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豚

此僧即這首詩的作者。豚,指小豬,也泛指一般的豬。這首詩敘述了蒸豬的原料特點,做法以及口感,寫得形象逼真,風趣別致。

蒸豚
拼音:zhēn�� tún
解釋:
1.蒸熟的小豬。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蒸豚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失名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蒸豚
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①。
蒸處已將蒸葉裹,熟時更用杏漿澆②。
紅鮮雅稱食盤貯,軟熟真堪玉筯挑③。
若把膻根來比並,膻根只合喚藤條④。

作品注釋

①膘:肥肉。藥苗:藥草。
②漿:杏汁,代指各種調味品。
③玉筯:玉筷。另外除玉制筷子外,往往象牙筷亦稱玉筯,取其白如玉之顏色。
④膻根:羊肉,尤指羊之頭腳部分。

作品簡析

北宋初,宋太祖命王全斌攻擊蜀國。在追剿蜀軍殘部時,王全斌脫離了自己的隊伍,又飢又渴,進入一山村小寺中。寺中惟有一僧,業已喝醉,於床榻端坐而不起迎。王全斌很不高興,欲揮劍斬之。此僧應對自然,毫無畏懼,王全斌覺得奇怪,就釋放了此僧,隨後向此僧求食。此僧但云有肉無蔬,王全斌更奇。此僧端出一盆蒸豬頭給王公食用,其味甚美。王全斌很高興,便問此僧,除了能喝酒吃肉之外,你還有什麼本事,此僧自言能詩。於是王全斌令此僧賦蒸豚詩,此僧不假思索,揮筆立就,寫下了這首詩。王全斌大喜,贈之紫袈裟,並賜號為“蜀中詩僧”。此僧即這首詩的作者。豚,指小豬,也泛指一般的豬。這首詩寫出了蒸豬的原料特點,做法以及口感,寫得形象逼真,風趣別致。

作者簡介

失名僧,又作村寺僧、紫衣師,五代十國後期蜀中僧。生卒年、俗姓籍貫及生平履歷均已失考,大約公元955年前後在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