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鵑

蕉鵑

蕉鵑,學名Musophagidae,是鵑形目蕉鵑科的鳥類。產於非洲,大約有18種。有些種類的蕉鵑是清一色的灰色、褐色或者白色。大約有10種蕉鵑有獨特的紅色素、羽紅素和綠色素。各種蕉鵑的體長在35-70厘米左右。它閃都是長尾巴,短翅膀,整天都在樹林時在尋找水果吃。有時也吃一些脊椎動物。它們喜歡吵鬧,嘁喊喳喳地成群到處活動。不過築窩的時候喜歡孤獨。一窩產2-3個白色的蛋。馬拿曼蕉鵑屬瀕危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蕉鵑蕉鵑
蕉鵑亦作touraco、lourie或plantain-eater。蕉鵑色彩鮮艷。有些以灰、褐和白色為主,但冠蕉鵑屬(Tauraco)的10種和蕉鵑屬(Musophaga)的2種有獨特的美麗紅色素(羽紅素)和一種綠色素(羽綠素)。所有12種的翅膀和少數的冠羽均具羽紅素。

這些種和灰蕉鵑屬(Corythaixoides)的一些種的體羽有羽綠素。體大小不同,蕉鵑屬的綠色和藍色種約35公分,大型藍蕉鵑(Corythaeolacristata)約70公分。蕉鵑尾長、翅短。

蕉鵑常有漂亮的羽冠,有不少種類色彩艷麗,屬於非洲最艷麗的鳥類之列。

蕉鵑有5屬23種。多數蕉鵑大小相似,長約40-50厘米,但大藍蕉鵑體長達75厘米,體重超過1公斤,是蕉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大藍蕉鵑是森林蕉鵑的代表,分布於中非和西非的熱帶雨林中,活躍於森林頂層。

白腹灰蕉鵑是較開闊地帶的蕉鵑的代表,分布於東非的乾旱疏林和灌木叢中,是非常喧鬧的鳥類。

習性

蕉鵑蕉鵑
棲於森林或熱帶大草原的樹上,用強健的腳攀上攀下覓食果實,捕捉少數無脊椎動物;雖稱蕉鵑,但不吃大蕉(香蕉)。為社群鳥類,組成噪雜小群共同活動,但獨自營巢。巢是用細枝建造平台。產2∼3枚白色卵。幼雛被覆厚的絨羽。早期幼雛就能藉助於翅膀上發達的爪在樹上攀緣。

生育繁殖

蕉鵑屬蕉鵑科,產於非洲,大約有18種。有些種類的蕉鵑是清一色的灰色、褐色或者白色。大約有10種蕉鵑有獨特的紅色素、羽紅素和綠色素。它們都是長尾巴,短翅膀,整天都在樹林裡尋找水果吃。有時也吃一些無脊椎動物。它們喜歡吵鬧,嘁嘁喳喳地成群到處活動。不過築窩的時候喜歡孤獨。一窩產2~3個白色的蛋。

物種保護

蕉鵑蕉鵑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環境:林地是構成地球植被的重要部分,許多生物以林地為生息繁衍地,鳥類是其中最重要成員。在這裡,植物是生產者,各種昆蟲和一些以植物為食的哺乳動物是消費者,鳥類一方面作為消費者參與了林地生態的活動,另一方面又抑制著對植物有破壞作用的生物。林地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地,而鳥類保護了植物的正常生長,它們處在不同的食物鏈上的不同環節,成為了林地生態系統的骨幹。我們的祖先深深懂得愛鳥的意義,文字記載雖詳略不一,但從古至今歷代不絕。甲骨文中有字像啄木鳥啄蟲狀,且出現在卜辭中,有令鳥防蟲之意,中國的古人很清楚這種鳥的價值。到孔子時,他明確地提出了“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的保護鳥類的思想。

《禮記·王制篇》規定:“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指出捕殺幼鹿和毀巢掏鳥蛋都是不允許的。《淮南子》中有休獵休漁的詳細記載,特彆強調在特定的季節不得毀林和燒田以保護幼鳥。此後各朝代都有政府的法令強調保護鳥類和其它的動物,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出台了許多保護鳥類和其它野生動物的法規和條例,並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世界共有鳥類156科,9000多種,已經有139種滅絕了。保護鳥類已經刻不容緩。

常見疾病

維生素A缺乏症

蕉鵑蕉鵑
主要症狀有:眼睛、鼻子發炎,眼瞼腫脹,視力下降,眼睛出現豆腐渣樣分泌物,有時上下眼瞼粘在一起。羽毛松亂。運動失調。有的鳥發生乾眼病,或者一側的眼球下陷,但眼球還沒有受到破壞,還有視力。病情嚴重的會發生角膜穿孔,導致眼房液外流而失明。雛鳥維生素A缺乏時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或停止。

治療:維生素A缺乏可以用魚肝油治療,每天餵濃魚肝油一滴,連用三天,可以很快治癒(眼球已被壞的無法治癒)。眼有分泌物或上下眼瞼粘連時可用3%的硼酸水清洗。

預防:在飼料中適當添加胡蘿蔔、青菜或水果可以預防維生素A缺乏,也可以添加魚肝油,但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引起中毒。

維生素D缺乏症

症狀:缺乏維生素D時會影響鳥對鈣的吸收和利用,出現生長發育不良,羽毛粗亂無光澤;胸骨、喙和爪變形或彎曲,嚴重的腿變形;腿無力,活動減少,常蹲伏休息。雌鳥產軟蛋而影響繁殖。

治療:餵服濃魚肝油補充維生素D,每天一滴,連用三天。在補充維生素D的同時還要注意是否有缺鈣的問題,可以在補充維生素D的同時添加骨粉和貝殼粉,以補鈣。

預防:經常到室外曬太陽,能夠促使鳥自行生成維生素D。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透過普通玻璃的陽光起不到促進鳥生成維生素D的作用。

維生素E缺乏症

蕉鵑蕉鵑
症狀:缺乏維生素E時鳥會發生運動失調,頭頸後仰,彎曲成“S”狀。雖然很想吃食,但實際上已經很難吃進食物和水。有時突然觸摸一下會引發鳥出現頭頸後仰,頭頸彎曲呈“S”狀,站立不穩,有時會倒地,稍安靜後可能恢復正常。隨著病情加重,幾天就會死亡。

治療:餵服維生素E,每次5毫克,每天2-3次。沒有維生素E時可以餵服植物油,如花生油。如果是將植物油滴加到飼料中,則飼料放置的時間不能太長,冬季不能超過8小時,夏季不能超過4小時。

預防:引起維生素E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飼料存放的時間過長或者已經變質,應避免飼料發霉、變質。

鸚鵡熱

病原:鸚鵡熱(衣原體病、鳥疫)的病原是一種衣原體,能感染包括家禽在內的190多種鳥類,也能感染人。

症狀:精神沉鬱,食欲不振或拒食,下痢,早期糞便呈水樣,顏色為綠色或灰色,中期糞便量減少,粘稠,呈黑色或綠色,常污染羽毛。到後期糞便為大量水樣。有的眼鼻發炎,流出水樣或膿狀分泌物,呼吸困難,呼吸音粗,發出“咯咯”聲。常蹲著不動,最後因衰竭而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