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現象

蒲公英現象

當代中國青年創作動漫作品時有一個共同點,女的喜歡畫‘蒲公英’,男的喜歡畫‘骷髏頭’。隨意打開一部‘90後’甚至‘00後’願意看的動漫電影,很明顯的符號也是男生愛‘骷髏頭’女生愛‘蒲公英’,我們姑且把這稱之為‘蒲公英現象’。

提出

5“蒲公英”動漫現象

2009年11月初,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首屆中國動漫藝術大展上,中國動畫學會常務副會長汪天雲半認真半調侃地公布的他發現的“蒲公英現象”,引起了業界對於“中式漫畫”原創精神的強烈呼籲。

“蒲公英”現象是如何被注意到的?汪天雲表示,在近兩年參加各路電影節的動漫作品中,幾乎每30部動漫短片中就有8到9部出現蒲公英的大特寫:那隨風飄逝的蒲公英種子,飄忽著自戀、唯美、迷茫、童真、幼稚、浪漫……

而“骷髏頭”現象可謂是“蒲公英”的反面極端:海盜、武俠、黑暗、城市火拚、暴力犯罪、刺激打鬥。這一路動漫短片也為數不少,不僅表現手法雷同單一,思維水平也僅停留在渲染武俠情結上。很明顯,這種現象是受到了日本動漫風格的影響,反映出中國動漫人才缺乏想像力和創新力。

中國動漫

歷史

《大鬧天宮》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1964年年製作的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由李克弱、萬籟鳴根據小說《西遊記》改編。導演萬籟鳴,美術設計張光宇。該片作為中國卡通片的經典影響了幾代人,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豐碑《大鬧天宮》作為中國卡通片的經典影響了幾代人,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豐碑

在中國的動漫發展史上,有一種被業界普遍認可的分類方法,主要就是按照作品質量和創作理念把中國的動漫發展分成四期,第一期是1926年到1966年的黃金時代,主要由1954年加入上海美術製片廠的萬氏兄弟創作的卡通片領軍。代表作品有《大鬧天宮》 ,以及《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片,其中《大鬧天宮》先後獲得卡羅維發利和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可以說是中國動漫發展的一個標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問世的水墨卡通片代表作品有《牧童》《小蝌蚪找媽媽》。這個階段因為質量上乘,優秀卡通片的三個條件形象,故事,音樂都具備了,理所當然地能夠被稱為黃金時代。

第二期是1976年到1990年的白銀時代,這是經歷了特殊時期之後的卡通片朝代。這期間的代表作品都被刻上了時代的烙印,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總共拍攝了17部卡通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這些影片,光聽片名,就能讓人感受到故事的政治色彩,幾乎每部卡通片都會歌頌一位英雄少年(兒童),其教育意義不言自明。但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解放,從1978年到1989年,又一批優秀卡通片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哪咤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而且電視卡通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所以,綜上所述,第二階段雖然比不過第一階段的市場與製作雙豐收,但依舊佳作迭出,可以稱得上是白銀時代。

第三期是1990年到2001年的黑鐵時代,代表作品有《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雖然這個階段數字生產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繪製方式,大大提高了製作效率;各種體制製作單位的多元化發展,使製作數量有所增加;各種專業和多能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使製作質量比以往有較大提高,但是由於製作卡通片的理念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依舊以給孩子看為主,所以在題材上沒有太大的突破。

第四期是2002年至今的迷茫時代。2006年7月,國務院轉發財政部等10部委《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力爭5—10年使中國動漫產業的創作開發和生產能力躋身世界動漫大國和強國行列。

現狀

2009年年初,《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電影僅在上映十多天內就創下了超過8500 萬元的票房收入。這部總投入600 萬元的FLASH電影,創造了國產小成本動畫影片的票房神話, 其業績超過了同檔期上映的進口卡通片《閃電狗》《馬達加斯加2》等好萊塢動畫大片。

國產動漫電影似乎迎來了它的繁榮期。那么,繁榮期真的到來了嗎?其實儘管在國家優惠政策的引導下,各地紛紛上馬動漫項目,但在很多動漫產業基地,投入大、收效快、盈利模式看似清晰的大項目,實質上搞成了商業地產項目。

而作為產業鏈中重要的內容基礎部分,包括原創漫畫、動畫的製作,,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雖然很多學校很多專業紛紛跟風似地開設了動漫專業,但真正能走進市場並被市場所接納的作品,微乎其微。

解析原因

電影版《喜羊羊與灰太狼》電影版《喜羊羊與灰太狼》

從目前(2009年)看來,中國國內有四五百家動漫企業,但真正能進行動漫原創的企業少之又少。中國的幾百所高校所設立得動漫專業,大多在動漫技術方面著力較多,培養方向多為技術型人才,極少有動漫創意人才、行銷人才,這已成為制約中國動漫發展的瓶頸。

中國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優秀動漫原創人才,缺乏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現在的動漫作品,多表現出沒有故事性,沒有文學功底。按照常理,應該是先有劇本,再有動畫。現實的情況是不可能有專業的動畫劇本作者,動畫創作者必須身兼劇本作者,然而,我們的動畫創作者卻根本達不到這個要求。

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化產品是被劃入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的,於是就很想通過卡通片來告訴人們一些東西,往往就變成刻板的說教和意識形態的灌輸,娛樂性和趣味性嚴重不足,限制了產品本身的發展。由於總想教育別人,創作者的姿態往往居高臨下,使得國產卡通片與好玩好看的國外卡通片相去甚遠。

專家評說

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副秘書長金城認為:“蒲公英”亂飛,不是因為中國動漫創作者沒有獨立的思維,而是被急功近利的動漫投資逼得喪失追求。動漫投資處於急功近利狀態,不注重前期的原創,只注重完成數量和速度。很多動畫企業為拿到政府政策補貼,重動畫的“量”而不重視“質”,原創人才的生存條件遠不如一個技術操作人員,很多原創人才被迫改行,導致優秀人才大量流失。

天津神界漫畫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維東則從“蒲公英”中看到了動漫題材的單一。他遺憾地說:“一個打動人的作品,不是簡單回憶一下我們創作者的童年趣事、身邊所見就可以的。中國動漫界不少人還是喜歡簡單追隨那些成功國家所烙下的腳印前行,慢慢喪失了研判自身真實環境、真實市場、真實文化需求的敏銳性。”

改革之策

原創作品中的動漫形象要深入人心,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作品,與一個作品的人文關照是密不可分的。世界上的人,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種族,哪種膚色,人性都有共通的地方。動漫產品多一些人文關照和理性思考,無疑是吸引人們眼球,震撼人們心靈的良藥,也會更進一步得到認可。動漫作品製作者,要敢于堅持,敢於期待,敢於行動,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一點一滴磨,磨出來的優秀作品。

40年前日本漫畫的崛起,適逢日本處於高速發展的特殊時代背景,整個社會都在渴望一種全新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文化語言誕生。現在,中國漫畫行業蓬勃崛起,如果能以‘新中國漫畫’為理論體系的中式漫畫語言,恰是高度追隨契合了當今最新科技形式的新媒體語言。只要總過動漫工作者們把握好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漫畫再造20年前日本漫畫產業的輝煌盛世並非空幻之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