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大道

蔣介石大道

蔣介石大道位於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南方郊區,在街道中間有一座蔣介石銅像,一九七六年經過國會通過的六零四號法案而定名,長約四百米,是一條四線街道,中間有安全島分隔。

地理位置

蔣介石大道位於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南方郊區,一九七六年經過國會通過的六零四號法案而定名,長約四百米,是一條四線街道,中間有安全島分隔。在街道中間有一座蔣介石銅像,其後並有兩座簡單的中式涼亭,林蔭茂密,深受附近居民喜愛。

更名事件

蔣介石大道塑像蔣介石塑像

台灣出現去蔣化爭議的同時,巴拉圭一個左傾政黨也主張將首都亞松森的“蔣介石大道”更名,2007年9月,巴拉圭各政黨展開大選活動,亞松森市議員卡斯可以社會黨秘書長身份,結合若干文藝界和社運人士在街頭髮起簽名運動,要求市政府將蔣介石大道改名為“巴勒斯丁諾街”,以紀念流亡阿根廷的一位人權鬥士。
為推動更名,他們並聚眾在這條街上示威。

卡斯可等人提出更名的理由,包括蔣介石生前是獨裁者,統治時期造成許多民眾喪生,成為中國悲慘的一段歷史,而他與巴拉圭前獨裁者史托斯納爾關係友好。
這批人的行動引起當地民眾不滿,他們組成委員會要求市政府不要改名,此事便遭擱置。

一九八九年巴拉圭政變,史托斯納爾被推翻後,部份政治人物便不時提出蔣介石大道改名問題,但多數止於紙上談兵,這次付諸實際行動,一般認為與即將舉行的大選有關。事件最終因當地居民反對政治力介入,並無結果。

名人簡介

蔣介石近照蔣介石近照

蔣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於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台灣後,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台北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