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挑小煤炱澳洲變種

蒲挑小煤炱澳洲變種

蒲挑小煤炱澳洲變種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菌落葉的兩面生,多數葉面生,稠密,絨毛狀,黑色,不規則散生,圓形或邊緣不規則,直徑1.0-4.0mm,有時癒合而變大。分布於中國、澳大利亞。

基本信息

形態與特徵

蒲挑小煤炱澳洲變種蒲挑小煤炱澳洲變種

菌落葉的兩面生,多數葉面生,稠密,絨毛狀,黑色,不規則散生,圓形或邊緣不規則,直徑1.0-4.0mm,有時癒合而變大。菌絲體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密的網狀菌絲層;菌絲波浪狀彎曲、扭曲,銳角或直角對生分枝,少數不規則分枝,褐色,有隔膜,通常由長13.0-30.0μm和寬6.4-8.4μm的菌絲細胞組成;頭狀附著器互生或單側生,有3-6%對生,向前伸展,常彎曲,少數直,長17.0-33.6μm;柄細胞圓柱形至楔形,直或彎,長3.0-12.6μm;頂細胞棍棒形至圓柱形,多數彎曲,或不規則稜角狀至淺裂,很少全緣,14.0-23.6×9.0-13.0μm;瓶狀附屬枝與頭狀附著器混生,互生或對生,錐狀或瓶狀,大部分長頸,18.0-30.0×7.2-9.0μm。菌絲剛毛散生或少數圍繞在子囊殼基部周圍的菌絲上著生,數量少至多,黑色,簡單,直或輕微彎曲,先端鈍圓至亞尖,長達1140.0μm,基部寬7.0-11.4μm。子囊殼散生或近聚生,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具有瘤狀突起,直徑達250.0μm。子囊孢子橢圓形,直或有時微彎,兩端鈍圓,罕見圓尖,有4個隔膜,在隔膜處縊縮至明顯縊縮,棕色,細胞常不均勻,44.0-58.0×17.0-24.0μm。

中國分布

桃金孃Rhodomyrtustomentosa(Ait.)Hassk.:廣東化州(30348),電白(30347),封開(32160,32161),徐聞(30346),雷州(30345,32264);海南文昌(31928)。

世界分布

中國、澳大利亞。

模式產地

澳大利亞

討論

本變種的頭狀附著器有3-6%的對生區別於原變種。並以頂細胞不規則棍棒形至圓柱形,很少全緣,菌絲剛毛簡單,直,無分齒且無分枝,鈍圓至亞尖,長達1140μm,子囊孢子4隔膜,較大為主要特徵區別於桃金孃科Myrtaceae上其它小煤炱。

盤點真菌小煤炱目(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本期為第二期盤點小煤炱目真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