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會文

蔡會文

蔡會文(1908年11月-1936年),出生於湖南省攸縣涼江鄉山田村(今攸縣蓮塘坳鎮山田村)。1925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6年初,蔡會文在率部轉戰途中與國民黨軍遭遇,陷入重圍,突圍時身中數彈,傷重被俘。敵人妄圖從重傷的蔡會文口中得情報,但遭到堅決拒絕和拚死抗爭。敵人殘忍地割斷他的喉管,將他殺害,年僅28歲。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蔡會文將軍傳 蔡會文將軍傳

1908年11月出生於湖南省攸縣涼江鄉山田村(今攸縣蓮塘坳鎮山田村)。

1916年,蔡會文8歲入私塾。

1921年在本地入盤田國小。曾就老師命題《我的家鄉》寫下一首五言詩:“有山又有田,家鄉叫山田。農夫做牛馬,土豪像神仙。同生一塊地,窮富兩個天。何時得平均,我要問蒼天!”

1925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2月,蔡會文被選入湖南省總工會和省農民協會合辦的工農自衛軍幹部訓練隊學習,馬日事變後遭通緝轉往武漢,7月入武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任第1營1連黨代表。同年9月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1師1團1營1連黨代表,隨部隊上井岡山,參加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31團機槍連黨代表、教導隊黨代表。

蔡會文 蔡會文

1929年2月,蔡會文率部隨紅4軍轉戰贛南閩西,不久升任紅4軍第3總隊第1支隊政委。同年12月,出席古田會議。

1930年8月任紅1軍團第3軍政委,與軍長黃公略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第3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活捉張輝瓚,毛澤東曾賦詩讚揚。

1932年1月,蔡會文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任湘贛省軍區總指揮、總政委兼紅8軍政委。同時任中共湘贛省委執行委員。

1933年春,蔡會文與軍長蕭克指揮紅八軍參加湘贛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作戰,連戰連捷。同年6月,任紅六軍團17師政委。

1934年任粵贛軍區司令員,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前,被任命為贛南省委委員、省軍區司令員,與項英、陳毅一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

1936年初,蔡會文在率部轉戰途中與國民黨軍遭遇,陷入重圍,突圍時身中數彈,傷重被俘。敵人妄圖從重傷的蔡會文口中得到黨和游擊隊的重要情報,但遭到他的堅決拒絕和拚死抗爭。敵人殘忍地割斷他的喉管,將他殺害。這位優秀的紅軍將領壯烈犧牲,年僅28歲。

人物事跡

永遠豐碑

毀家發難的豪門逆子

蔡會文是湖南攸縣涼江山田人,1908年出生於攸縣東南鄉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蔡開先是個新發跡的暴發戶,一二十年時間內就聚斂起千擔租的家當,在當地算是數一數二的首富。由於沒有什麼文化,蔡開先在與一些劣紳的經濟交往中吃了一些啞巴虧。為了保住自家的家財,也為了光宗耀祖,蔡開先發誓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培養成讀書人,讓他們出人頭地,使蔡家成為當地有錢又有勢的紳士之家。他不惜血本,把兩個兒子送去讀書。兩個兒子也沒辜負父親的期望,老大蔡南階在攸縣第二高等國小畢業,老二蔡會文更加爭氣,國小畢業後又考取了長沙長郡中學。如果按照蔡開先的安排,蔡氏兄弟憑著家庭的經濟條件和自身的文化水平,在當時的社會中,完全可以走上一條飛黃騰達、高官厚祿或至少也是衣食無虞的人生道路。然而,蔡會文兄弟偏偏成為父親眼中的逆子,走上了充滿艱難險阻的革命旅程。

在盤田國小讀書時,15歲的蔡會文在以“我的家鄉”為題的作文中寫道:

有山又有田,家鄉叫山田。

農夫做牛馬,土豪像神仙。

同生一塊地,貧富兩重天。

何時得平均,我要問蒼天!

一次,蔡會文的堂舅張家詢做壽,指名要蔡會文為其題壽聯。張家詢是個欺壓窮苦鄉親、魚肉鄉里的劣紳,會文早就想找個機會教訓他。第二天,張家詢起了個大早,興致勃勃地來看貼在大門旁的壽聯,結果被氣得目瞪口呆。對聯上竟寫著:

家家為你,吃了腫肚爛腸。

詢詢斥汝,聽著改喜為喪。

1925年下半年,蔡會文考取了長沙長郡中學。此時的長沙,是湖南革命的中心。各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早就具有強烈民主革命意識的蔡會文,自覺地投身於革命鬥爭中。在鬥爭中,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決心徹底背叛自己的階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終生。1926年底,蔡會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寒假,根據黨組織的安排,蔡會文回到家鄉開展工農革命運動,發動民眾成立農民協會,展開與土豪劣紳的鬥爭。他一進家門,就把父母叫到一起,第一句話就是:“ 你們要破產!把糧食、田土、山林分給農民!”一席話把父親氣得如喪考妣,嚎啕大哭。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家業竟要敗在自己親生兒子手中!幾天后,在山田鄉農民協會成立大會上,蔡會文首先安排苦大仇深的貧僱農訴苦,然後自己走上主席台,號召大家團結起來,謀求自身的翻身解放。會後,蔡會文將參加大會的貧苦農民帶到自己家裡,開倉分谷。每個貧苦農民都分得一擔糧食和一塊銀元。蔡會文革命從自己家裡開始,在當地成為佳話,山田鄉的工農革命運動從此轟轟烈烈,土豪劣紳嚇得惶惶不可終日。馬日事變後,省會長沙血風腥雨,被反動派通緝追捕的蔡會文,從長沙潛回家鄉,準備籌措盤纏前往武漢尋找黨組織。當他背著行李要出門時,一向疼愛兒子的母親竟跪在大門口,邊哭邊數落:崽呀!你當真吃了迷魂湯嗎?你看看外面死了多少人呀?你不為自己著想,難道也不為我們這兩個老骨頭想想?蔡會文輕輕地扶起母親,回答道:“ 娘!請恕兒不孝,我這一生只信奉共產主義,其他事無法顧上了!”他擦乾母親的淚水,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忍辱負重

離開家鄉後,蔡會文在武漢找到了黨組織,被黨組織安排在北伐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當年秋,蔡會文隨部隊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秋收起義,並隨毛澤東來到井岡山,參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幾年革命鬥爭的考驗,使蔡會文迅速成長為一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紅軍幹部。1930年7月,紅四軍在福建長汀擴編為紅一軍團。由於蔡會文的傑出才能,他和羅榮桓一起,由毛澤東親自提議,由支隊政委破格提拔為軍政委,擔任紅三軍政委。此時的蔡會文,年僅22歲。他和軍長黃公略一道,領導部隊積極參加了第一、二、三次反“回剿”鬥爭,與兄弟部隊一道,粉碎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陰謀。毛澤東在一首詞中寫道:“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這不僅是對黃公略的讚許,也是對蔡會文和紅三軍全體將士的高度評價!

1932年10月為了鞏固中央蘇區的西翼,加強湘贛蘇區軍事領導力量,中央軍委派蔡會文和蕭克來到湘贛蘇區工作。蔡會文任湘贛省軍區總指揮、總政委兼紅八軍政委,主持湘贛蘇區的軍事工作,蕭克任紅八軍軍長。當時,敵人已經完成了對湘贛蘇區第四次“圍剿”的部署,兵力達12萬人,而湘贛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總計1萬多人,敵強我弱,形勢異常嚴峻。為了粉碎敵人陰謀,蔡會文果斷決定避敵鋒芒,率部隊轉移到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遂、萬、泰山區,對部隊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整訓。此舉使部隊的軍事技術和戰鬥力空前提高。然後,蔡會文和他的戰友們一道,靈活運用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在一系列的戰鬥中連連告捷。在遂川雩田圩,擊潰敵十八師之一旅;蓮花浯塘戰鬥,擊潰敵六十三師的1個團。尤其是1933年5月的茶陵九渡沖和蓮花棠戰鬥,擊敗敵六十三師的4個團,消滅其大部,俘虜2000多人,擊斃敵副旅長,又連續擊潰增援之敵十九、六十二師,繳獲了3個師的大部分武器輜重和一部無線電台,獲得了湘贛蘇區空前未有的勝利,從而粉碎了敵人對湘贛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如果說,在中央蘇區工作,蔡會文是一帆風順的話,那么在湘贛蘇區期間則是厄運不斷。正當蔡會文施展身手準備大展宏圖時,來自自己隊伍內部的打擊和迫害接踵而來。當時“左”傾錯誤路線在黨內已占據統治地位。中央紅軍和中央根據地的締造者毛澤東被剝奪了紅軍領導職務。在湘贛蘇區,這種“左”傾錯誤路線被混入黨內的投機分子所利用,從而使鬥爭更加複雜化。蔡會文剛來湘贛時,懷有個人野心的省委副書記劉士傑,便拉攏蔡會文,企圖搞垮省委書記王首道,自己取而代之。蔡會文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並堅決抵制了“左”傾路線錯誤的軍事指揮。從此,蔡會文便成為他們攫取權力的眼中釘、肉中刺。當湘贛省委被中央蘇區局錯誤改組後,蔡會文也被免去省軍區政委職務。九渡沖大捷後,敵人製造了蓮花浯塘血案,血腥屠殺浯塘當地民眾106人。這給劉士傑、陳洪時一夥製造了口實,說“蔡會文放棄勝仗不打打敗仗”,“浯塘血案”是蔡會文“右傾機會主義地動搖”造成的後果,強迫蔡會文寫檢查,作檢討。以後,劉士傑多次向中央局匯報,誣告蔡會文“不會打仗”,要求派個懂軍事的同志來湘贛工作。1933年10月,蔡會文被迫辭去紅八軍(紅十七師)政委職務,回省軍區專門從事地方武裝的領導工作。蔡會文調離主力紅軍後,省軍區便開始了對他批判。1933年11月湘贛省第三次黨代會後,有人更提出不要打“死老虎”(指原湘贛省委書記王首道),要打“活老虎”,又對蔡會文進行了無情打擊,殘酷鬥爭。劉士傑一夥更是欲置蔡會文於死地而後快。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企圖從蔡會文的家庭出身上打開缺口。這年的秋天,劉士傑派出一支武裝小分隊專程趕到數百里外的攸縣涼江,將蔡會文的老母親捉到永新關押數月。為了不連累兒子,老人趁人不備,跳入滾滾東去的禾水河。這一噩耗,猶如晴天霹靂。在蔡會文心目中,母親是位對子女關懷備至的慈母。她雖然是富有家庭的主婦,但並不刻薄,待人不乏善良,周圍的窮人時常得到她的接濟;兩個兒子走上革命道路,她雖然不情願,但也給予了相當的理解和寬容。今天為了不連累自己,竟毅然走上了不歸路,身為人子,怎不悲痛萬分?!蔡會文強忍住內心悲痛,揩乾眼淚繼續工作。

1934年1月,蔡會文在湘贛蘇區的最後一項職務:湘贛軍區總指揮也被撤銷,被派往中央紅軍大學學習。但是蔡會文對這一系列接踵而來的打擊,始終以共產黨員的寬闊胸襟,坦然面對。一方面,他堅持真理,與“左”傾錯誤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無論是在同反對王首道、張啟龍、李天柱等湘贛蘇區創始人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中,還是在確定湘贛紅軍的行動方針上,總是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自己身處逆鏡,對自己的批判不斷升級時,蔡會文還跟蕭克、王震一道,向省委書記任弼時擔保湘贛省蘇維埃主席張啟龍不是反革命,極力為其辯護,使張啟龍在劉士傑這個投機分子手裡免除了殺身之禍。當戰鬥累次失利,省委不反省自身指導思想的失誤,反而要追究具體指揮戰鬥的指揮員責任時,蔡會文不顧自己的艱難處境,主動承擔了責任,認為這是由於“在部隊中沒有廣泛的開展反對以我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鬥爭,所以又重複出現這樣的錯誤”,從而為革命保護了一批優秀領導骨幹。另一方面,蔡會文從革命的整體利益出發,顧全大局,委曲求全,他不顧個人恩怨,更加勤勤懇懇地工作,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並竭盡全力減少因“左”傾路線給革命事業帶來的損失。晚上,他背著妻子關上門違心地寫“檢查”,白天他又精神抖擻地指揮作戰,衝鋒陷陣。這一秘密有一天終於被他妻子發現,她撫摸著蔡會文因作戰負傷被包紮的前額,氣憤地說:“世界上哪有這樣跟敵人拚命的‘右’傾!”並要衝出去跟那些人講理。蔡會文攔在門口,將妻子攬在懷中,充滿信心地說:“歷史會證明我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只要革命能勝利,我個人受再大的委屈也心甘情願!”

1934年2月,蔡會文被“左”傾錯誤路線排擠出湘贛蘇區。他懷著依戀,懷著憂慮,告別了湘贛邊這塊英雄的土地,告別了不久即將分娩的妻子(誰知竟是永別)。臨行時,蔡會文向省委寫了一封信。信的最後是勉勵戰友和同志們為蘇維埃新中國而鬥爭!由於“左”傾路線的錯誤指導,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舉行戰略轉移。蔡會文受任於危難之際,任贛南軍區司令員,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

1935年2月,所有留在蘇區的革命武裝被敵10多萬兵力全部圍困在於都和贛縣之間狹小的仁鳳山地區,形勢十分嚴峻。中央分局決定機關和部隊分路突圍。蔡會文率領贛南省委機關和部隊,奉命向油山方向挺進。一路上,蔡會文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他手持一挺機關槍,身先士卒,沖在隊伍的最前面。由於敵人的重重阻截,出發時1800多人的隊伍只剩下80多人,省委書記阮嘯仙壯烈犧牲,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負傷被俘。身負重任的蔡會文始終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影響和鼓勵全體指戰員。隊伍到了桃江,幾批被打散的戰士陸續歸隊,隊伍又達到了300多人。端詳著一張張布滿硝煙卻剛毅的臉孔,蔡會文異常激動,詩興勃發:

三月渡桃江,

江水滔滔不絕,

休道人飢馬乏,

三軍心似鐵,

過關斬將敵膽寒,

破賊圍千疊,

指顧油山在望,

喜遂風雲合!

曉星還掛在東方的天幕上,樹林草叢中一片寧靜,疲憊不堪的戰士們還都在睡夢中,省委書記陳丕顯一覺醒來,下意識地摸了摸自突圍以來與他形影不離的蔡會文的鋪位,竟沒有摸到人。他一驚,嚯地爬起察看,只見蔡會文正佇立在哨位上站崗。想起突圍以來蔡會文一路對他的關懷和照顧,陳丕顯激動地說:“司令員,你也該休息一陣子。”“阿丕,你就醒了。”蔡會文笑著遞給陳丕顯一張紙。“這是我剛剛在膝蓋上寫的一首詩,題目是《突圍行軍記事》,幫我看看。”

料峭春寒融,

強敵跟蹤,

夜行山谷月朦朧。

林密坑深驚敵膽,

莫辯西東,

血染遍山紅。

士氣豪雄,

餐風飲露志如虹,

倦臥茅叢石作枕,

若醉春風!

幾十年以來,陳丕顯一直珍藏著蔡會文這些充滿革命豪情的瑰麗詩篇。一提及蔡會文,陳丕顯總會回憶起蔡會文當時朗誦這首詩時臉上所洋溢的對革命充滿必勝信念的神采。中央蘇區突圍部隊在油山會師後,由項英、陳毅、蔡會文、楊尚奎、陳丕顯等人組成了贛粵邊游擊總指揮部,領導粵贛邊區的武裝鬥爭。不久召開的長嶺幹部會議上,確定蔡會文率所部300多人到湖南的汝城、桂東一帶建立游擊區。在桂東的赤水仙,中共湘粵贛特委和游擊支隊成立。蔡會文任游擊隊支隊長兼政委,會議決定以赤水仙為支隊總指揮部,桂東縣的東邊山和西邊山為活動中心,在湘粵贛三省邊界廣泛地開展游擊戰爭。湘粵贛游擊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紅軍游擊隊的不斷壯大,引起了湘粵贛三省敵人的極大恐慌。他們調集三個正規師,糾集游擊根據地周邊十幾個縣的反動地主武裝,總兵力達三四萬人,以東邊山為主要目標,對僅數百人的湘粵贛邊游擊支隊進行大規模軍事“清剿”,還在縱橫幾百里的游擊區內,實行歹毒的“三光”政策,到處縱火燒山,洗劫村寨,強迫民眾移民並村,企圖切斷游擊隊與民眾的聯繫。敵人的這一詭計暫時也收到“成效”,紅軍游擊隊的給養極度困難,戰士們長年露宿,幾天見不到一粒米,全靠野果野菜充飢。一些不堅定分子紛紛投敵叛變,成為可恥的叛徒,連一批高級幹部如湘贛省委書記陳洪時、軍區參謀長龔楚、紅獨立四團團長李宗保等也相繼叛變投敵。尤其可恨的是龔楚、李宗保這伙叛徒,他們熟悉游擊隊活動規律,帶領敵人不時突襲游擊隊,給革命造成巨大損失。面臨這種極端困難的局面,蔡會文鎮定自如,他一方面將部隊分成若干小分隊,走下山深入民眾,秘密發展黨組織,取得民眾對游擊戰爭的支持;另一方面他組織對幹部戰士進行革命氣節和革命信念教育,他經常深入到各個小分隊的駐地,找幹部戰士談心。他以自己成長過程為例,說:我是地主出身,不搞革命,完全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為什麼要鑽進深山吃苦?就是因為我相信共產主義,我要為它的實現奮鬥終生。現在革命並沒有失敗,而只是處於低潮,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決不能喪失信心,不能悲觀失望,更不能動搖叛變!戰士們聽著蔡會文既親切又堅定的教誨,回想起司令員平時與大家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模範行為,紛紛表示: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都要把革命紅旗扛到底,哪怕是只剩下一個人,也決不變革命。

1936年初春,在與粵敵余漢謀部的遭遇戰中,由於敵我力量懸殊,部隊被打散,蔡會文身邊只剩下8名戰士。望著又累又餓、極度疲勞的戰士,蔡會文安排中隊幹部陳鈞亮下山買糧,誰知陳鈞亮一下山就被捕叛變,並帶著敵人包圍了部隊駐地,聽到槍聲,蔡會文一躍而起,指揮戰士們突圍。激戰中,蔡會文身負重傷,不幸被俘。敵人尋來一張竹椅,要把蔡會文抬回去請功。蔡會文一甦醒,就掙扎著要從竹椅中跳出來,並破口大罵叛徒和敵人,叛徒陳鈞亮惱羞成怒,竟抽出一把馬刀,殘忍地割斷了蔡會文的脖子,頓時,鮮血和草汁從蔡會文的咽喉里一齊噴出。

蔡會文用他28歲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氣貫長虹的信念之歌、理想之歌!他的英名將伴隨著他用青春和鮮血灌溉的共產主義事業萬古長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