務。完善鼓勵企業上市的相關政策,加快培育上市梯隊。促進科技中介服務發展。結合園區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引進權威測試認證機構,建設高水平的高新技術測試認證中心,發展科技評估、技術諮詢、成果推廣、技術產權交易、技術經紀等社會化科技中介組織,積極引入會計事務所、法律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加強對創新文化、創新知識、創新成果、創新人才的輿論宣傳,繼續弘揚“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冒險,鼓勵冒尖”的創新文化,形成“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的濃厚氛圍。

促進創業發展

投資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引進長江產權交易所等4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和企業,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投資、擔保等創新要素交易、中介服務和檢驗檢測等資源共享平台。為企業發展提供公共服務,減少前期投資成本。
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及汽車電子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孵化器等,規劃建設汽車零部件、節能環保材料與裝備等科技企業加速器。實施科技企業成長路線圖計畫,促進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設,對新認定的國家和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給予補助。努力拓展創業源頭。吸引曾經在跨國公司任職、創業成功、帶有核心技術的留學生及其團隊到區內創業,鼓勵科技團隊下海創業,支持高校院所的技術人員“帶土移植”創業。

優惠政策

高新區政策優惠系統且全面。

皖江城市帶皖江城市帶
國家層面

國家關於支持中部崛起政策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政策

安徽省層面

綜合
 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
服務業
 安徽省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地意見
安徽省技術先進性服務企業認定管理辦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蕪湖市層面

綜合
 蕪湖市支持自主創新政策
蕪湖市關於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
蕪湖市關於進一步加強當前就業工作的通知
蕪湖市關於鼓勵企業改制上市若干政策
工業
 蕪湖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
蕪湖市工業“小巨人”企業培育辦法
蕪湖市關於城鎮土地使用稅獎勵政策
服務業
 蕪湖市鼓勵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
蕪湖市第三產業“小巨人”培育辦法
蕪湖市關於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政策
蕪湖市關於加快物流業發展的政策
蕪湖市關於加快中介業發展的政策
蕪湖市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
蕪湖市關於加快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
蕪湖市關於進一步促進房地產投資開發保持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