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東嶽廟

東嶽廟位於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這裡環山十多里皆為松柏叢林,鳥語柏香,峰巒聳翠,景色宜人。

柏山——東嶽廟

東嶽廟全景東嶽廟全景

東嶽廟位於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這裡環山十多里皆為松柏叢林,鳥語柏香,峰巒聳翠,景色宜人。
來到東嶽廟所在地,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影壁上的“蒲縣勝景”四個大字。東嶽廟創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歷代修葺。由此北上,沿長虹磴道,經土地祠、將軍祠、“御馬廳”、“蓮雲廳”,便可遠遠望見山門。穿山門往上望,可見登仙橋,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樓的唯一通道。凌霄殿的神龕塑像是黃滾夫婦,即黃飛虎的父母雙親。在樂樓背後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對聯,它是蒲縣的一個知縣寫的,上聯是“伐吾山林吾勿語”,下聯是“傷汝性命汝難逃”。大概是因為有這幅對聯的原因,柏山的樹木保護得很好。從樂樓下到看亭里,南望是正面樂樓,再看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樂樓。顯然這裡過去可以同時演出三台戲,其熱鬧景象可想而知。正面樂樓橫楣有精緻的木雕,其內容為人物故事,左為“漁樵”,右為“耕讀”,中間是“八仙慶壽”,並有花卉穿插陪襯。工藝細緻精巧,深受遊人讚賞。
山門外山門外

從看亭過金水橋是獻亭,是為東嶽大帝供獻祭品、進行祭祀活動的地方。該亭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四周敞朗,頂蓋為歇山式;四角均為蟠龍石柱,造型精湛,或拱軀待發,或回首怒視,或騰於雲霧之中,或游于波濤之上,或追魚,或捕龜,生動逼真,是我國宋、金石雕藝術中的珍品。獻亭的正北是東嶽行宮大殿,宮門額書“東嶽齊天”。殿內木製暖閣內塑著東嶽廟之主神——東嶽大帝黃飛虎的坐像,神態肅穆,長須垂胸。傳說,黃飛虎是商朝大臣,因紂王暴虐無道,遂反殷投周,跟周武王一起伐紂,屢建大功,直至戰死沙場。為了表彰其伐紂功績,道教祖師封其“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為五嶽之尊,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並執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獄。傳說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所以這座廟裡還設定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地獄。
東嶽行宮後面是寢宮。寢宮神龕里的塑像是黃飛虎夫人。寢宮背後是昌衍宮,又名“子孫聖母祠”。殿內木製神龕、泥塑主像三尊,為三霄娘娘。傳說其執掌人間生育。最後是地獄。從地獄入口下去,第一層是陰曹,分東曹、西曹。周圍廊下面的樑上繪著《封神演義》的故事。
從陰曹再下18個台階,便是地獄。地獄山由三面合圍的15孔窯洞組成,是東嶽廟中泥塑藝術之集錦。正北五孔窯內設五嶽大帝,東西兩邊是十殿閻君。十八地獄在各殿案前交錯羅列,各獄鬼卒,都在歷行職守,施行冥罰:有的推磨,有的拉鋸,有的挖眼,有的刮面,有的攪油鍋,有的燒火坑……或突眼怒視,或切齒鼓力,無不逼真傳神,給人以生動之感。在地獄塑像中,還穿插有“目連救母”、“龍王告狀”、“唐王游地獄”、“劉全進瓜”、“胡迪罵殿”等人物造型。整座地獄,從第一殿“陰陽界”始,到第十殿“輪迴轉生”止,各類塑像140餘軀,尺度約同真人相等。像這樣龐大完整地獄造型,是我國現存寺廟中稀有的一組明代泥塑佳作。儘管其表現內容荒誕無稽,但塑像本身卻是研究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寶貴資料,因而受到國內外專家及遊客的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