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梨蒸食

哀梨蒸食

哀梨蒸食,成語。哀梨:哀家梨。傳說傳說秣陵(今南京市)哀仲家梨,個大如升,味甘美。《世說新語·輕詆》衡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雲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意指愚人不能辨別滋味,得好梨蒸熟了吃。後用哀梨蒸食比喻不識貨,將好東西糟蹋了。也作蒸食哀梨。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字詞釋義】哀梨:傳說漢代秣陵人哀仲所種之梨,個大而味美,入口即化。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裡糊塗地糟蹋好東西。

【成語釋義】將哀梨蒸食。比喻無知的人把好的東西用得不恰當。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

【舉例造句】這年頭大有“哀梨蒸食”的人在。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這年頭大有“哀梨蒸食”的人在。

【拼音代碼】:alzs

【近義詞】:焚琴煮鶴

【反義詞】:獨具慧眼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識貨

成語典故

哀梨蒸食哀梨蒸食

漢代秣陵地方(在今南京一帶)哀仲家裡種的梨,個兒特大,味道極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當時人稱“哀家梨”,名氣很大。

所謂“哀梨蒸食”這句成語,是譏諷蠢人不識好歹,卻把它蒸來吃。這句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原文是這樣的:“桓南郡(玄)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原文下還有注

言愚人不別味,得好梨蒸食之也。桓南郡:即晉朝的桓溫,曾任“大司馬”、“大將軍”等官職,晉明帝時受封為“南郡公”,所以人們稱為“桓南郡”。桓南郡他遇到什麼人惹他生了氣,往往發怒道:“你得了哀家梨,總該不再蒸來吃了吧!”言下之意是譏諷蠢人不識好歹,糟蹋好東西,好比得了著名的“哀家梨”,不懂得享用,卻把它蒸來吃。宋·陸游《齒痛有感》詩:“暮年漸解人間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